商业地产的春天,谁的盛宴?
从今年4月新一轮宏观调控开始,有一种论点几无分歧——商业地产的春天来了。诚然,商业地产今年的确迎来了好时光。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商铺,都迎来了租金与售价同步上涨的态势,同时空置率也明显下降。具体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需求持续回升所致;另一方面则是超发货币产生的作用。当然,针对房地产住宅市场的宏观调控也可视为助推剂。
上述3个原因中,经济恢复带动需求回升是好现象,特别在写字楼市场上相当明显。不少写字楼空置率明显下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即使面对写字楼供给高峰时,吸纳面积竟然基本与供给持平,租金水平也持续上升,说明了经济的活力,以及对于商业地产的实际需求。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所谓商业地产的春天,售价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方面的记录相当良好,从SOHO中国的经营业绩中就可以充分反映出市场状况。商业地产的销售,对应的就是投资。而国内投资市场目前钱多、流动性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加上通胀预期,商业地产受到追捧不足为奇。
最后,自然不得不提及宏观调控。没有宏观调控,不会有那么多开发企业进军商业地产。一如万科等多年来专注于住宅开发的企业,都高调涉足商业地产开发,恐怕未必都是出于自愿,形容为形势逼人或顺势而为,或许更恰当。另外,若没有宏观调控,恐怕社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多资金涌入商业地产市场,毕竟商业地产的投资收益目前看来,还是比不过住宅。只不过住宅市场的门槛原来比较低,现在已调高到相同、甚至更高的水平了。
乐观的情绪充斥市场。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分析,商业地产的春天真的来了吗?目前看来,商业地产与住宅市场的价格倒挂依然存在,投资商业地产的最大收益依然需要靠出售来实现。持有商业地产并靠租金收益实现投资回报的年限过长,不能算是很好的投资品种。许多时候,也可说不得不为或退而求其次。
观察商业地产市场,有一个趋势比较明显。2008、2009年的一段时间中,欧美在华投资机构纷纷将持有的国内商业地产转让,规避了可能的风险,也享受了丰厚的投资收益。而今年这些资金又卷土重来,开始收购国内的商业地产项目。前两日,商务部公布的新增外商房地产投资机构数量大增,形成了另一方面的佐证。外资高抛低吸,操作技巧相当高明,投资与退出的时机把握也令人称道。今日里,我们讨论商业地产的春天,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别在春天里只成就了人家的盛宴,我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国内资金过剩相信无人否认,这些资金没有很好的投资方向也是事实。说句实话,大量资金不投房地产、股市,还能投什么?而房地产市场上,住宅已高墙壁垒,大规模投资已属无望。商业地产还好,原来的障碍没什么变化,反而被视为坦途。可是,超量的资本是散落于大量的个体与中小机构手中,没有形成规模,所以商业地产的春天中,许多的物业被散卖了,比如东海广场、银河SOHO和中莎广场。实操机构商业上的成功背后,物业未来的运营状况以及小业主的资产保值增值水平,是商业地产从业人员普遍不看好之处。相较于外资的操作,国内投资的操作技巧还远不能及。只不过,国内也没有成熟的制度建设,为商业地产投资的规模化提供完善的投资环境,单纯怪罪于操盘机构也不公平。
当国内大量资金在农产品、矿产上乱转之时,当国内资本涌向海外投资房产之时,却有许多国外资本到中国来购买商业地产,投资房地产。这种双向对流难道不应引起重视?至少我们应该回头审视一下外资的投资理由,然后把外资眼中的盛宴,也分一杯羹予国内资本。如此,既消纳了国内的过剩投资,又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何乐不为?同时,规范专业的资产管理,也可为中国的商业地产市场贡献一个个优质的物业,而不是一大堆运营无序的二三流产品。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