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有商业动机的网站来承担扶持艺术创新的责任,恐怕未必合适。除了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微电影之外,大量民间的非营利性文化繁荣,才是真正可以弥补中国电影缺憾的更可靠方法。
●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石川(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解放观点:随着短片 《老男孩》走红网络,各式各样的 “微电影”在视频网站多了起来。与传统商业电影相比,您觉得 “微电影”究竟是什么?
石川:微电影在我看来就是过去说的短片,五六年前也流行叫“DV短片”、 “数字短片”,叙事形态上二者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是,很多所谓微电影其实是某种被剧情化了的广告片,容量比常见的电视广告大一些。当然,也有像《老男孩》这类网络短剧,大多出自非职业电影人或独立制作人之手。
短片原本是电影的原始形态,电影诞生之初,还没有长片,都是以短片形式出现的。比如电影史上常提到的 《工厂大门》、《水浇园丁》、《婴儿喝汤》等都是短片。中国最早的电影拍摄于1905年,但直到上世纪20年代初才有长片出现,很快发展成电影主流,短片却渐渐被人遗忘。但它从未消失过,而是以 “实验片”、“探索片”的形式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比如法国有个 “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短片电影节。每年都会定期举办,热闹程度不亚于任何长片电影节。不少短片的探索性和艺术个性都比较突出,风格手法也更加百花齐放,很多风格和手法都值得长片借鉴。今天的微电影和这些短片在叙事形态上大致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播出平台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解放观点:由于低成本、门槛低,许多人都寄希望于微电影能够成为中国电影的人才储备培养平台。您觉得它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石川:这样说当然不错,但这种作用也不是今天才有。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了给厂里的年轻人提供创作机会,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也出品过一批片长在五六十分钟的短片,比如《半张订婚照》、 《御马外传》、《我们的小花猫》等,我小时候在影院里都看过。今天的大导演吴贻弓、李歇浦等,都是从拍短片起步的。
解放观点:不只是电影,如今唯有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才能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因此有人感慨大众进入到一个 “浅阅读”时代。
石川:作为一种网络电影,微电影的确与浅阅读和网络文化关系密切。但总的来看,它的发展对电影自身还是有好处的。毕竟长片的准入门槛比较高,受资金、技术、专业修养、市场风险等因素制约,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般很难操作。微电影成本低廉,技术掌握也比较容易,为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中就可能有天才。这些微电影挂在网上,点击率很高,有了知名度也就有了商业价值。这样他们也许有机会被发掘出来,进入主流电影的行业。
解放观点:随着技术的发达,年轻人可以自己用电脑制作音乐,自己出版电子小说,当然也可以自己拍短片。本来高高在上的艺术,现在都可以让草根自娱自乐,这对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否也会促进某种变革?
石川: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电影创作是知识精英的特权,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精英和草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草根也可以参与电影创作,想拍就拍,拿起DV就可以,不需要太严格的美学和技术训练。这对年轻人当然是好事,他们可以通过DV分享成人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个性,和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在国外,这类短片也有被归为Video Art,即 “视频艺术”范畴,包括家庭录影、视频日记等在艺术画廊、博物馆中播放的民间视频短片。对他们而言, “表达就是一切”,不太受所谓 “电影创作规律”的束缚,也不太在乎艺术形式上的完美,在镜头、光影、结构上都比较随意和自由。
艺术形式是长片无法回避的问题。但许多表现形式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是被偶然发现的。比如传统电影特技中一种叫 “停机再拍”的魔术效果,这个技术就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摄影师原本在拍摄婚礼马车,中间摄影机卡住了,修好了再接着拍,婚车已经走远,原来的位置却驶来一辆灵车。前后拍摄的两段胶片接在一起放映,银幕上就出现了“婚车变灵车”的奇特场面。短片拍摄中也经常会碰到类似偶然发现的拍摄手法,有的效果大家都觉得好,慢慢也就被吸收到长片拍摄中。这些效果和手法,对传统电影既是颠覆、改写,也是丰富和延伸。
解放观点:您曾经反复提及,商业大片 “一条腿长”,文艺小片 “一条腿短”,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致命伤。那么微电影是否能为商业大片之外的中国电影补足短板呢?
石川:如果撇开这些短片的商业环境不谈,当然应该是这样。但问题是许多网站热衷播放微电影,最终出发点还是在商业盈利上,点击数越多越容易招揽广告。并不是所有艺术价值高的短片都能吸引眼球,反之吸引眼球的也未必都有艺术价值。所以,网站的商业动机和真正的艺术创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矛盾。
比如现在一些网站上播出的电视剧点击量很高,但它的艺术风格和类型还是比较单一,像偶像剧、爱情剧通常比较受欢迎,历史剧、社会问题剧可能就比较受网友冷落。后者质量往往不输给前者,但网站显然更欢迎前者。所以,指望有商业动机的网站来承担扶持艺术创新的责任,恐怕也未必合适。真正维护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还是要有一些非营利性的传播渠道和播放平台,比如上海的一些博物馆、画廊、图书馆、艺术会所搞的公益放映活动。这些活动都不太赚钱,但对城市文化发展却不可或缺。
除了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微电影之外,大量民间的非营利性文化繁荣,才是真正可以弥补中国电影缺憾的更可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