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稀土库存战 结构性风险或一触即发
   2011-08-22 16:09:13      复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国内的稀土“战争”,简单归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库存之战。

  
一年来稀土价格飙升,迫使整个产业链都开始囤积库存。上游企业将接近一年的产量统统运进仓库,即使已经堆积到无法再入库的地步都不愿销售;下游则是恐慌性地持续采购原料以规避涨价风险,并希望能够比同行多熬过一天,赢得胜利。

  
只是,这种全行业高库存的运行模式,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基于政策预期而狂飙猛进的稀土价格,正面临整合遭遇瓶颈、价格预期逐步改变的考验。而之前全行业囤积的库存,将成为烫手山芋,最终成为随时倾泻而出的“堰塞湖”。值得关注的是,处于中间位置的贸易企业,风险已经逐步爆发。

  
上下游赌库存

  
对于稀土行业上游,也就是供应原料的矿山和冶炼厂来说,今年上半年最好的销售策略就是不销售。因为价格上涨预期实在太过强烈,库存价值每日都在刷新纪录。卖得越晚,赚得越多。

  
“不管是氧化物还是金属,都已经堆满仓库,发货量很少很少。最近新产品入库已经非常困难。”在散发着淡淡化工原料气味的包头某国有大型稀土企业的冶炼厂区里,一位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旁边就是烘焙车间,一袋袋1000公斤装的碳酸稀土正整齐地码放在角落。

  
这个母公司下属最大的稀土冶炼厂,今年来一直处于高库存的运作状态。该厂年分离能力1.2万吨,而上述负责人对记者透露,目前的产品库存已经达到1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几乎一整年的产量现在都囤在库房里,没有销售。其中有一部分在两个月前正式以国家储备的形式入库。

  
“之前生产了那么多,国储需要的量马上就完成了。”上述人士表示。

  
该厂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从去年开始,因为稀土价格强烈的上涨预期,稀土矿山和冶炼企业的生产动力十足。矿山大量采掘,冶炼企业只要能够采购到稀土精矿,也无不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因此屡屡传出工信部下达的生产指令性计划在短时间内就被迅速用完的消息。

  
但高产量并未带来高销售,上述冶炼厂的囤货策略,实际上是全行业的缩影。上游惜售不但引起价格暴涨,供应也不稳定。

  
今年年初,上海一家超细抛光粉企业负责人就曾向本报记者表示,稀土原料采购已经越发困难。虽然他原来就职于包头稀土研究院,在业内可谓人脉广泛,但也感觉相当吃力。

  
几乎在同时,下游也开始采用相同策略应对。部分先知先觉的稀土深加工企业从去年便开始各显神通,大量采购原料,以抵御价格上涨风险。稀土深加工行业的竞争,一时间成为原料库存的竞争。每家企业都希望能够“扛久一点”。部分提前锁定原料数量和价格的企业,在这轮“波澜壮阔”的价格上涨行情面前,得以稍作喘息。

  
宁波申江科技的其中一项产品是生产充电电池用储氢材料,该公司一位采购主管对本报表示,该厂从去年开始提前囤积的原料库存一直维持到了今年7月,为企业节省了大量采购成本。

  
国内一家主流钕铁硼企业的原料供货商则向本报透露,该钕铁硼企业年初就预付了上亿元货款,要求锁定较长一段时间的原料价格。“基于长期合作基础,我们同意了这种操作方式。这就等于我们变相帮钕铁硼企业存了一部分原料库存。”该人士表示。

  
记者还从业内了解到,近期不少以钕铁硼永磁生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在接待券商调研时,强调了其拥有的原料库存价值。

  
“大家都希望能够熬过去,只要比对手多熬一天,都是胜利。”中科三环高级副总裁胡伯平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不仅在国内,国外企业同样如此。根据日本企业7月1日的报价,烧结钕铁硼价格的涨幅低于业内预期。“这说明日本企业的资金实力确实雄厚,原料库存非常充裕,超出我们预计。”胡伯平说。

  
在上游和下游的争夺中,还有一个群体不容忽视,那就是徘徊于上下游之间的,庞大而不可计数的贸易商。暴利吸引了各种以投机目的为主的业外资本,“根本不懂稀土”的团体也纷纷参与进这场炒作。不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交易充斥于正规和非正规企业之间,累积起来的社会库存,迄今未有权威统计数字。

  
价格预期生变

  
只是,这种基于强烈上涨预期的高库存战略,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稀土价格之所以在短时期内获得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涨幅,政策无疑是最大的推手。因为相关行业政策史无前例地密集颁布,使整个行业对未来前景充满期待。环保、整顿、减产、控制出口,每一项都构成价格上涨的动力。

  
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这种助涨力不仅在下降,甚至还可能成为下跌的根源。

  
“因为这些会增加成本的工作并不是已经完成了,有些甚至还没有开始,但价格已经提前兑现了预期。”包括中国稀土学会和多家企业负责人在内的业内人士向本报分析,由于价格已经在炒作之下攀升到了目标位置,行业还没有开始付出新增成本,却已经获得了补偿乃至高额回报。因此,如果这些计划内的工作最终被证明并没有真正完成,支撑价格的预期就将松动,乃至垮塌。

