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张会亭新年寄语
   2011-08-22 16:40:56      复制
前言:

    不知不觉又到年底,又到了各单位忙着该做年终总结的时候,自从我在07年和09年连续写了两篇12句感言之后,现在总结12句感言已经成为了我年终思想盘点的重头戏,也已形成了一种自我梳理的好习惯。这些感言并未有具体的倾向性,范围很广,包含了对人生、心灵智慧、职业生涯规划、经营智慧和经营策略、自我成长等问题的多方位思考,有很多是我自己悟出的,也有的是我听来的,但后面的分析都是我自己独立思考的。一年有12个月,我就刻意精选了12句有思想性深度的观点和大家共享,希望每个月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

第一、层次越高、圈子越小。

    这句话是我2009年8月在青岛主持第三届中国品牌节的活动时,在户外广告牌上偶然发现的,只可惜当时没带相机所以没能抓拍下来。刚开始不容易理解,按照我们过往的常规认为,一个人的层级越高,他所认识人的范围越广,他的圈子应该越大才是。无论是明星大腕、企业家、贵宾名流,做到一定高度,应该能认识更多的人。但之所以说“层次越高、圈子越小”,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中国人喜欢讲究门当户对,比如说我们普通人可能会结交很多普通的朋友,而一旦到了一定的层级高度,你会发现,你认识的人圈子已经在人为地缩小了。比如说,演艺明星、地产大亨,知名企业家等,他们开始有意地跟公众进行区隔。现在的很多明星出门时往往喜欢带上墨镜和帽子,也是为了有意回避和普通人的接触。即便是偶尔出席某些高端场合,也往往会刻意表现得来去匆匆,显得很有身份、很有神秘感,很忙。因此,在门当户对的意识中,形成了什么人结交什么样的人,最后造成层级越高,越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到了顶端才发现自己的圈子越来越小。从这点上也不难理解过去的君王为什么都叫“寡人”、“孤”了。

第二、企业越大,越难以听到真话。

    这是我11月份在北京参加一活动时,一个朋友在现场偶然提及的。当时,听到这句话我觉得很敏感和震撼。仔细想想确实是这种现象,通常企业很小的时候,老板往往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和外界交流并寻求外界的智慧支持。而企业一旦做到了一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资产和名气,这时你再去结交外人的时候,外面的人总会或多或少带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和你交流,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知名企业家身边从来不缺像咨询策划机构、公关公司、投行、猎头公司、媒体记者、出版社编辑等这些智囊团队。但说实话他们这些人和企业家进行交往的时候也肯定都是带着不同目的性的,所以在老板面前评价这个企业的时候难免会投其所好,甚至请君入瓮,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什么好听说什么,怎么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就怎么说。由此看来,作为一个大企业的老板也挺可怜的,既要天天接触很多人,又要天天注意防备很多人的不良动机。够劳神的。

第三、小成功靠朋友,大成功靠对手。

    这句话是源自品牌中国秘书长王永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标题。我是品牌中国大型活动连续4年的指定主持人,所以从王永这里看到这句话,自然会更能理解他的深意。他举例说明,着重提到了蒙牛对伊利的黑色公关事件,再想想最近比较热点的“3Q大战”事件,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中国式企业的悲哀,即使是中国的知名企业都依然在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来进行商业竞争。但是回头看看,在国外的知名企业,像波音对空客,百事可乐对可口可乐,肯德基对麦当劳,他们往往是和谐共存。双方和谐共生,形成一种“竞合”式的寡头垄断,从而双双占据市场主流。由此可鉴,在商业竞争里,如果想取得小的成就只需要朋友帮忙就可以了,但如果想要大的成功,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作为标杆,这样不至于在商业沙漠中走入迷途。

第四、对资源要敏感

    这是我本人长期坚持的一句话,因为我长期做商业财经主持的关系,6年来积累了大量的高端贵宾资源以及企业和媒体资源,而这些资源放在手里就像是时光在手指缝中溜走一样,不加留意就自然散去,若多加留意就可发挥更大的价值。此外还有一些会务活动资源如灯光音响、摄影摄像、模特礼仪、投影速记、激光球、等各类会议活动设施,以及沙画艺术、活动场地、伟人特型、杂技绝活、文艺演出等演艺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低成本地有效嫁接给企业客户的活动之中。省去客户的奔波与找寻。并且客户与客户之间,也尽可能让他们彼此发生联系,互为客户、各取所需。
    不可否认,和我们鼎旌公司这样的专业高端活动机构相比,很多客户(尤其是企业)对上述会务资源是非常陌生的。要么是不能轻易找到,要么是好容易找到了由于只合作一次所以费用较高,很不经济。但我们鼎旌公司却可以轻易拥有这些资讯,并已有多年合作见证,知道哪家服务做的好,哪家做的更负责。这无疑直接降低了客户的甄选风险。
    所以,我们秉承着将资源盘活、将商业化做到极致的理念,于2010年底重点推出了“鼎旌主持贵宾卡”以及联合运营的高端杂志,将在2011年双管齐下,就是对资源敏感的充分体现。

