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人员
获奖者简要事迹(2013年度)
2015-10-13 10:25:58  
    
 
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获奖者简要事绩

 

一、创新药物奖

 

 1、王广基院士,男,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创物奖特别贡献奖。先后留学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19957月获得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药理学联合会药代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

三十年来,围绕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问题,率先在我国建立了达国际水平的前沿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提出并建立了“靶细胞药代动力学”、“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及“体内过程导向作用靶标与机理研究”,推动药代动力学从“单成分、房室模型、直接效应”研究模式向“多成分、靶向非均匀分布、间接效应”的跨越,为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药代动力学理论方法支撑体系。

作为全国牵头人,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项目,主持完成33项创新药物在内的共计121个新药和新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持完成的“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和“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体内外药效物质组生物/化学集成表征新方法”,分别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二名)、江苏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

参与了中国药科大学刘静涵教授从中药关白附子提取的二萜类生物碱研制的盐酸关附甲素及注射液,西药一类,获国家专利1项,王广基第3发明人,负责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提出修订Ⅱ期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表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

 

        

    2、杨玉社研究员,男,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突出成就奖。1996年获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8年博士后出站至今任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

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工作,研究原料药合成、构效关系、成药性等,合成了一系列新化合物筛选出新药。2000年研发的“左旋氧氟沙星类似物的合成及其用途”获专利1项。2001年与安徽环球药业合作开发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氟喹诺酮新药-盐酸安妥沙星,2009年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本品具有生物半衰期长,达20小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组织分布广、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光毒性小、心脏毒性小、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综合性能优于同类药物,填补了我国该领域40余年的空白,被评为“十一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在J.MED.CHEM.,J.ORG.CHEM., BIOORG.MED.CHEM.LETT.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6篇。


3、崔一民教授,男,和徐希平教授一起共同荣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的突出成就奖。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主任。

负责完成了50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国家1类新药的1期临床试验。承担多项国家课题。作为化药新复方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课题的核心研发人员,设计Ⅰ期临床试验,提议在后续研究中增加药物基因组学、关联检测试剂盒的开发等,对完善个体化给药意义较大,2008年该药获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2012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4、徐希平教授,男,和崔一民教授一起共同荣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的突出成就奖。日本筑波大学博士,为安徽生物医学研究所教授。

    作为核心带头人,带领团队研发创制化药新复方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用于治疗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研制配套试剂盒和便携式同型半胱氨酸检测仪,分别获国家和广东省医疗器械注册证。组方获国家专利1项。20082012年累计销售达1.5亿元

 

        

 5、崔承彬研究员,男,与赵毅民教授一起共同荣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的突出成就奖。

1992年获得药学博士,其后两年从事军事医学科学院药学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生物医药研究所所长,第三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

他利用各种大小鼠抑郁模型,对中药巴戟天中抗抑郁活性成分进行系统的跟踪分离,首次发现并证实其水溶性菊淀粉型低聚糖类是抗抑郁活性部位, 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6、赵毅民研究员,男,和崔承彬研究员一起共同荣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的突出成就奖。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研发中药5类巴戟天寡糖胶囊的系统研究,包括临床前研究,以及Ⅰ、Ⅱ和Ⅲ期临床试验。用于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辩证属于肾阳虚证者,结果治疗抑郁症疗效与氟西汀相当,且副作用轻微,安全性好,患者耐受较好,20125月获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该药药效成分清楚,质量可控,工艺简单、收率高、生产成本低,推广应用后有较好效益。获国家专利1项。

 

 

 

 

二、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

 


7、崔燎,女,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学科成就奖1984年毕业湛江医学院(现广东医学院)医疗系,同年留校任教药理学。2004年获得四川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国犹他大学从事抗骨质疏松新药博士后研究。现任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医学院药理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骨质疏松研究近20年。回国后率领团队,开展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在骨细胞生物学及其分化调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及抗骨质疏松新药药效学评价、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新型的骨活性药物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在抗骨质疏松中药与新药研究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1项成果获得国家保健食品批准文并成功转化。《中药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在防治骨质疏松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获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骨质疏松药理学动物实验与图谱》。

