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开彦
全面小康是中国人居环境事业的奋斗目标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全面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中国。快速和大规模的城市化以及新城市的经营更新改造已全面开始,这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性发展阶段。中国人居应顺应这种发展潮流,进一步加快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致力于城市人居环境状况的改善,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作自身的奋斗目标。
近五十多年来,中国的住宅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目前可以说是进入了小康的社会。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与中国房地产业在住宅功能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突破性进步及住宅设计多元多层次标准,小康住宅规划设计导则的提出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在住宅的理念及住宅开发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这一段历史,实际上可大致分成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状态下面我们在住宅的问题上基本是被动的,是住房选择我们,居住者是被动地居住,因此根本谈不上质量,更谈不上健康。进入到1998年以后,我们经过了房改,把分配的体制发展到我们在住宅市场上自由地去选择住宅,这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住宅也由原来强调平方米、强调大小、强调有无发展到今天讲究品质、讲究环境、讲究健康,这是我们今天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开发商尽了很大的努力,在概念上、在理念方面也建立起很多值得大家表扬的东西。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由于过去不当的城市建设行为、人口高度的集中、过快的城市化趋势以及我们城市中大量建设高层,特别是高层住宅带来的城市弊端——城市病不断地延伸,过分的人造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土地失水性,人居环境在城市里已急剧地恶化,地球环境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中国人居应视改善中国的人居环境现状为已任,真正实现符合人居环境要求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就是国民经济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的动力来自于新型工业化,活力来自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魅力来自于小康型舒适、健康、安全、文明的人居生活环境。全面小康,是着重于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模式并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一个新的生活水准。它是城市郊区化发展模式的升华,它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楷模;它开创了城市地产开发运动最新经营理念创建活动的新局面。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人居环境事业的指导思想 人类住区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住区长期的作用制约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居的主要任务应是积极探索中国人居环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认真思考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中国的人居环境事业,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人居的指导思想。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已传遍整个世界,并逐步涉及、渗透到环境以外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着重于人居环境发展与生态的联系、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要以概念更新、制度创新为核心、组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活动,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结合住宅建设及相关的人居环境问题探讨中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策及政策措施。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联合国论定的条件包括以下五大方面:一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二是居民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三是人与城市环境、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四是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五是住区基础设施和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等众多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但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上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城镇建设存在着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1)、严重的大气污染、森林和水土流失、荒漠化侵蚀、土地浪费、防减灾体系薄弱等诸多严重问题;(2)、存在着民族风格的城市个性丧失、规划滞后和可持续性差、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水平低下及景观破坏,不重视历史文化社区保护、基础设施残缺、施工质量低劣等严重问题。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住房短缺、环境的显著恶化、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重大污染事件的频频爆发使人们不得不开始深思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们已意识到环境问题并不以国家的疆界为限,它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地球的共同问题,因此,中国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发展首先要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建立合理消费模式的生活体系,合理利用并节约自然资源,人居环境的好坏与各社会成员有着切身的、直接的利益影响,因此,各社会成员都会积极地共同参与,从而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观要求我们把行动具体落到实处,积极推进绿色住宅的建设。
可喜的是,在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已作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并取得了——定的成就,例如,中国强化厂城乡住区管理的法制建设,编制厂城市总体规划并调整了城市功能布局,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市政公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如推行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同时也实施了国家安居工程,加快了城乡住房建设步伐,实施了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推进了住宅产业现代化。中国人居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新城市化发展是中国人居环境事业的工作重点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城市化的成绩很大,但也有不少教训,其中包括文化名城的保护。目前国内正处在城市化高潮之中,在这一进程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未有足够的认识。很多城市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建设规划中不能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拆除了很多有特色的古迹,而真正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规划应在保护旧城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张,对旧城应加强保护,减少改造开发,充分重视历史文化古迹的价值和意义,要多一些保护、少一点破坏。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纷纷走出城市,郊区化居住一时成为风潮。新城市发展理论旨在再造城市社区活力,寻求重新整合现代生活的种种要素,试图在更大的区域开放性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相连,重构一个紧凑、宜于居住的邻里社区。
新城市化既不等同于小城镇,也不等同于已有城市,而是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城市化在意识形态上也有了新的改变,无论是政治、社会、经济、审美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改变,包括生态意识的改变。尽管中国新城市化发展有了种种“新”的涵义,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会变,人向往自然,向往生命的天性不会变,因此,在建设新城市时,我们的设计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尺度、人的感觉、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规划时首先要建立一个不建设规划,然后再倒过来作建什么的规划,这样规划出的城市永远是有机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 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因此我们要加强城市的人民性,即要遵循城市环境建设的社会原则,新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要面向广大群众,重视社会群体。现代城市建设不仅仅要建造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和高档次的别墅式住区,更重要的在于创造惠及广大群众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这样,就要面向广大普通群众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 总之,新城市化的发展可带动产业发展,强大的产业基础也为这些城镇带来稳定上升的居住需求;新城市化的发展为大量原本就居住在城郊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免除他们每日在城镇与市区之间的奔波之苦,同时也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产业基础的壮大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流前来安营扎寨。 增强生态国是中国人居环境事业的社会责任
中国人居要将中国生态力的增强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力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状况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中国人居环境要加强生态系统的有效引导和管理,积极致力于中国生态力的增强。 我国幅员广阔,生态系统类型繁杂,我国科技工作者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对中国各类生态系统开展了很多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已经为中国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积累和比较坚实的科学基础。尽管如此,中国人居还是应当清楚地看到,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