第五、一年之计在于冬,一日之计在于晚。

    过去我们熟悉的一句谚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意在鼓励我们要早起、要勤奋。但是我12月中旬在温州主持鞋业论坛时,听到奥康董事长王振滔先生提到了“一年之计在于冬,一日之计在于晚”的言论,刚好跟古谚语形成了强烈反差,让我眼前一亮。根据他的解释加上后来我自己的理解,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
    如果说过去的谚语讲的是我们对于自身的规划和安排,那么现在的“一年之计在于冬,一天之计在于晚”,更多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年之计在于冬”这个说法跟巴菲特的“只有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在一些大的压力过去后才知道谁可以扛过去而谁却扛不过去。对人和动物来讲,春夏秋都好过,但能不能过冬则直接考验着他的身体素质;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一年能不能焕发青春,能不能展现生机和活力,能不能延续发展,其实并不在于春季的时候你如何花枝招展,也不在于秋季你收获有多大,而关键却在于冬天你能不能熬过去。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一年之计在于冬”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非常强烈的印记。
    另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晚”,则把我们的规划和总结进行衔接,如果说古谚语的“一日之计在于晨”是鼓励我们早起勤奋的话,那么现在的“一日之计在于晚”则更多地要求我们做了一天的事情后要当晚进行总结、归纳和沉淀,当晚进行归纳总结更有利于第二天工作的条理安排。这样每天做的事情就有了记录、有了积累,而不仅仅是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所以,由此看来,仅仅有早上的勤奋是不够的,还更需要晚上的沉淀。

第六、人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

    这句话同样是在温州的鞋业论坛上王振滔先生所讲的。过去我们说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甚至我本人在07年的感言中就指出“人是有阶层的”,有些人奋斗终生的成就还没有一些人与生俱来的多。但是,这是一种极端的强烈反差。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大家的起点有很大的相似性,或者说起点的差距并没有拉的太大,这时候就决定了谁能够跑过终点才算胜利。就拿体育比赛来说,大家的起步点都差不多,而差距往往在弯道时拉开的,不论是速滑还是长短跑,大都是在弯道时超越,对企业来说也是同样道理,在一帆风顺时你不容易去追赶,只有在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下你才有机会超越。比如最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东南地区的用工荒,这样的社会现实,往往在这种“弯道”时才能更加展现出优秀企业的优秀本质,以此将竞争对手远远抛后。再来说我今天刚看到的新闻,规定北京以后的汽车限购,这样的政策一出,我们估计将造成明年北京三分之一的4S店破产,尤其是中低端品牌,原因很简单,既然限购了,大家在买车时肯定会更加谨慎,想追求一步到位,所以更愿意买好车。这时候对于中低端品牌的车发展就有些困难。这种行业的转折点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洗牌。
    由此可见,在大多数的商业实践中,在起跑线上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而转折点才是关键,在转折点上也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企业的商业智慧和应对转折的对策。

第七、黑熊与鳄鱼,决胜的关键在于战场。

    王振滔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黑熊遭遇鳄鱼,黑熊说,如果你上岸,我马上一掌拍死你。鳄鱼说,如果你下水,我马上一口把你吃掉。于是双方进入战略僵持。由此可见,从决胜的关键上来说,战场的选择十分重要。通常战场选对了,你的成功就已经接近了一大半。
    再举一个我主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结论,今年12月中旬,我在郑州主持一场融资担保行业论坛。河南的融资担保企业目前在全国大约占1/4,高度集中的融资担保行业最近几年内如雨后春笋般的在河南兴起,而河南并不是发达省份,也不是经济的前沿省份,按我们惯常的思维,像融资担保行业和小额贷款这些项目应该更容易在江浙、福建、广东地区快速发展才对啊,但为什么却是在河南快速兴起并聚居呢?后来几个业内的朋友分析说是河南的交通物流十分发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西部地区都在快速发展,河南刚好架起了桥梁,融资担保行业找准了中部崛起的时机,占据了1/4的市场,还快速形成了典型的河南模式。使成果得以巩固。所以,融资担保行业选择了河南的战场,就已经占据了更多先机。