 


8、吴子祥,男,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学科成就奖。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骨质疏松治疗领域的研究,针对骨质疏松导致脊柱螺钉松动的骨科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1项,发明了多种专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新器械、新技术及新产品,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参与制定了“防止脊柱螺钉松动的系统防治新策略”,为临床医师针对骨质疏松患者选择个体化的置钉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显著降低了骨质疏松导致脊柱螺钉松动的发生率,填补了国内空白。研究成果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国际发明博览会发明金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9、向川:男,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HOMA)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200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骨外科专业,获临床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

长期从事骨质疏松发病机理及骨折愈合等方面的研究,在基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领域做出了较大贡献。2008年参与起草并制定《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是我国该领域的第一部临床指南。

担任多个骨质疏松学术组织的委员,主编及参编著作7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山西省科技贡献奖二等奖、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山西省青年名医、山西省青年科研专家、山西省青年医学专家、山西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10、李颖,男,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杰出青年学者奖。200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在广州医科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骨科临床和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1项,广州市“珠江新星”科技项目,佛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1项,广州市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1项及广州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1项;参与数十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

 



 11、罗卓雅,女,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任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主任药师,我国国家药典委员会、美国药典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齐二药”假药事件检测中,带领团队通过实验比对、资料排查、动物实验等手段,发现了假药中致人肾衰竭物质,建立了致命元凶“二甘醇”测定和确证方法,获批准为该药的补充检验方法(批准件编号:2006014)。承担《中药及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化学成分的快速筛查方法研究》等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制订了补肾壮阳类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国家药品标准补充检验方法(批准件编号:2009030);建立的国家药品标准补充检验方法、快速筛查方法、《中成药和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化学成分的快速筛查方法指导原则与技术要求》等成果2009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快筛试剂盒产品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并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关注和认可,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12苏来曼·哈力克,男,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

长期在中、维药科研检验一线,完成8项国家和自治区维药标准研究项目,形成国家标准212项。其中“维药天山雪莲和黑种草子”标准收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多项中、维药标准收入《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和《部颁-中药成方制剂》完成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含攻关)计划项目“新疆药材标准及饮片炮制规范研究”35种维药材标准研究,收入《新疆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参与完成《新疆维吾尔药材标准》(1993年版)研究起草,创建和提高维药国家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家和自治区在维药标准领域的空白。曾获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二等奖;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3篇。



 13孙会敏,男,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药剂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检院包装材料与药用辅料检定所所长,研究员。

主持研制10种首批国际药用辅料对照品和50多种国内药用辅料对照品。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聚丙烯再生塑料鉴别平台并获国家专利;首次建立吐温80中双氧水和乳糖中残留蛋白的检测方法;首次建立丁基胶塞中硅油的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组织130个药包材国家标准颁布十年来的首次制修订及6个药包材审评原则起草工作。完成“十一五”科技支撑一项;承担“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和质监局“双打”课题各两项。在铬超标胶囊和塑化剂应急检验中,作为药检系统技术负责人,制定应急检验指导原则,对药检体系培训与答疑,为全国近三万批胶囊应急检验和复验工作的完成提供技术支撑,两次被授予“个人突出贡献奖”。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文章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写专著6部,外文专著1部。20135月获国际药用辅料转会联盟(IPEC)颁发的“全球法规杰出贡献”的奖杯,同年11月获国际药用辅料协会中国分会颁发的“药用辅料行业贡献奖”。



14吴迪宏,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在江苏省南通市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

合成了西地那非的衍生物,并与蛋白质偶联制成人工抗原,与有关单位合作,制备出西地那非的抗体,最终生产出西地那非胶体金免疫竞争检测试剂盒。该项成果突破了小分子药物不具有抗原性的特性,在国内外率先采用该法检测小分子药物,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一新的药品检测理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试剂盒已生产,并在江苏省等9省市药监部门及药检所大量使用,该方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准确,极少出现假阳性、假阴性,成本低廉,适合农村及边远地区使用,对稽查部门现场快速筛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打击了不法分子非法添加的犯罪行为。

