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故事
奉化布龙
   2011-12-05 10:44:42      复制
龙舞·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奉化布龙由敬神、请神、娱神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奉化布龙传统套路多达四十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被大江南北的许多龙舞所移植。1990年,奉化布龙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2005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奉化布龙闹元宵
    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而且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
    历年来奉化布龙多次获全国和省内外大赛高奖。1955年赴京参加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随后由中国青年艺术团带此节目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铜奖;1988年参加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荣获银奖;1997年参加全国龙舞艺术节荣获最佳奖和“玉玺杯”奖,同年9月参加全国万里长廊现场会比赛荣获金奖;1999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荣获银奖;2004年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风从东海来》的优秀节目评选中荣获金奖。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仍“活”着的“中华神龙”
     有人说,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在腾飞,那是我们民族的共同图腾。狗年初春,在江南霏霏细雨中,记者来到浙江奉化,追寻“龙”的渊源。
奉化布龙是由敬神、娱神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据《奉化市志》记载,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初年,奉化境内已有龙舞民俗,称为滚龙灯、盘龙灯、稻草龙等。
当地的老人说,从前,每当干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村民们就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龙潭祈祷,向龙王求雨。见潭中蛇、鳗、蛙等水生动物,即以为龙,请而归之,如神供奉,待旱情解除,再把它送回原潭。
    把“龙”送回原潭时,要举行“送龙行会”,其间有龙舞表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舞这个民间习俗。
30年打造一“龙头”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喜庆翻身解放,布龙也迎来了新的辉煌。1955年新春佳节,奉化布龙首次参加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鸣惊人。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称:“要练就你们的水准,非30年工夫不可!”
     陈行国,奉化尚田镇条宅村人,自幼爱好龙舞艺术,16岁投师本家太公,经过多年苦练,成为当地著名的龙舞高手。“酸甜苦辣全尝遍了”,陈行国回忆当年舞龙生活时感慨道,刚开始手脚磨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在长辈严厉监管下,磨练了足足有两年,学完入门功夫,6年以后成为“龙手”,有15年资历才可任“龙头”,“如果要炉火纯青,舞出大家风范,”陈行国说,那确如盖叫天先生所言,需要30年时间。

制龙工序300多道 
     奉化龙以山竹制成骨架,以布料做龙身、龙面,故名“布龙”。
最初的布龙,其舞蹈动作比较简单,慢慢地布龙遍及奉化各乡村,村民们就在龙身上覆盖一层当地出产的普通的土彩布。后来借鉴近现代舞美艺术,艺人们对龙的造型进一步改革,在龙身蒙上龙肚布,染上色彩印上龙鳞,装上“龙爪”,使原来比较简陋呆板的土布龙,越来越漂亮,成为鳞光闪闪、栩栩如生的“中华神龙”。
    做一条上好的布龙,要学会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饫、透等10多种工艺技巧,手法繁复浩杂,所需材料达100多种,工序300多道。
探索“以龙养龙”
    在奉化尚田镇年已86岁的老“龙手”陈阿坤向记者回忆道,以前每年春节前后,龙舞队到外村巡演,进村口要吹“龙灯号子”(又称“尖号”)、放鞭炮,要点燃3柱清香迎接,各家争相迎入龙舞队,称为“接青龙”、“发利市面上”。
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布龙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舞龙在广大乡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文化部将奉化布龙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布龙这一中国民间艺术,据了解,奉化已成立布龙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奉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利权告诉记者,现奉化正在争取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龙舞大赛,探索市场化运作途径,逐步实现“以龙养龙”。
1、奉化布龙制作
     奉化龙以山竹制成骨架,以布料做龙身、龙面,故名"布龙"。最初的布龙,只是将稻草捆扎起来做成龙的形状,慢慢的,村民们在龙身上覆盖一层当地出产的普通土彩布。后来,艺人们对龙的造型进一步改革,在龙身蒙上龙肚布,染上色彩,印上龙鳞,装上龙爪,使原来比较简陋呆板的土布龙越来越漂亮,成为今天这样鳞光闪闪、栩栩如生的"中华神龙"。

2、奉化布龙的艺术特点 
    奉化布龙长度有9节至27节不等,一人持一节,因此可以不受场地限制表演。其舞姿变化多端,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40多个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三个过渡动作。舞蹈动作有盘龙、龙抓身等诸多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等技巧。 
    奉化布龙主要分为形、舞、曲三部分:"形",以彩色布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辅助材料,制成真龙般威武的布龙;"舞",舞龙者运用滚、翻、伸、跳等全身动作,舞出龙的各种姿态与气概;"曲",借不同情绪的音乐,表达出不同舞蹈气氛。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
    奉化布龙传统套路多达四十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为大江南北的龙舞所移植。

3、奉化布龙的现状和传承
    奉化布龙以前曾出现过全县户户有人学舞龙,村村有舞龙队,乡乡四时八节赛龙的盛况,一个县里舞龙队曾达100多支。1955年,奉化布龙还"舞"进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增多,年轻人对传统艺术也缺乏兴趣,奉化布龙曾一度衰落,舞龙人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近几年来,随着乡镇社区文化活动的日益兴旺,奉化布龙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奉化一些学校把舞龙作为一个体育课目来教学,从而使奉化布龙后继有人。目前,已在奉化的条宅、楼岩、城东等小学和奉港中学培养出7支"娃娃龙"和"青年龙"。另一方面,奉化还利用社区文化活动这一舞台,在乡镇和城市社区中成立舞龙队。溪口镇茗山社区还成立了宁波市第一支"妈妈舞龙队"。如今,全市已有舞龙队30余支,男女老少队员达3000多人,仅300多人口的岳林街道周家村就有100多名舞龙好手。 
     与此同时,奉化布龙还一直在创新上下功夫。原来的布龙以九节龙为最盛,但随着广场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九节龙显得过于单薄。为适应广场表演的需要,现今的布龙长度已增加到27节。另外,在舞龙的时候还增加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舞蹈动作和优美造型,从而使整个表演气势恢宏、美不胜收。
    至今,奉化布龙已多次赴京或外出参赛和演出,并先后获得全国龙舞艺术节最佳奖和"玉玺杯"奖、全国万里长廊现场会比赛金奖、"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银奖等奖项。奉化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
     由于奉化布龙的文化价值较突出,且民间流布的生态环境面临潜在的危机,故地方政府已将它率先列入保护范畴。1990年,奉化布龙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奉化布龙 龙飞人亦舞
  渊源:神龙故乡
  《奉化市志》记载,南宋时期奉化境内已有舞龙,当地百姓称为滚龙灯、盘龙灯。从朴素的求雨舞龙习俗,逐渐发展到新年、吉庆、丰收之时舞龙,舞龙成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一路采访中,当地老人说起奉化布龙历史上的几次盛况仍是津津乐道。
  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加的舞龙队有108个之多,争奇斗艳,一比高低。最后以陈世雄为龙头手的条宅布龙技压群雄,夺得了标有“活龙活现”四字的锦旗一面。
 评 论(0) 阅 读(1296)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李师傅
本站地址:北京市1区F座205室     公司名称:龙狮会     邮箱:123abc@126.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