第八、任何所谓的公益活动和组织都需要商业化来做保障

    自从我做商业财经主持人以来,6年来频繁接触到很多所谓的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但是在我的理解中任何所谓的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如果说仅仅打公益牌是不会长久的,最简单的道理是,你本人可以学雷锋,但你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学雷锋。所以在公益这条路上,很多人的初衷尽管很美好、很善良、甚至很大无畏,但他却得不到保障和推广,最后不得不半路夭折。这就急切呼唤一种社会化的良性运营机制来给予保障。正如邓小平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同样“贫穷也不是社会公益”。哪怕是像陈光标这样的裸捐牛人,他名下的拆迁公司也同样在借用他的公益慈善行为产生的广告效应而狂揽业务。还是一句哲理说的好,这年头“如果不先成为富翁,就没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慈善家”。而要确保先成为富翁,就需要有足够的商业头脑了,光有公益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陈光标恰恰是靠“商业化运营公益”的成功典范。他现在的一切慈善行为都在给他的企业带来强烈的公益广告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公益营销的良性循环极致。
    因此,奉劝很多公益活动的组织方,在举办这些公益活动的时候要认真思考,尤其是在向客户拉赞助的时候,你究竟可以给客户带来哪些商业价值,比如荣誉、高端资源、品牌传播、广告价值等。总之,企业在名利之间得到双方面的保障,才会考虑赞助,否则纯粹拿公益的口号去干嚎,是没有价值的,也很难得到对方的认可。

第九、将直白的商业化做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将直白的商业化做到极致也是一种美,这是我本人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现象。长期以来,在中国,面对商业永远都是一种含蓄的认知。赚钱还是比较羞羞答答、闷声发大财的事情。如果把赚钱放在表面会让人觉得商业味很重,不太讲人情。
    通过我的研究发现,对现在的很多媒体来讲,做内容还是做广告?一直是传媒行业很纠结的“哈姆雷特”式问题。分众传媒诞生之前,电视行业也是同样纠结于此。但江南春同志告诉我们,原来“直白地做广告”也是一种美,也同样能得到广泛认可和拥趸。他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过去的电视是以新闻内容为主,广告为辅,而分众只纯做广告,也依然取得了成功。这与很多媒体“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半推半就式商业化形成思维境界上的天壤之别。
    所以由此可鉴,直白的商业化做到极致也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成功。同样道理,我们鼎旌文化公司今年联合运营的高端杂志,就是对高端资源、资讯的互动交流,我们既然有这么多的资源,就有理由相信这么多的客户都是互相有需求的。所以,本着朴素真理的原则,我们把商业化做到极致,用明明白白的方式给客户做软文和硬广的资讯交流。

第十、你不是卖更好,而是要卖不同

    这句话是我在今年11月和爱玛电动车合作期间听他们营销老总罗天华先生说的。我本人做终端培训断断续续至今已有7年时间了,我们在给企业做终端培训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提到差异化竞争的要求,我们通常会教育员工说“别人卖的好,你要卖的更好”云云。但是罗天华先生用真实的例子说出了“你不是要卖更好,而是要卖不同”。比如说,名模吕燕和演员王宝强,他们的长相按中国常理从俊男美女的认知上来说,并不出众,甚至是很难在演艺圈入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取得了成功。所以,如果你单独在某个角度比,说他好在哪里,这是说不过去的,他们比好多所谓的俊男靓女取得了成功的真正原因恰恰是他们身上都存在了一种不同。像最近一两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的诸如芙蓉姐姐、春哥、伪娘、犀利哥、凤姐等走红,都意味着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口味差异化”以及“审美差异化”,所以只有不同和差异化,才能更多地赢得市场。如果说仅仅是在同等条件下你比别人更好了一点点,比如他漂亮你比他更漂亮,则反而很难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仔细想想,人是如此,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第十一、只有顺势而为,才会大有作为。

