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梁京华]
去年以来,我国从汇率到利率,从信贷到税收,从土地到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各类从紧的政策使得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中小企业又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国际市场萎缩等新问题。因此,切实了解各项宏观政策对中小经济实体的影响,准确地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范围.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产值占GDP的60%左右.上缴税收占总税收的5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新产品开发,保持中小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货币信贷从紧以及导致要素成本上升的宏观政策已使中小企业利润出现巨大滑坡,很多企业形势严峻。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首要问题
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15%。今年以来升值加快1~4月已升值4.25%与去年前8个月的升幅相当。快速升值大大弱化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而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萎缩更是加剧了原本就异常激烈的出口竞争。从内部消化来看,不同行业汇率承受能力呈现分化态势,机械电子行业在6.8左右,钢铁行业在6.2左右,化工行业在6.9左右,纺织行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中小企业则分别为7.10和7.25。可见。当前的汇率升值幅度已接近许多行业的承受底线。人民币加速升值形成的升值预期效应造成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影响也很大。有的企业因为生产周期较长,收汇期限长,签约时无法把握汇率升值幅度,成交履约后能否盈利都是未知数,只能被迫放弃大量订单,造成生产设备闲置,经营面临很大困难。此外,银行难以提供有效的汇率避险工具。在单边上扬的预期下,市场对冲机制无法形成,远期结售汇因为价格太高而难以规避风险,贸易信贷也只是变相提前结汇的套利工具。
(二)从紧货币信贷政策给中小企业资金链带来较大的压力
2007以来,央行15次调整准备金率、6次调整利率2007年第四季度更是采取了信贷规模控制。连续调控下,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趋紧已完全表现出来。大量企业支付准备金明显减少,活期存款出现下降,企业周转及支付能力趋降。据58家企业工业景气监测显示2008年一季度资金周转景气指数为22.4。比上季下降5.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2.1个百分点;企业支付能力景气指数为34.5比上季下滑5.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滑3.5个百分点。,企业资金链的紧张还体现在民间融资的活跃上。有迹象表明,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中小企业寻求民间融资的趋向增强,民间借贷利率趋于上升。
(三)各类要素成本的上升对中小企业盈利构成全面挑战
一是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据调查,去年温州打火机企业倒闭80%主要原因是铜、锌分别由每吨2万元和0.8万元上涨为7万元和4万元。浙江的玩具企业也已有近50%面临亏损,其中仅玩具填充物这项原料就上涨了一倍。今年以来,国内钢材也呈现少有的上涨趋势。二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普遍增加20%左右,而一般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原本劳动力成本就占总成本的60%左右。三是节能减排政策带来的成本上升。国家出台的差别电价制度、上调资源税税率、提高治污费标准和要求企业采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生产工艺等措施都相应增加了企业财务成本。
二、宏观调控政策与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矛盾
宏观调控是为了熨平经济周期带来的剧烈波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市场的效率来自竞争,市场的活力来自创新,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源泉。在宏观调控中,要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的原因和必要性,更好地把握调控的对象和力度。
(一)汇率快速升值不是解决我国“双顺差”的最好办法
汇率快速升值主要是针对国际收支“双顺差”实施的,因为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过多是引发流动性过剩主要原因,而流动性过剩已被视为当前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的根源。但从长期的增长角度和我国经济基本特征来看,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才是“双顺差”的根本原因,只要劳动力资源禀赋的优势没有改变,大量中小企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形成经常项目顺差就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解决“双顺差”问题。
(二)从紧货币政策不应遏制中小企业发展
本轮调控的另一个原因是投资增长过快。这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投资过快是相对消费而言的。目前总需求是投资、净出口强劲,消费不足,只要消费没有改善,高储蓄率下不来,投资和净出口就必须保持一定增长,过度压缩投资很可能损害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二是投资增长过快是结构性的。投资可分为良性投资和非良性投资,良性投资是指那些利用长期比较优势、产业链较短、接近消费品生产、不易形成经济波动隐患的投资活动。非良性投资一般指那些利用资本要素价格的扭曲、不具备长期比较优势的投资,在重化工业化进程中,往往是政府部门推动的利用廉价土地、能源、环境、资金等不可再生资源形成的大规模投资。从第一层面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不足主要是因为收入增长不快,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代表的消费升级还未到来,特别是医疗、教育、养老、住房保障等体系还不完善,高储蓄难以短时间改变。要使收入快速增长,就是要先形成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从第二层面来看,中小企业投资大多是进入直接生产消费品的环节,利用充足劳动力优势,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属于良性投资。因此,当前调控的重点应是不良投资。
(三)要素成本上升的关键是承担主体的问题
原材料成本上升由国内外两方面因素引起,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上升,短期可能是受期货市场上的资本运作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已较高,对原油、初级农产品依赖性不断加大,势必受到国际市场上的通胀影响。国内以食品上涨为主的结构性通胀,是劳动力成本、能源、环境成本上升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广大中小出口企业而言,上涨不是关键,关键是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或者说是如何转嫁成本的问题。目前,“中国制造”产品的性价比还是具备相当竞争力的,但成本转嫁不能让千家万户的中小企业独立去完成,必须由大型的行业、商务协会或政府部门来协调,不应一味地压缩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
三、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宏观调控应尽可能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力度、结构、对象上积极采取措施,尽快让大多数中小企业走出当前困境,防止出现“放乱收死”的局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要牢牢把握汇率改革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
针对中小企业受汇率快速升值影响较大的现状,要牢牢把握汇率改革的三性原则,改变当前快速升值和单边预期的局面。要深入研究升值对顺差、通胀和经济稳定增长、产品竞争力、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利弊关系,坚持渐进性改革,避免经济“硬着陆”。同时,要加强外汇管理,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在渐进性升值过程中,资本的流入是否会到生产经营性领域,要强化对外资流入房地产、股市等资本市场的监督,防止发生因资金迅速流出导致危机。
(二)切实落实“有保有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
以准备金、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是调控总量的,总量调控往往导致忽视结构的偏差,而信贷政策在结构调整中可发挥相应弥补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各商业银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指导,通过加大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力度、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另外,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进一步调动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强化资金分散营销理念,满足当前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合理需求。
(三)稳定各类要素价格后
当务之急是通过宏观调控先遏制各类要素的膨胀预期,从而稳定价格。然后,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出面,通过谈判和议价等手段,尽力维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的利润率,增加中小企业收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更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同时,督促中小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加快技改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性价比。居民收入特别是劳动收入的不断上升,有助于最终解决国内消费不足、储蓄率过高的问题。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