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由网易发起的国内第一个微电影节在北京落下帷幕,闭幕式上再次播放了由徐峥领衔主演的微电影《一部佳作的诞生》。剧中徐峥扮演的绑匪对着镜头大声喊道:“知道为什么中国电影拍不好吗?就是缺乏对细节上的审美追求,如果我们的作品没有办法走入观众的内心,没有办法打动他们,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呢?”绑匪的话如同一个寓言,不同于商业电影构筑的娱乐空城,他点中了微电影这个新生事物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和情感的根本,虽然它的终点依然是产品,是商业。
缘起 从“馒头血案”到“老男孩”
从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发展到专业制作、形式严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作品《老男孩》,再到极具规模的“微电影节”。尽管微电影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业界对其尚持谨慎观察态度,但互联网精英们早已为新规则的制定而蠢蠢欲动了。
从2010年年底开始,网易推出了“明星微电影”栏目,邀请知名艺人出演几十秒至几分钟时长不等的故事短片,以“明星”和“创意”吸引了无数眼球。这个“新事物”究竟只是一个新概念的炒作,还是影视行业的一个新契机?
很快,居高不下的点击率让这些微电影焕发了活力,各大网站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优酷的“11度青春”系列、腾讯的“美丽的梦”系列、新浪的“四夜奇谭”系列微电影,它们无一例外成为网友特别是电影发烧友追随的热点。一位影评人第一时间发出这样的评价:“微电影呈现出一种相对统一的美学理念:艺术电影主题与商业电影形式的结合,前者服务于分享和转发目的,后者服务于眼球和时尚目的,二者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正如其名,作为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微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一是微时放映,区别于传统电影动辄一个多小时的长度,微电影短则几分钟,长则二三十分钟;二是微制作,微电影的“微容量”决定了它不必像传统电影那样耗时耗力,投资少,准入门槛低,参与者不乏草根一族;三是微平台播出,区别于传统电影的影院模式,微电影大多在网络、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放。
优势 不收钱的电影
微电影以浓缩之“微”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使得电影艺术走下神坛,走出影院,以更平常的姿态走进了寻常百姓之间。仅仅过去一年,就有多部微电影作品问世。今年,中国互联网举办微电影节,推出2011特别策划,邀请10多位明星拍摄微电影,这是中国微电影的大事记,在短时间内微电影风靡一时。
同时,各种不同模式也在积极尝试推出,例如套拍热门影片的番外篇,6月份由李冰冰参演的《雪花秘扇》番外篇《闺蜜》,被认为是目前为止传播效果相当令人满意的微电影作品。目前某网站团队正在制作的微电影套拍《东成西就》10集番外篇,并在其中试水微电影的广告商业模式。
“电影的票房是很重要的利润来源,但微电影可能永远都不会收钱。”“微电影”领军人物王尔冈看来,为互联网而生的“微电影”和传统领域的电影有着本质区别:大家开始习惯于用手机、移动终端去消磨时间,微电影就是用来打发碎片时间,并且是免费的,它迅速传播的特点使其具备天然的广告价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电影更便于随时随地下载和观看。“如果你的碎片时间只有5分钟,而你下了一个30分钟的片子,这期间你只能看1/6的内容,就会很不爽,反过来,如果你等了30分钟,就可以看6部5分钟的微电影。从商业合作模式的角度来讲,因为是免费的,大家对植入广告的宽容度也会更高。”
共鸣 都市的一面镜子
2009年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禁止各大视频网站播出未经许可的影视剧。2010年冬,美剧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出现在了这份禁播令中。微电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个时髦的概念被构造出来。
《老男孩》、《一触即发》、《一部佳作的诞生》等热播网络剧制造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围观,它们制作精良,意味深长,人们随之形成了对微电影的“良好印象”。于是,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了自制剧,在营销手段上无一例外地强调其“微电影”身份。一时间,微电影呈现井喷趋势,这一概念本身便成为一种标签,一种消费时尚。
最让都市人着迷的是,微电影如同一面都市的镜子,它的故事、主题连同使用的符号无一例外地指向都市关于城市的灯红酒绿,关于职场的风云变幻,关于白领的爱恨情仇……微电影中,诸如微博、Iphone、IPAD、酒吧、地铁、咖啡、QQ等象征时尚与欲望的都市符号跑马灯似的穿梭于剧情之中,而且作为一种积极的、在场的叙事元素推动情节发展。总之,由于都市是消费时尚的策源地,都市新兴人类自然成为微电影的核心消费群体。
就像很多上了岁数的人都能记住老电影里的台词一样,如今,很多都市年轻人也都将几部“微电影”的部分台词奉为经典。特别是,许多微电影都在片尾对主题进行文字概括,而且往往按照流行语的修辞方式进行包装,深得人心。比如,《赢家》说:“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李雷和韩梅梅》说:“请相信在这个城市,平凡的你总能主演出一部热气腾腾的温情戏”……
价值 人脉的传递与围观
“微电影”的流行引起了很多心理学、社会学专家的注意。采访中,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微分析:微博、SNS等社交网络中社会资本的维护与拓展,客观上需要与其传播规律相匹配的新型的文本形态。传统文本由于冗长、艰涩、教化等色彩特征,既不符合人们碎片化的、游戏性的消费心理,也不符合“微时代”数字工程所要求的资本积累方式。反之,微博客、微小说、微电影等文本形态却可以自由而灵活地穿梭于这张漫无边际的关系网中,灵动,但又不失深刻;精练,但又不失智慧。具体到微电影,甚至可以大胆预言,离开了微博和SNS等社交平台,微电影就不复存在。其实,发布或者转发一个短小精练而且意味深长的微电影,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传播行为。
同时,心理学家也指出,“微电影”具有放抗被遗忘的作用。上海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曹高举指出:随着社交关系网络的逐渐拓展,信息过度载入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其结果就是加速了人们遗忘的速度。为了反抗被遗忘,每个人都不遗余力地忙碌于分享和转发之间,试图在他人页面上引起注意,留下“痕迹”,而微电影是一个识别性强而且较为时髦的新生事物,这无疑会激发好友的点击欲望。显然,发布或转发微电影可以维系社会资本,引起他人关注,传递一种强大的“在场”,以防自己被忘却在不断膨胀的信息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