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傀儡艺术。皮影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因此老北京又叫它“驴皮影”。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皮影戏从有确切记载开始算起有 1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明朝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就已经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到了清朝皮影在京城已很普及,不但深受农民、市民欢迎,还进入了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在堂会上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曾参加影戏班演出。
老北京的皮影以线刻见长,清朝以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又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北京皮影继承了西派皮影艺术的特色,善演神话、武打和寓言剧,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有几十出,都以唱腔委婉、表演细腻而著称。
北京皮影又分东城和西城两派:东派由滦县、乐亭传入,影戏班在东四一带活动;西派传说是明代由涿州传入北京,班社集聚在宣武门至新街口一带。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5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钉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钉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钉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成品如下图:穆桂英花冠上精细的雕刻花纹,岳飞锦袍上鲜亮光彩的繁饰装点,在阳光的映衬下发出晶莹剔透的光亮神采。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等共11部分连缀组成,繁冗花纹雕刻细腻,造型考究,轻轻一捧,便令人爱不释手。
赏老北京皮影 了解皮影文化
据北京路派皮影第6代传人路联达老先生介绍,“北京皮影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人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绝不会出现"一身多头"的现象,而且往往用色大胆,对比浓烈。”路老先生从事皮影艺术已经50多年了,老人不仅会演皮影戏,而且还会亲手制作,说到这个,老人的脸上透出了神采,“这可是我们"路家班"的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又演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