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故事
浙江开化草龙
   2011-12-06 09:59:01      复制
    草龙,又称“稻草龙”或“香火草龙”。舞香火草龙是开化县农民祭祀“神农”,庆丰收兆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全县18个乡镇都有舞香火草龙的风俗,以苏庄镇富户草龙为最讲究、最壮观。
    相传在唐宋时,开化就有舞香火草龙习俗,元末明初达到鼎盛,至今年已有1100年历史。据苏庄镇富户村汪氏宗谱记载,公元1362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江西九江,受挫后退至浙江云台(即今开化苏庄镇)休整。此时正值中秋,当地百姓杀猪宰羊、舞草龙劳军。朱元璋观看了舞草龙后,称草龙为“神龙”,并题诗一首:“岁以中秋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满天星斗拱明月,拂地笙歌赛火龙”。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当地人认为龙是帝王化身,应有銮驾相伴,便扎制了“宝扇”、“桂花树”、“人物像”、“吉字匾”,还有“蝴蝶”、“飞鸟”、“天鹅”、“鱼、虾、蚌、鳖”等动物与草龙伴舞,增添了苏庄草龙的特色,这一表演形式一直传承至今。 
    浙西开化苏庄镇富户村那条浑身插满香火的草龙,1996年10月,在两棵星光桂花树和一支銮驾队的伴驾中,从国家自然保护区古田山中走出,以“苏庄草龙”的身份参加衢州市首届金秋艺术节表演,绚丽神奇的亮相,惊倾了衢州城。1997年10月在皖浙赣三边艺术节上的演出,影响扩及周边省市。2000年5月又以“开化草龙”的身份到杭州吴山广场参加浙江省广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表演,获得轰动效果。苏庄草龙这棵深藏在大山之中的中国民间艺术奇葩,已引起省内外民间文艺专家的热切关注。
    苏庄草龙是稻作文化的完美体现。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始于三皇时代,盘古、伏羲、女娲都曾被称是龙的化身,但世人更多的认定是伏羲,伏羲是龙的传说也最多。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风和雨,当人们对各种天象神兽崇拜趋于共通理想化的物种时,就产生了伏羲这个既是祖先,又是保护神的“龙”的图腾文化。可见龙的形成是和农业经济,南方尤以稻作生产与物候特征息息相通的,是龙文化发展定型过程中,在观念、文化、符号上的一个综合创造。开化草龙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稻作文化,传说一条千年修炼的白崖龙,每逢大旱必出龙洞兴法降雨,因未经玉帝准许,后被阻断于一座大山洞内。在大旱连年、百姓苦难之际,此龙托梦于乡人,嘱在中秋之夜扎一草龙送入河中,方能使它回海显灵,于是人们将稻草扎成龙,在中秋之夜,点满香火,敲锣打鼓投入河中,次年果然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从此开化每逢中秋佳节,村村扎舞草龙习俗不断,苏庄各村更是盛行。
    从形态上看,苏庄草龙的“形”浑身全部用稻作产物——稻草扎制,龙头龙尾上的饰物,銮驾图象的构图材料全部用农耕作物制作。那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字牌也与作物相关。苏庄草龙的全身都散发出稻作和山野作物的自然清香。再从“态”舞龙的习俗看,草龙必须到大田中去表演,又称踏田,“龙”体在大田上踏舞,舞得越欢,田踏得越烂,该田就变成吉利田,来年就能增收。舞龙完毕,将草龙送入河中随溪水飘去,希望来年能游回来兴法降雨,整个舞草龙过程紧紧与稻作生产关联。从产生、流传、制作和活动阵式全过程看,开化苏庄草龙是稻作文化最完美的体现。
