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室 北京市 9区Y座207室
    北京书法考级中心
    详细信息
    ·图书标签
    ·图书推荐人
     
    图书馆
心诗自书—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
   2012-4-25 15:09:32     
心诗自书—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
◇郑智威
北京画院『心诗自书—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于二○○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了,这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继齐白石草虫、人物画、山水、梅兰竹菊松、水族、花卉专题展之后推出的第七个秘藏齐白石作品系列展。著名美术理论家李松先生撰写了展览前言。该展览受到社会公众特别是书画爱好者普遍好评。书法是齐白石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白石老人精心哺育的诗、书、画、印艺术园地的奇葩,从院藏的白石老人书法作品中遴选出五十余幅书法作品,辅以具有长跋和故事情节的四十余件绘画作品。展览诠释了齐白石书法艺术的衍变历程、为人处事性情、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审美取向。欣逢中国书法在二○○九年九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该展览就显得更有特殊意义。
中国书法具有『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美誉。白石老人的书法,先后经过习摹馆阁体、何绍基、爨龙颜碑、祀三公山碑、金冬心、郑板桥、李北海等,自成刚劲、苍拙、姿致斜欹的风格,以苍劲的斜势出笔,以疏密有致的结体,以『胆敢独造』的精神开当代书坛新风,创造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齐白石的书法艺术,如从渊源、风格上讲,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一八七○年齐白石八岁,入外祖父周雨若所设私塾读书,并用描红纸习字画画,在蒙馆读《四言杂书》、《三字经》、《百家姓》时,学的是端庄、平正、横平竖直、千篇一律的馆阁体,但这类作品几乎未见传世。
二、一八八八年齐白石二十六岁时,拜湘潭名肖像画家萧芗陔(传鑫)为师学画肖像,一八八九年拜当地名绅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开始学习《唐诗三百首》、《孟子》、《聊斋志异》等书,书法由馆阁体改学何绍基体。二十七岁后,胡沁园介绍白石向谭溥(仲牧)先生学画山水(谭溥号瓮塘居士,字荔生,胡氏之友,当地画家)。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图稿中有一幅《双勾拓摹谭溥梅花》(图一)有白石老人一九二八年题:『余三十岁以前揖服瓮塘老人画梅,双勾此幅。年将七十,捡而记之,戊辰齐璜。』画中把谭溥的梅花、款、印等无不精细非常地双勾下来,这是院藏齐白石图稿类留作粉本的一种。从这张图稿上可以看出他勾线坚挺极具功力,刻苦勤奋程度可见一斑。一八九四年三十二岁时作《八哥水仙图》中,从款式上看,学何绍基已深得其恣肆、飘逸、洒脱、劲健的精髓。
《白石自述》说『我起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到了韶塘胡家读书以后,看了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写的都是道光年间我们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我也跟着他们学了。又因诗友们有几位会写钟鼎篆隶兼会刻章的,我想学刻印章,必须先会写字,因之我在闲暇时候也常常写些钟鼎篆隶了。』
三、一九○三年齐白石四十一岁时,在北京结识了李瑞筌(筠庵)和曾熙,后遵筠庵之意,书法改学魏碑,即学《郑文公碑》、《爨龙颜碑》体。这些作品中较早的一幅是齐白石写于一九○四年四十二岁写的『借山馆』横幅。约四十七岁左右,齐白石改学李邕(北海),传世之作《红线女盗盒图》和《侍女》四条屏图中款题书法,其书右上取势,中宫紧缩,纵横劲利,书风颇似李邕。李邕的骨法用笔为齐白石晚年书法的运笔纵横遒劲,中宫内敛紧收之风打下了基础。
 四、学金农、郑板桥书。齐白石学金农书法,应晚于一九○六年。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像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像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书。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和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礬-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在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作品中体现得最充分的当数《借山吟馆诗草》以及一九○九年作《戏婴图》的款识:『己酉秋客钦州,为郭五画扇造稿,自觉颇有情趣,因钩存之。丙辰九月穃-阅旧簏补记之。』约五十岁所作《却饮图》(见二十六页)中款识:『为皋山老民后人画,笔画工稳,因留其稿以作自家粉本。年老人爱惜精神,不厌雷同也。萍翁。』一九一七年图稿《勾摹金农八开册页》等,静穆,拙中见巧,于方整中见清逸之致,白石沿用此体书约二十年,直到一九三三年还用。
郑燮书法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世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白石老人行书吸收郑板桥的笔法很多,这是一般人都不知道的。我特意请他背临郑板桥笔法,结果和郑板桥原作对照,笔意大致相同。可见老人对郑板桥的书法也下过很深功夫的。』(《齐白石画法与欣赏》胡佩衡、胡橐著)一九四二年白石题记云:『壬午秋,门人生万里携来板桥老人书直条一幅。予命良迟双钩保存,愁时随意一穃-,远胜举杯。白石老人记。』从北京画院留存的书法作品和绘画款识来看,白石老人取郑板桥而多了份似斜反正,奇逸多姿的书法意趣。
