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文化
杭州丝绸产业20年发展概况及历史回顾
   2011-08-29 15:44:30  发布者:感恩的心    复制   复制到我的资料库
    杭州的蚕桑丝绸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杭州先民就已经开始了蚕桑丝绸生产活动。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设杭州以来,丝绸产业不断得到发展。

    唐代杭州生产的丝绸产品,享有“为天下冠”的盛誉,不但成为宫庭贡品,还远销西北边陲,并沿陆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诸国。南宋迁都杭州后,成为当时全国的丝绸生产、贸易、技术和信息中心,“丝绸之府”美誉名传天下。明代杭州丝绸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工场。及至清,杭州官府织造局与江宁(南京)、苏州织造局并称“江南三织造”,而实际织造缎匹数量为杭州局居首。

    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丝绸产业的生产方式,从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生产逐步转变为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局部自动化,生产规模也从小作坊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至1985年,杭州市丝绸产业已发展成多家行业门类齐全、加工能力配套、生产贸易结合的市属大、中型现代化工业企业。计有: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福华丝绸厂、都锦生丝织厂、幸福丝织厂、震旦丝织厂、天成丝织厂、红雷丝织厂、云裳丝织厂、九豫丝织厂、红峰丝织厂、春光丝织厂、红霞丝织厂、永安丝织厂、杭州绸厂、西湖绸厂、雄伟绸厂、杭州丝绸印染厂、杭州丝绸炼染厂、杭州纺织机械厂、杭州丝绸机械厂、杭州新华丝厂、杭州东升丝厂等22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春雷丝织厂、天水丝织厂、潮鸣丝织厂、经编丝织厂、红旗丝织厂、朝阳丝织厂、杭州丝线厂、杭州丝绒厂、杭州东风丝绸印染厂、杭州友谊机械厂等10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此外,还有浙江省丝绸公司所属在杭企业:杭州富强丝织厂、杭州胜利丝织试样厂、杭州缫丝厂、杭州丝织腰带厂等。

    从1985年到2005年这二十年间,杭州丝绸行业跌宕起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市属国有丝绸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由“生产加工型”到“生产经营型”的转换。1985年起,企业领导体制从原来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改为厂长负责制。为加快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家对企业逐步扩大经营自主权,不再统一规定企业职工的工资调整,实施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简称“工效挂钩”),普遍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对企业内的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和分配等三项制度进行了改革。

    1986年初,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振兴杭州丝绸、纺织工业”的决定,提出重振“丝绸之府”雄风,并于1986年3月15日发出关于扶持丝绸、纺织工业生产的十条决定,对丝绸、纺织行业采取免征调节税、部分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和浮动作价、增加单项津贴、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等优惠政策,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市属丝绸企业1987年外销真丝绸产品3640万米,与上年同比增长97%;创汇实际结算8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1.76%;实现利润7200万元,同比增长28%;职工人均年工资性收入1450元,同比增长27%。

    1987年6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委员会在杭州成立。同年9月,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杭州市下城区在丝绸工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创办了杭州丝绸市场,后经中央和省、市有关职能部门批准,改名为“杭州中国丝绸城”,丝绸市场的创办,架起了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的桥梁,为丝绸行业开设了“通往海内外的丝绸窗口”。

    随着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不少丝绸企业在开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同时,还结合对外开放,兴办中外合资企业。自1985年杭州丝绸印染厂率先在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中外合资华丝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市丝绸工业公司及所属企业,先后在深圳、厦门等地,兴办起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在深圳除华丝公司外,还有深杭、恒兴、杭丝、天莉、红蕾、明都、锦达、金福、环华等制衣、时装公司;在厦门办有乐合丝绸有限公司。1989年6月,杭州东风丝绸印染厂与港商合资,在杭州创办金翅雀丝绸时装有限公司,随后又有20多家市属丝绸企业与国外、境外有关商家合资,开办中外合资企业。