    苏庄草龙是原始氏族文化的文明升华。人类在狩猎采集阶段,在部落里把龙视为图腾,当成自己的祖先,农牧业形成后,神灵观念开始产生,人们把龙奉为神,为保护作物生产和人的生存,于是在氏族部落里开始敬神、崇龙、拜龙的文化活动。开化从正月初二到正月二十二日,全县各乡村都有自己姓氏家族的龙灯日。如塘坞乡的洪田村,朱姓十六日舞龙,张姓十七日舞龙,马金镇姚家村上村和下村两宗姓的灯日分别定于初八和十五日,城关横坑村的方家坞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只有方姓九户人家,也定在十九为龙灯日。同样是龙舞文化的苏庄草龙,千百年来都是以家族为中心。如富户草龙是汪姓家族,苏庄村的草龙是姜姓家族,余村的草龙是余姓家族的活动,遍及苏庄镇各村的草龙,历史上就是各姓氏家族内祭祖、敬神的活动。凡有家庙祠堂的村,舞草龙的隆重仪式都在祠堂内进行,由族长主持,外姓外人不得参与,各宗族各村草龙活动的专一性和排它性风俗一直传习了几千年。
    现今开化苏庄草龙已不再是单一家族内的活动,虽然传统上祭祖、敬神、崇龙风俗基本内容尚在,但它更多具有的是娱乐功能。有家庙、祠堂的村,舞龙习俗还是保留着旧时的传统,没有祠堂的村,草龙也可在村会堂或郊外起舞,开化苏庄的中秋舞龙已成为山乡中亮丽的美景,虽然氏族文化活动的痕迹还在,但是它已升华为现代乡村中具有巨大召唤力的村落文化活动。
    苏庄草龙是道教文化的融合体。以富户村草龙为代表的开化苏庄草龙,滋生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古田山脚下,古田山和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面对面相望。在赣东北龙虎山(贵溪县)、三清山(玉山县)、葛仙山(铅山县)三足鼎立,是道教发源的胜地,古田山上的凌云寺也是道教寺院,可见道教的教理传至古田山。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自形成之初就接受了乘龙周游、乘龙升天的信念。在先秦时代,只有龙神,还没有龙王的概念,在两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龙融合了域外的宗教因素,将龙王的概念带入中国,但不能认为“龙王”就不是中国的,印度的龙比中国的龙晚了5000年,证据表明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过去的,经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后再传入中国。道教上承中华古文化,对佛教的信念又加以融合和参照,既然佛教中有龙王,道教也更应有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诸天龙王、大地龙王则是道教的龙王。
    苏庄富户草龙的銮驾队里为什么有虾、蚌、鱼、鳖等水族神灵,这都是海龙王身边的成员,海龙王只有在道教龙王中才有,可见苏庄富户草龙中众多水族神灵构成的伴驾队,已经将道教海龙王信仰非常恰当地融合在草龙中。道教龙王的主要职责除行云布雨、润泽世间外,还兼管人间生老病死、阴阳风水,所以更容易被中国百姓接受,开化苏庄草龙中融入道教文化,也就在情理之中。
    苏庄草龙是独特的龙灯文化 龙文化中最多的是各种龙灯活动,板龙、布龙、龙船、龙舞活动都离不开龙灯,各种灯节都是龙文化活动。开化苏庄草龙却没有一只龙灯,但它表现的却是一种独特的龙灯文化。和正月元宵灯会相比,元宵舞龙以欢乐为主题,草龙却舞在中秋,以庆贺为主题,元宵龙灯是明光亮火的色彩美,而草龙带给人们的是星星火点编织的朦胧美。草龙身上插着棒香,所以又称香龙、火龙。棒香在龙身上已不是祭品,而是艺术品,夜间用香火组成的各种空中图案是任何画师都无法构画的。富户草龙前面两株引道的星光桂花树,在夜空中飞旋着前进,星光点点飞舞,那种感觉就连西方人那布着电光的圣诞树也无法与它比美。草龙身上密密麻麻的棒香成为熠熠发光的龙鳞,缭绕的紫烟或为天上的云雾,在夜空里舞动,整条草龙就像在天上遨游,处于天人合一之中。这种香火星光组成的火光,就是龙身上的灯火。每当你身临舞草龙场境中,星光、清香、薄雾向你袭来时,人的美感会被激起,被这奇特的龙灯舞所迷醉。
    开化苏庄草龙带给人们的是神奇和美丽、力量和欢乐。
    开化草龙在2007年被批准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5月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单。 
 
 评 论(0) 阅 读(1303)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李师傅
本站地址:北京市1区F座205室     公司名称:龙狮会     邮箱:123abc@126.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