  
这也是为何从7月份开始的环保核查明明让整个行业都付出了不菲代价,也有部分省份如江苏号称正全面停产整顿,但稀土价格却从7月以来始终萎靡的原因。

  
环保核查一度被业内称为“影响最大”。包钢稀土、甘肃稀土等冶炼厂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冶炼环节主要的环保治理在氨氮废水排放部分,一整套回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约在4000—5000万元。

  
但是,若分摊至其每年过万吨的产能、以及目前每吨稀土氧化物动辄上百万元的价格中,这些成本的增加就完全在企业的承受范围内。“过去是的确没钱做环保,但现在这个价位,大家都有能力上设备了,成本应该也都是自己消化,不再转嫁到下游企业去。”

  
与之相应的,从7月开始,稀土价格便持续阴跌。以最具代表性的氧化镨钕为例,目前氧化镨钕的市场报价(含税)已经跌至90万元/吨左右,与其最高峰时的127万元/吨相比,下跌了近30%。且跌势还在继续。

  
环保成本已提前消化,那么接下来一系列的核查整顿、乃至最终的行业兼并重组是否真正能够成功,就成为目前价位是否能够真正获得支撑的重要因素。由于工信部、国土部等多部委即将联合进行的包括采矿、生产、环保、流通在内的四项专项核查集中结束于10月。因此,10月被认为是中期稀土供需结构明朗的时间节点。与此同时,核查又是全行业兼并整合的基础和前奏,它将决定稀土市场的长期格局。在密集下发的核查文件中,企业若不能达标,企业将被“停产”、“整改”或“淘汰”。

  
“如果真的执行到位,价格再往上涨也有可能。但如果大家发现原来还是跟以前差不多,这个价格很可能会崩盘。”一家位于广东的稀土贸易企业总经理在包头对本报记者如此表示。

  
“我们是很重视这次核查,但也有人说这次还是会跟以前差不多。”江西铜业位于四川的稀土冶炼厂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业内对核查的重视程度明显超过以往,但由于类似政策过去一直在下发,且多半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企业还在将信将疑地观望。而内蒙古正在进行的稀土冶炼企业整合就是业内关注的对象。

  
若该地区整合成功,则表明政策的确“动真格”,大势不可阻挡;但若原本就已具有良好基础的内蒙古都无法真正达到目标,其他地区的实质性整顿就更无从谈起。届时,风声过后,一切如故。此前道道政策金牌累积起来的价格预期,亦将逐步瓦解。

  
整合之忧

  
那么,内蒙古地区的整合进度到底如何?业内表示“非常担心”。

  
5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全区共有35户企业被纳入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范围。按照上述整合方案,今后内蒙古只保留包钢稀土一家分离企业,其他35家稀土企业则面临被淘汰关闭或兼并重组的命运。这项工作原定从2011年5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但迄今仍在进行中。

  
在此前举行的第三届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包头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郭甫欣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包头市涉及整合的22家稀土企业中,有三分之一“已经达到关停条件”,“停水停电”,其他企业的整合则“正在运作当中”,涉及职工安置、关停企业出路等系列问题。

  
“我们也在积极为涉及整合的企业寻找新的项目和出路。”郭甫欣说。

  
只是找新出路谈何容易。仅补偿条款就足以让谈判成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论坛间隙,不止一位稀土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补偿价码未谈拢,谈拢的金额也迟迟未到位,因此不少分离厂正在逐步复工。

  
“我的客户跟我说,大家看包钢稀土连这一点补偿的钱都不肯拿出来,又都开始生产了。你可以去问问,谁真的停了?”广东一位稀土贸易商对本报表示,照常开工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前还有媒体报道,不少复产的企业虽然失去了包钢稀土的稀土矿供应,但依然可以从私人矿山中购买足额原料。

  
或许这也可以从被列入整合名单的冶炼厂对此问题的态度中看出端倪。记者致电乌拉特前旗一家稀土厂负责人,他表示该厂也是整合对象,反复强调“我们拥护行业整合政策”,但却拒绝对具体情况做任何介绍,也不愿意回答是否已经停产的问题。

  
而呼和浩特一家稀土冶炼厂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呼市被列入关停的5家企业,只有一家还在做少量加工业务,其他的确已经停产。但是,停产的真正原因却并非政策。

  
“现在先不谈钱、不说补偿了,下一步即要求环保达标,现在市场又这么不好,工厂自动就停了。”上述人士透露。

  
也就是说,目前的停产行为实际上是市场因素在起作用,是企业的主动停产。“春风吹又生,一旦价格回暖,就算名义上已经被整合了,但这些实际上不受约束的中小冶炼厂很可能复产。”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昨日对本报表示。