    这句话是我最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刚好是我在温州听到王振滔先生讲到,我们刚好是不谋而合。我在前两年的《张会亭12句感言》里面曾经提到过不能做愤青,不能仇富,“要顺应主旋律”,说的也是这个问题。其实我本人并不是一个愚忠的人,我也是一个很桀骜不驯、很不服管教的人。但在关于职业发展和商业运营方面,我却出奇地乐观。我长期坚持认为,一味地抱怨社会、抱怨不公、抱怨公司、抱怨领导都是很狭隘的思想表现。正确的是,你不是要抱怨,而是要想着如何在现状中突围。社会还是社会,你还是你,你能力所能及地把自己身边的现状给予改善,都永远比在那整天骂骂咧咧强。
    然而,12月中旬我在郑州主持融资担保论坛时遇到的著名公众人物郎教授在2小时演讲中却满口粗话地极尽批评中国的经济现状和政府的种种不力举措,自身却并没有提出相对明朗的建议和措施。并且当我作为主持人建议他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和办法时,还遭遇了他很不礼貌的回绝。想来感觉非常可笑。。
    事后我想,站在历史的眼光上,古往今来,任何时代,哪怕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昌盛时期,都永远有人在大骂世道不好。但为什么有人可以在不好的世道中做的好而有人则不行?为什么像曹操、铁木真、朱元璋等人可以成为乱世英豪,而像屈原、陶渊明、杜甫等人则在对政府的批评谩骂中自身走入悲凉?所以,只有先顺势才能有后来的逆势和造势,只有顺势才可得以崛起,才会在大的形势下有所作为。

第十二、清明节和愚人节只差三天。

    众所周知,清明节属于中国的24节气之一,源自于中国。说来也怪,24节气作为农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一直在指导着古代华夏的农耕文明,但它本身却与农历并没有太大关联,却和西方的公历形成了完美的对接。这不能不说是中西合璧的天作之合。
    24节气歌的最后两句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中国的清明节每年都在4月4日、5日期间,而西方的愚人节在每年的4月1日。这结果意味深长。前一段时间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句网络签名“谁让我过愚人节,我就让谁过清明节”,很耐人寻味。我今天在这引用,让大家会心一笑之余,也希望警醒一些人,即便在愚人节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自欺欺人、不能过分去愚弄他人,否则很有可能离自己的清明节就不远了。所以衍生开来,我们任何时候,不管是职场还是商业经营,抑或是日常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处世哲学,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人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静冷静的头脑,才能够有效延缓走向衰老和灭亡。这或许就是这句笑话给我们带来的思想价值。仔细对应胡总书记提出的“不折腾”,我想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已经年底了,开春就是2月份了,离愚人节不远了,但离清明节也很近。外面的天很冷,西方的圣诞气息和音乐在充斥着我公司楼下的超市。试想连耶稣都能在头一天晚上过个平安夜,希望我们也都平安地过吧。

赠:一场活动的成功就是:让来的人大部分满意,但没来的要充满向往。

    在12句感言后再赠一条,也已经成了我的好习惯。犹如一种年底发了双薪的冲动。今年的赠语我要重点说说我经历过的一些真实活动。
    从2004年以来,我已做了6年商业财经活动主持,亲身感受了全国各地的不同活动现场,难免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现场嘉宾不太给力、现场观众人气不旺、现场难免比较乱、现场观众虎头蛇尾、甚至还出现过现场投诉吵架的极端情形,诸多遗憾不一而足,这些遗憾都或多或少折射给现场的嘉宾、观众、主办方和赞助商等,会让他们感觉有些不满甚至牢骚。尤其对于主办方和赞助商来说是有很大的打击的,如果是刚刚做活动没有太多经验的组织者,一场活动做砸了,会给自己产生很大的压力。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口号是“点亮智慧人生”,但被他们一唱,我听着总感觉像是“点亮智慧,怀疑人生”。对于很多活动做砸的主办方来讲,就有了一些“本意要点亮别人的智慧,现在却怀疑起自己的人生”的意思。
    在这里我这句赠语就是想告诉大家“活动永远是一个遗憾的工程”,只有做完了才知道哪里没有做好,所以,如果说来的人个别可能有遗憾,那么我们一定要在后续的宣传、推广和包装的进程中做的更好,要让没来的人觉得向往。记住,这不是自欺欺人欲盖弥彰,而是一种自我勉励。这一招很多主办机构都用过,很灵的。您也试试?
 评 论(0) 阅 读(1120)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站长
本站地址:北京朝阳区东四环中路大成国际中心2号楼A1座1202     公司名称:张会亭终端培训     邮箱:cctvzhanghuiting@126.com     电话:010-59105701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