    为进一步振兴杭州丝绸,原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经多方调研和论证,于1989年下半年提出了对行业内部结构实施“四大调整”的构想。即:丝绸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产品和原料结构的调整,丝织装备结构的调整和开发,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开发。期望通过调整,使杭州丝绸行业的产业结构大体合理,茧丝原料的自给能力有所增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丝织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人才的数量、素质等,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四年多的努力,调整目标初步得到体现,行业内部结构逐步有所改善,并为丝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至使1993年杭州丝绸产业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及的巅峰。其中:工业总产值达312900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桑蚕丝达746.5吨、绸缎9890.49万米、印染绸13665万米,全年实现利润11318万元,上缴税金8276万元。1993年3月,由原杭州东风丝绸印染总厂等组建成立的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首家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后该公司股票于1996年在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成为我国丝绸业首家上市公司。

    1994年初,由于国际生丝库存锐减,刺激国内生丝价格猛涨,吨丝价格涨幅一度超过30%,而绸缎及其制品的价格却反而回落,出现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价格倒挂;另一方面,国内外绸缎及服装市场疲软,需求减少,致使产品大量积压,加之美国及欧共体等主要丝绸消费国经济复苏缓慢,对丝绸产品进口实行配额限制,使丝绸行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与此同时,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大量涌现,与城市国有丝绸企业在茧丝原料、销售市场、人才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而城市国有丝绸企业长期运行于计划经济轨道,经营机制不活,产品更新迟缓,自身社会负担沉重,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丝绸企业生产难以正常运行,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1994年市属丝绸行业实现利税同比降幅高达60%,继而1995、1996连续两年出现了全行业亏损。

    为扭亏解困,市属丝绸行业在此前进行“四大调整”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企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对一部分丝绸企业进行合并或兼并,压缩生产规模,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同时,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结合市区旧城改造,“退城进郊,移地生产”,即部分企业由市区迁往市郊或城乡结合部位,腾出市区原有厂区地块开发商贸用房或兴办第三产业,实行“优二兴三”。为拓宽销售渠道,改变以往重外销、轻内销的经营思想,积极调整丝绸产品结构,压缩桑蚕丝产品,增加国内市场畅销的合纤丝产品,并开展丝绸产品创名牌活动,培育了“喜得宝”、“凯地”、“永达兰”等一批中国丝绸行业的名牌产品。通过一系列的扭亏解困工作,终于使1997年全行业实现利润692万元,上交税金4426万元,初步遏止了连年亏损、效益急剧滑坡的局面,维持了丝绸行业的基本稳定。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十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其中关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指导方针,对传统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影响尤为深刻。决定中提出,要把握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总原则。随后召开的杭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加快战略性调整和改革步伐,使国有资本以不同形式从一般竞争性行业,特别是丝绸、纺织、食品等过渡竞争的行业中以参股、合作、转让等不同形式逐步有序退出,向重点产业集中,确保其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至此,杭州国有丝绸行业由过去的支柱产业,继而调整、改造,直至逐步地有序退出。截止1999年底,杭州市市属国有、集体丝绸企业还保留有: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福华丝绸厂、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杭州幸福丝织厂、杭州丝织总厂、杭州红雷丝织厂、杭州西湖达利工业公司、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喜得宝集团公司、杭州纺织机械总厂、杭州丝绸机械厂、杭州新华丝厂、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杭州时装厂等14家。

