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具备即时传播特色,微电影还被用于电影预告、产品广告、企业形象推广等。虽然微电影的定义、发展还不是很明确,但在这个“微”时代,微电影的力量确实不容忽视。
本报记者 赵亮 实习生 袁丽红
《送礼》
《打工日记》
《来信》
《爱的蒙太奇》
《就算天空再深》
你的梦想是什么形状 ?你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如果没有风你会怎么放风筝 ?
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的元年,微电影利用互联网即时传播特色,受众广,影响力大,被用于电影预告、产品广告、明星个人宣传、企业形象推广等各种传播活动。
截至12月7日,笔者从优酷视频网调查中发现,仅3个月的时间,青春励志微电影《眼睛渴了》的点击率就达到250多万次;而以描写大学毕业生为主题,令网友备受感动的《外面的世界》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400多万次;以表述父子情的微电影《来信》也逼近400万次,让很多人发出“父母在,不远行”的感慨。
虽然微电影的定义、发展还不是很明确,但不少人认为:在这个“微”时代,微电影的力量确实不容忽视,微电影于“微”中做出了很多“大不凡”,可以创造N多可能。
“微”视角:
展现生活与梦想的舞台
当薄冰得知自己的微电影作品《回家的路》入围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前100强时,她感到很惊喜,更感到以后的创作会更有动力。薄冰是广西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我们没有资金,作品都是同学们一块帮助完成的,短短的几分钟,给了我们很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由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主办的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于3月份拉开帷幕,历时近一年,现已进入优秀作品全国校园巡演阶段。该电影节也成了微电影元年的始创界点。它联合全国近百所高校,几十家全国电影社团,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部作品。
说起举办本次微电影节的缘由,本届微电影节执行主任王少东认为,微电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去做最深刻的表达,而对这种新技术敏感的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大学生有创意、有梦想、有时间,他们的精力不应该被一些很基本的体力劳动,比如发传单、做促销员所耗费掉,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创意来体现应有的价值,他们需要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微电影比起电影,费时少,需要的设备相对简单,成本也比较少,同时,它也可以通过镜头表现一个小主题、拍摄一个小角度、描述一些小人物,“总之,可以用影像来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王少东说。
同时,王少东认为,微电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份子,它能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进而能够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它可以和电信、培训、创意、终端、旅行、餐饮等很多行业挂钩,而这些行业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但王少东也表示,从本次微电影节的作品和整个微电影现状来看:一些微电影没有“诚意”,和原来的想像有差距;微电影作品的内容和思想都应该更有创意,画面制作力求唯美,拍摄角度也应比较独到。“历史会大浪淘沙,真正有生命力的微电影会留下。”王少东说。
公益之路:
微电影的另一生存方式
除了用影像方式创作电影作品,微电影也是进行公益事业的一种方式。2011年7月,张铭导演的《三个儿子》、《三个爸爸》公益微电影,在短时内点击量都超过百万。说起微电影和自己的公益之路,张铭介绍了微电影的种种优点:首先,成本低,因为属于小规模制作,在没有任何赞助的情况下,微电影的低成本对急于表达的他确实诱惑很大;其次,耗时少,微电影演员全部都是义务演出,耗时不能太长;再次,传播快,微电影利用互联网即时的传播,传播受众很广,影响力大;“当然,这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用镜头语言来表达公益,既可以满足我的职业追求,也符合我的个人信仰。”张铭导演说。
据张铭导演讲述,《三个儿子》和《三个爸爸》微电影播出后,网友的反响非常大,很多网友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到孝心的重要性,表示以后要好好对待自己的父母,不再让他们孤单。北京市某眼科医院主动到片中所拍摄的养老院,对所有老人进行了免费的眼睛检查,并为作品中的眼睛化脓的老人清洗了眼道。
对于残障儿童,《三个爸爸》更是受到了王菲、刘嘉玲等明星的关注和转发,康复中心的孩子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很多人去康复中心看望孩子,给他们送去爱心。微电影为公益事业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传播载体。比如最近热播的《小悦悦微电影——让人间充满爱》,就取材于热点新闻佛山小悦悦事件,虽然只有短短6分多种,却呼吁了社会关爱的回归,希望人们能够拒绝冷漠,传递温暖。
同时,张铭导演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微电影还处在发展之中,很多人对它进行尝试,一些明星或者组织利用微电影做公益,但是很多人是为了自我的宣传;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过低的门槛也使许多微电影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同时微电影过快的传播让很多作品拍摄到的只是事实的表面,对于事实的本质和更多的层面还可能产生误读。比起这些技术或者思想上的缺点,最让张铭忧心的还是公益微电影的资金来源问题。“做公益事业,就怕被企业‘道德绑架’”张铭导演说,“公益微电影需要用爱去做。”其间凝聚了导演自己的创意、思想,如果有企业广告参与进来,就怕企业主对微电影的创作进行干扰。然而,微电影广告营销在当下也成了新潮的广告营销形式。
微电影广告:
会讲故事才是关键
从2010年开始,微电影《老男孩》和雪佛兰;《一触即发》、《66号公路》与凯迪拉克;《看球记》和佳能等联系似乎告诉大众:微电影和广告的关系已经非常的密切,微电影广告已成为新兴的广告营销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张宏认为,微电影广告至少在短期内会有一个迅速和强劲的发展。微电影因为故事情节而受大众欢迎:“微电影广告的优势在于它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能够打动人心,受众很快就会记住它,它不同于以往的广告,采用轰炸效果来到达受众。”所以,张宏教授强调,微电影广告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故事讲好了,如果故事情节不能够深入人心,那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除了好的故事,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效果也是很多广告主所担心的问题,因为微电影广告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其效果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科学方式。
“不要把微电影广告直接和销售挂钩,它的作用在于宣传一种理念,是一种长期的影响。”张宏教授认为,如果看短期的销售效果,可以采用更加直接的方式,比如可以做促销。况且现在业界评估广告的方式也不一定科学,比如说按收视率来评定广告效果,收视率并不能代表有效到达。
针对现在微电影广告营销受宠的现象,张宏教授认为,从广告的角度讲,微电影广告只是一种广告形式而已,所以它可能并不如人们所期许的那么高。但是从整个广告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微电影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微电影广告的成本投入要比一般的广告多,成本的高涨会使广告的利润上升,对于广告的相关产业而言,会提供很多的市场机会。而且用电影语言来拍摄广告,似乎是未来互联网和电视以及电影等各种媒介融合的一种特征。但当下,微电影作为一种的新的广告形式,发展太快,其中的规律也还未被发现,所以产生的垃圾也不少,精品欠缺。
现在网络上火爆的微电影广告都贴着大明星、大企业、大导演的标签,也有人认为这些元素是微电影广告受关注的必要条件,但张宏教授认为:互联网的好处就是自主性,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互联网传播很多时候是靠口碑传播,“只要有好的故事,传播的力度是不用担心的。”所以中小企业可以大胆尝试这种广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