五、约六十岁以后,融李北海、何绍基、金农、郑板桥、吴昌硕以及《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于一炉,书风纵逸遒宕,坚凝劲健,有骨有肉。『书法得力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约七十岁时,他抛弃了前人的矩矱,以意为书,熔铸自家风貌,形成了大气磅礴,力发千钧,笔画纵横雄劲,结体自然朴实,内实外张的独特的晚年书法风格。
齐白石不仅善行书,他的篆书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笔画平正方直,书风朴实自然,不刻意求工,多以涩笔为之,涩中见润,柔中有刚,为篆书中的佼佼者。展览中一幅写于一九三七年的篆书立轴『丈夫处世,即寿考不过百年。百年中除老稚之日,见于世者不过三十年。此三十年,可使其人重于泰山,可使其人轻于鸿毛,是以君子慎之。(于)马文忠公语。丁丑七月故都作乱时书。齐璜』。(见第二页)白石精通绘画,把虚实、呼应等原理运用到书法结体与通篇布局上,白石老人不肯把字端正地『摆』在纸上,而是把每一篆字按结构和笔画情况虚实相篭-,奇正相生地加以布白。通篇作品宛如他的篆刻『空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容针』。约八十五岁所作篆书五言对联『治道由衡石,王灵起阙廷』虽存有《祀三公山碑》的笔意,但结构使转更形方折,行笔亦更趋爽利,此时秦诏版的意趣,比《祀三公山碑》更浓厚。白石老人的篆书很注重用笔和用墨。下笔时落笔很重,收笔较轻,但绝不松散。中间常有飞白,但线条的精气,却一贯到底。而篆书的用墨,也一如他绘画的用墨,浓礬-干湿,运用极其自如。
从展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石老人书法艺术的精深。无论是力能扛鼎的篆书作品,还是衰年变法后绘画款识,其笔法演变过程历历可寻。白石老人能以书法用笔的精神与趣味巧妙地融入于绘画之中,也能将绘画中的『经营位置』揉入书法的字里行间。通过绘画笔法和书法笔法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白石老人独具魅力的『齐家样』。
在第三展厅展出的白石老人一九三一年所书《记事书法》写道:『私淑黄人龙,一日持赠余蚛-瓶二只,出印石八方,自言乃无谓之酬应,求余写篆于石共五十六字,伊归自刻。刻后复求余修治而去。一日,藏印者丁柏年携其印求余添题跋,并言曾赠润金二百三十三元,蚛-瓶一对,余以实答,丁恨,即使力人询黄,黄已南迁矣。此后,如有求余写印及修刻者,无论何人不应。』如此看来,后来白石老人不为人写印及修刻,就不为怪。
大凡被称之为艺术家的人,无论是书法家还是画家,都必须有丰富的诗心和思想深度,有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并且,只有当其被相当巧妙的技巧表现出来的时候,才能成为妙品或是逸品。(平山观月著《书法艺术学》)北京画院美术馆第三展厅中白石老人一九二三年六十一岁的行书横幅《甑屋》:『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廿余岁时,尝得作画钱买柴米,祖母叹曰:那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忽忽余年今六十一矣,作客京华,卖画自给,常悬画于屋四壁,因名其屋曰:甑屋,依然煮画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呼吾儿同餐矣。癸亥正月白石。』『我三十岁以后,画像画了几年,附近百来里地的范围以内,我差不多跑遍了东西南北。乡里的人都知道芝木匠改行做了画匠,说我画的画,比雕的花还好。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家里靠我这门手艺,光景就有了转机。母亲紧皱了半辈子的眉毛,到这时才慢慢地放开了。母亲也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到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我知道这是高兴话,就画了几幅画,挂在屋里,又写了一张横幅,题了『甑屋』两个大字,意思是:可以吃饱啦,不至于像以前锅里空空的了。』(《白石老人自传》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而在一九二六至一九三一年间白石老人的《白石诗草》中并列书写着『平生三友,诗书寂寞友,草莽患难友,笔墨生死友。』『三余:诗者,睡之余;画者,工之余;寿者,劫之余。』笔者查找相关资料未发现以『平生三友』为题跋的绘画作品,而《三余图》白石老人却画了多幅,联想到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不肯伤廉图》款识道:『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这些作品中显现出白石老人为人处世爱憎分明的真性情,终身耕耘于诗、书、画、印艺术园地的勤奋精神。
一九五六年,白石老人为黎锦熙、齐良已合编的《齐白石作品选集》写的自序中说:『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予不知知之者之为真知否?不知者之有可知者否?将以问之天下后世。』当白石老人已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一尊『神』,撩开遮蔽于大师身上的薄纱,我们看到的是萦绕在老人情感世界挥之不去的亲情、乡情、师生之情,藏匿于内心深处的童心、爱心、善良之心。
  (作者单位: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
本站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大厦C座610室     公司名称: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市     邮箱:bjsfkjzx@163.com     电话:010-64629595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