  
而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接下来的整合工作时,他对记者坦言:“业内应该说是"非常担心"。”

  
高库存或成“堰塞湖”

  
若密集开展的核查与整合在执行中大打折扣,那就意味着已经被拉升至高温高压状态的稀土产业链将出现结构性风险。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一旦政策预期落空,高库存就会成为“堰塞湖”,最终让全行业遭遇冲击。贸易环节将首当其冲,成为最早的风险爆发点。若跌势不止,就可能进一步延伸到下游深加工和上游冶炼厂,就算大矿山亦不能幸免。

  
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稀土不可能再回到“白菜价”的时代,高位运行是趋势。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同,但亦有业内人士提醒,由于现在的价格是在原来基础上平均上涨了5倍,因此,“就算跌个50%,虽然还是相对高价,但落差也足以冲垮一大批企业。”。

  
“最惨的就是那些投机贸易商。他们根本不了解稀土市场,在高位时接了大量货源,现在价格下跌,下游采购极其疲软,他们手里的货已经抛不出去了。”上述包钢稀土国贸公司人士指出,事实上,中间商的逐步抛货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这也使得稀土价格在6月底见顶后,阴跌不止。

  
在8月8日举行的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也提及目前价格下跌的原因:“市场上出现的抛货现象对价格有影响。”

  
这种抛货短期内还未演变成恐慌性抛售,因为业内还在观望政策的执行力度。一旦这一次又是“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恐慌心态之下,后市难以乐观。

  
“社会库存实在太大。现在就已经快跑不掉了,如果真的崩盘,货就捂死在手里。”参与稀土贸易的广东福维金属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不讳言目前行业的窘境。

  
相比贸易企业,生产性企业的情况可能会稍微好些。但业内认为,若成趋势性下跌,风险也将从下游开始,逐步向上游蔓延。

  
以目前占稀土用量39%的永磁材料行业为例。大多数钕铁硼企业先期囤积了大量原料库存,建库时点的确具备优势,平均成本亦低于目前的市场价。但若稀土价格明显下跌,第一会明显影响短期至中期的销售,第二将可能影响终端产品价格,

  
“钕铁硼行业下游的刚性需求仍然较旺,但刚需也会买涨不买跌。”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近来钕铁硼企业的采购和销售需求都持续低迷,除了自身配备了大量库存以供消化外,其下游客户也开始谨慎采购稀土永磁产品。

  
“市场要长期发展,关键是要稳定,而不是暴涨暴跌。现在一直跌价,谁都不敢买,我们不敢买原料,客户也不敢买产品。”绵阳西磁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强调,如今的跌势对钕铁硼企业来说,“肯定不是好事”。究其原因,稀土价格累积涨幅过高已经触及边际需求,致使下游企业或者减产,或者开始寻找替代品。北矿磁材(600980,股吧)高层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铁氧体磁性材料已经开始替代部分低端钕铁硼。

  
而目前稀土跌价,下游的采购策略就更加谨慎。流通节奏变慢,又反过来加剧价格下跌速度。长期下去,市场化定价的钕铁硼产品价格也将受到威胁。这无疑将降低钕铁硼企业的盈利预期。

  
“本来今年会比去年更好。但上半年的价格上涨实在太厉害,国外竞争对手的备货量又比我们想象得多,我们的价格优势未必明显,因此形势不会那么乐观了。”北方某龙头钕铁硼企业一位高层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被认为唯一不会受到致命伤害的就是“大稀土矿山”。因为无论价格怎么跌,都不可能跌回上涨原点,更不可能跌破成本价。因此,低生产成本的大矿山依然能拥有丰厚利润。

  
只是,大稀土矿山已经囤积了超过半年的货品。若加大出货速度,会进一步冲击市场价格;若持续囤货,高库存就将成为始终压制市场价格的潜在因素。此外,从2012年开始,部分稀土企业的稀土矿浆原料将采取变动成本定价模式,成本优势亦将被削弱,业绩将不如预期。

  
此时,“稳定”成为行业共同的期盼。“不少下游企业反映,他们好不容易跟客户谈下价格,如果此时稀土市场又有剧烈震荡,情况将很被动。”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下半年最重要的“不再是价格高不高,而是保持稳定”。他希望行业能够“形成一致”,共同维持市场。

  
非理性的行业狂热让整条稀土产业链都经历了一轮暴富,却也累积了高烧之下的结构性风险。产业链没有得到健康发展、利润分配持续不平衡的结果就是价格暴涨暴跌,最后受到伤害的,亦将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

  
“涨太快不是好事!”

  
非理性的行业狂热让我国的整条稀土产业链经历了一个暴富过程,却也累积了高烧之下的结构性风险。产业没有得到健康发展、利润分配持续不平衡的结果就是价格暴涨暴跌,从而伤及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评 论(0) 阅 读(1555)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版主
本站地址:北大汇丰商学院矿产与深加工业投融资委员会     公司名称:矿投委     邮箱:bdktw2012@163.com     电话:0791-88169369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