    自1996年10月杭州西湖绸厂与港商全面合资,成立杭州西湖达利工业公司后,1998年8月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2000年5月起,杭州纺织机械总厂、杭州福华丝绸厂、杭州喜得宝集团公司、杭州丝绸机械厂、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杭州时装厂等国有、集体企业也先后改制、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此外,杭州东升丝厂因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于1997年12月批准破产。为加快战略性调整和改革步伐,2000年10月,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对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红雷丝织厂、杭州天成幸福工贸公司、杭州丝织总厂实施政策性破产。2001年12月又对杭州新华丝厂实施破产。而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股,经部分转让浙江华龙实业公司、四川泰港生物科技公司后,最后的资产也被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所接收。至2001年底,杭州市市属丝绸企业的国有资产宣告全部退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杭州市的丝绸产业基本上都是国有(集体)企业,八十年代起逐步出现的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发展壮大,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已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境(国)外公司投资的合资和外资企业。在国有丝绸企业逐步有序退出的同时,这些合资(外资)企业、县(市)属及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原国有转制企业、破产重组企业就成了杭州丝绸产业的生力军,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把杭州丝绸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与此相呼应,杭州丝绸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建办丝绸服装生产企业。1984年3月,杭州市政府发出“千家万户办服装”的号召,杭州东升丝厂率先筹建服装车间,形成年产服装10万件(套)的加工能力。1987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服装行业归口纺织工业部门管理的指示精神,市政府将以生产丝绸服装为主的原属市二轻工业总公司管理的杭州时装厂、友谊服装厂、春晓服装厂、大华服装厂(春晓、大华后合并为杭州第二丝绸服装厂),以及原属市商业局管理的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划归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管理。这五家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均属建厂较早、加工能力较强的专业服装企业,他们的加入,为发展丝绸服装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1989年,原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在调整产业结构时提出“抓服装、带印染、促织造”的方针,市属丝绸企业大多先后办起服装分厂(车间)和中外合资服装企业。

    到1993年末,丝绸服装产量已达820万件(套),而全市各区、县(市)的服装企业已达74家,年产服装6016万件(套)。此后,杭州丝绸服装、服饰企业遍地开花,一些民营及合资企业,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点,他们拥有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并且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因此发展速度很快。

    2001年,杭州市提出了打造“女装之都”的战略决策。2001年11月9日,市政府发出关于成立杭州市女装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同年12月25日,市政府召开女装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确立了女装产业作为杭州都市工业的战略地位。2005年11月4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又发出《关于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若干意见》,为杭州丝绸女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市现有规模以上丝绸企业200余家,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8.48亿元,利税总额4.47亿元,从业人员3.17万人;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00余家,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52亿元,利税总额14.53亿元,从业人员8.83万人。以达利(中国)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以凯喜雅、万事利、金富春、喜得宝为代表的丝绸女装企业,以蓝色倾情、浪漫一身、秋水伊人为代表的杭派女装企业,以及一大批小型作坊式的服装加工企业,共同开创了杭州丝绸女装的新天地,丝绸女装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杭州丝绸产业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和发展,还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特色街区,如余杭区的“中国丝绸织造基地”,淳安的“全国品牌茧示范基地”,萧山区的女装产业区,桐庐的丝针织女装产业基地,以及杭州中国丝绸城,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等。达利(中国)打造世界一流女装基地,以其一流的丝绸、印染、服装制造等技术与管理,一流的时尚工业园区,已成为杭州丝绸女装一颗璀璨的明珠。

    目前,杭州丝绸女装行业拥有国家级名牌产品“万事利”、“金富春”及省级名牌产品“喜得宝”、“夏尔茜”,在2004年全国首先推广使用高档丝绸标志的17家企业中,在杭丝绸女装企业有凯喜雅、万事利、金富春、喜得宝、红绳等5家,为全国最多。200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杭州“中国女装中心”称号,中国丝绸协会授予浙江省杭州市为“中国丝绸日”举办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达利集团“中国流行面料工程----丝绸流行趋势研究中心”称号。

    丝绸产业历来是杭州的传统产业,有着实力较强的产业基础,具有从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设计、丝绸服装、丝绸机械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杭州丝绸产业依托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科教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劲的市场辐射,响亮的会展品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丝绸与女装产业转型升级,把杭州打造成中国丝绸与女装产业的设计、研发、标准、教育、展示、销售中心,进而打造成中国丝绸与女装品牌的中心,这必将为杭州现代丝绸产业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评 论(0) 阅 读(1118)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本站地址:北京市1区F座401室     公司名称:华裳雨衣     邮箱:luogirl30@126.com     电话:010-58858369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