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板砖齐飞 它是真的红了
从反映个人生活到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再到加入商业元素互为所用。曾经面目模糊,被称为网络短片的它,与任何一个文化产品一样,走过了这样一条社会化的路。如今,在“微字辈”的大旗下,它终于被定位为“微电影”并将影响力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东方今报记者
毛韶华
谁还记得,《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微电影究竟是什么?不管这个概念是否登堂入室,它的作品早已纷至沓来。2005年,时长20分钟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飞速传播,让国人见识到了“微电影”的雏形。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的一部网络短片,其内容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和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栏目《中国法治报道》。当年在网络上,它的下载率远远高于《无极》本身。尽管它的作者胡戈因为恶意搞笑而最终吃了官司,可类似这样风格的网络短片却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悄悄生根发芽。
2006年前后,更多的DV爱好者拍摄了一批以自娱自乐为主的短剧,上传至网络上后引起广泛关注,收获了鲜花,也遭遇了不少板砖。如刘保华、小海这样的“个体户”,便是当时网络短剧创作的主力军。
没有任何门槛,只要喜欢,随时随地都可以把感动自己的事情拍出来。在人人可以做导演的巨大吸引力下,出自普通人之手的杰作越来越多。
《老男孩》之后,微电影遍地开花
如果说最初的调侃之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人笑完就忘了的话,那么2010年,当筷子兄弟的“11度青春”之《老男孩》成为网络点击热点后,微电影的概念终于正式被引爆。
“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这是《老男孩》在片尾打出的一行字幕,连日来,这部以普通人人生、爱情、友情等为基调的微电影令无数网友“飙泪”。
据有关数据显示,《老男孩》点播次数超过8898万,而当年票房6亿多的《唐山大地震》的观影人数只有1700多万。尽管来自普通人之手,尽管微小,它的观影人次却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大银幕。
《老男孩》是某汽车品牌赞助的,这样高的点播率令商家十分满意。而早在《老男孩》之前,很多网络短片便尝试过加入商业元素,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因《老男孩》而再度被肯定,越来越多的明星和知名导演也加入了微电影的创作。
姜文的微电影《看球记》只有5分钟,三天的点播量便超过了1000万次。还有张艺谋、冯小刚、吴彦祖、莫文蔚等都纷纷触电微电影。
《微博有鬼》,专业范的微博电影
国内微博的兴起,令网络短剧开始在微博上被广泛分享。这样的现象自然也引起了微博运营者的关注。
今年5月份起,新浪微博发起了第一届微视频大赛,包括微剧本和微电影两个单元。据新浪微博平媒负责人赵亮介绍,与传统大赛不同,微博上的有效传播是这个大赛的亮点。
同时,评委名单也很有看头,因为这些评委中不仅有专业人士,更有微博人气活跃度高的微博名人。如导演宁浩、编剧宁财神等。
无独有偶,在这样一个大赛进行的同时,本月18日,首次以“微博”为主题的《微博有鬼》三部曲系列微电影也正式上线,令微电影和微博在内容上也联了姻。
“微字辈”的,一个接一个红了
微博衍生微小说,微小说带来微剧本,微剧本再塑造微电影,看起来,这是微时代的一个产业链条。作为历史上第一部“微电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便是源自“微时代”的产物,其剧本来自微小说《一触即发》。
从微博兴起,到“微字辈”的一荣俱荣,这一产业链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影视行业的速度。为何如此?对于老百姓来讲,因为他“微”,短小精悍适合在网络和手机等载体传播,适应当今快餐化和碎片化的信息需求。
随着微电影影响领域的扩展,从单纯的讲故事到加入商业元素、公益元素,而今连娱乐圈的造星运动都瞄上了它,“2011快乐女声”总决赛比赛之后,十强快女都忙于微电影的拍摄。但是微电影是否微时代文化产物的终极形式呢?一切还待时间来考证。
■ 名词解释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