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舞草龙
龙岗区南澳街道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最南端,东瞰大亚湾,西临大鹏湾,三面环海,与香港隔海相望,距离香港平洲岛只有2海里;南澳有长达65公里的海岸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宜人;南澳依山傍海,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是深圳的黄金海岸,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八大最优美海岸之一。
南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南澳先民就在半岛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临海渔民则在海湾建立渔村,围虾捕鱼,从而创造了水陆结合的南澳远古文明。
古时候,南澳渔民出海捕鱼时常遭遇龙飓风(龙卷风),他们赖以生存的船只等生产工具甚至全家人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巨大威胁;每月初一、十五,渔民们便焚香燃烛,跪拜妈祖,祈求保佑;妈祖感动了,一个月明之夜,她显灵托梦给南澳人,说每年正月初二夜晚,众人只需舞起草扎的火龙,便能压制风魔,可保一年风调雨顺。南澳人民欢欣鼓舞,便于次年正月初二上山割来野草,扎成长龙,夜晚到来时,全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数十名健壮男丁沿街舞动草龙,一路欢腾来到海边;众人面朝大海点燃草龙,虔诚祭拜,直到草龙化尽,融入滔滔海水。——这虽然是一个传说故事,但草龙终成了南澳人民美好吉祥愿望的寄托,南澳人民也长期地沿袭了“舞草龙”的风俗。
南澳舞草龙具体的起源时间目前没有发现文献记载,但据原南澳公社渔民大队支部书记现年73岁的李容根讲述,四十年代初他十岁时,就已看过父亲舞草龙,他的祖父也是舞草龙活动的参与者。实际上,村里所有的成年男人,都是一代一代的舞草龙的传承人。
据李容根老人说,南澳舞草龙活动其实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不衰,只是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加以批判,停舞了十多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起。如今每年年初二都要举行舞草龙活动。
舞草龙分为“扎龙”、“舞龙”、“送龙”三个环节。
南澳山上有一种野草,叶子如剑,直而坚硬,名叫剑草,草龙便是用它扎制而成。渔民大年初二上午上山割草,经过几小时晾晒,下午四五时便开始扎龙。他们用绳子把剑草扎成龙身。龙身可长可短,视舞龙人数多少分为若干节,每节长1米左右,下面用带叉的木棍支撑;节与节之间用红绳子相连,串成龙身;龙身有时可达数十节,长百余米。整条草龙由龙头、龙珠、龙身、龙尾组成。龙头要用大箩筐做底衬,用两只电筒做龙眼(原来是一束香火),龙头额前要挂一面五寸大小的圆镜子,用以照妖驱邪,同时还要配上一些五颜六色的饰物,以使龙首更加生动鲜活;龙珠是圆的,龙尾则是三叉形的,一一扎好后,还要在龙头和龙身上插上香火,一条草龙才算完成。
南澳舞草龙是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活动,它取“龙归大海,风平浪静”之意,其目的既为娱神,更是自娱,活动本身凝聚了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融武术、体育、鼓乐于一身,丰富多彩,群众性强,是南澳渔民独有的民间狂欢节;颇具特色的是,它是当天上山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所有程序都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可以说是区别于任何一个地方的一种民间舞蹈。
现在看来,“舞草龙”体现了南澳渔民的古老社祭文化,承载着南澳渔民的思想信仰、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