采用胶体金免疫竞争这一原理,他又成功研制出高灵敏度罂粟壳检测试纸盒,降糖类、减肥类药物的胶体金免疫竞争试纸盒也将逐步推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15、李军,女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任深圳市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

主持或参加完成百余品种的药典标准研究以及国家、省、市级、深港创新圈、国际合作善于药品质量控制和评价、理化和分子生物学多分析技术应用研究课题12项。主持开展药品等健康产品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以及数字化识别系统的研究,其中4个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颁布实施,并发现标准方法外的15种添加物,其中二种为Science spider未收录、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的新结构添加物。

发表论文约30篇,专利授予2项,获广东省科技三等奖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深港科技创新大奖科研创新卓越奖1项、深圳市科技技术标准奖1项,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16、冯艳春,女,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制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抗生素室副研究员。

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重大新药创制等多项研究课题,为其标准物质质量的分析方法改进做出了贡献。她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抗生素药品质量分析和控制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建立通用性抗生素药品的近红外分析模型用于在市场上快速无损监测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药品的质量,另外她积极与企业合作,从解决其生产难题入手找到在我国推广近红外药品过程控制技术的突破口。

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得专利1项;与胡昌勤研究员合作出版著作《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药品》,参与编写《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与应用》。受邀分别在第12届和第14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年会上作关于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进行抗生素药品质量分析的大会报告两次。



 17毛群颖,女,获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杰出青年学者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卫生检验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肝炎室工作,副研究员。

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863、重大新药创制等多项国家级生物技术药物质量研究课题,参与我国 “EV71疫苗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课题。在没有国际借鉴情况下,针对新疫苗研发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疫苗株筛选、标准物质制备、动物模型和质控标准创建等多项研究,建立首个国家EV71疫苗中和抗体标准品、抗原标准品和标准化免疫原性评价方法,构建了EV71灭活疫苗质控和评价体系;开展了C4EV71灭活疫苗婴幼儿交叉保护研究;建立CA16疫苗评价动物模型。为促进创新疫苗研发进程,保障疫苗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奠定了科学基础。该研究受到WHO以及国际专家的重视和认可,受WHO委托,现正与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共同开展EV71中和抗体WHO标准品研制,有望成为首个由我国为主研制的国际标准品。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论文22篇;近5年第一作者18篇,SCI8篇。专利授权1项。参与撰写《疫苗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专著,曾先后获国际感染病会议、中国药学大会、中检院学术交流等静音和中检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部分研究成果获得WHO专家认可,已作为监管科学的范例,纳入全球监管科学的文件,并发表于Vaccine杂志( Lindsay Elmgrena,Vaccine 2013)。


 18、车宝泉,男,获2013年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杰出青年学者奖。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药品检验所业务办主任,副主任药师。

2006年获北京科技计划资助,建立快速筛查、定性定量分析、数据库辅助判断三大系统的违禁物质平台,可快速化学药物,研究的快检产品在北京市17个分局应用1.3万批次。2010年获科技部重大新药创新和2013年北京市科技计划资助,两项课题合成并标化了56个杂质对照品,研究了杂质的校正因子、相对保留时间、细胞毒性、杂质来源、建立专属、灵敏准确的测定方法。2011年主持承担北京市科技计划“添加剂鉴别和检测平台建设”,建立毒性药物,禁限用添加剂、辅料的质谱定性定量方法,可快筛毒害化学物质并定量,为食品、药品提供监测手段。

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SCIEI论文10篇,专利授权6项。曾先后获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资助,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品种作为国家标准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

 评 论(0) 阅 读(1533)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管理员
访客
访客
本站地址:西四环中路78号首汇广场健康科技园12号楼。     公司名称:中国药学发展奖网站     邮箱:cpsdf1994@sina.com     电话:13901281882,13901113626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