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谈
看老人与剪纸的故事
发布人:剪纸文化    2011-11-28 21:02          

  剪纸的历史可以追索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早于人类发明纸的时期(东汉)。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有“剪桐封弟”的记载,讲述了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的故事;战国时期有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是民间剪纸雏形。
  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北朝墓地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两张团花剪纸“对猴”,和“对马”,采用的是麻料纸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一发现为我国剪纸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手工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开始。有了纸才有剪纸的发展。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之句,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宋代造纸业的成熟,更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当时有流行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等等。明、清时期手工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民间手工剪纸作品广泛运用于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而我国民间更多的是将剪纸作为家居的饰物,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执着于剪纸艺术的人不多了,家住海宁斜桥镇的王钱松老人是其中的一位。8月底,我冒着闷热的暑气,我走进了王钱松老人的家,王钱松拿出新近创作的剪纸作品向我介绍起他的剪纸人生。

  王钱松今年76岁,从小受母亲剪花样的影响而喜欢上了剪纸。1955年12月入伍后,开始剪纸创作,他用剪纸艺术去表现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转业前,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500余幅。并在全军第二、三届美展上展出并获总政的嘉奖。因为美术创作成绩突出,1960年被上海警备区树为美术标兵,立三等功。1969年12月转业到地方后,王钱松坚持业余剪纸创作,致力于剪纸艺术的推陈出新,他不断吸取其他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和提高剪纸作品的表现力。因此他的作品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颇得美术界好评。

  1988年他退休后又有多件作品在全国获奖,剪纸《爷爷好》获1998年中国剪纸艺术展览二等奖;《古镇晨曲》获1999年庆祝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展览金奖;《海宁潮》等6幅获2002年中国剪纸艺术大展金奖;《菊花香》获2004年全国剪纸邀请赛银奖;2009年《渔》获全国鱼文化剪纸邀请赛银奖。


  1996年5月至1998年8月王钱松应邀在杭州宋城进行剪纸艺术表演,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朋友的称赞,剪纸作品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2005年浙江省文化厅授予他 “天工奖”和“民间艺术家”称号, 2008年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亚太地区)第一届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3月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首届世界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王钱松告诉记者,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其他美术门类所不能比的,从塞北到江南,从农村到城市,从地域广阔的汉族到遥远边疆的少数民族,都能看到剪纸艺术的踪影。剪纸图案中的风土人情、人物走兽、花鸟鱼虫都熏陶着一方人,也培育着一方人。民间剪纸,它俗非平庸,土非孤陋,难能可贵,贵就贵在这粗、俗、野、土上。我国剪纸的艺术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南方的剪纸细腻明丽,而北方的剪纸粗放流畅。
  王钱松老人多么希望在他的学生中能有几个能够继承这门古老的艺术。但后继乏人令老人感慨,老人更牵挂着剪纸艺术的明天。

     阅 读(725)
谁来看过:
访客
剪纸文化
本站地址:http;//b.ttwang.net/jianzhi     公司名称:剪纸文化     邮箱:525845124@qq.com     电话:010-1234567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