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人员
2015年获奖者简要事迹
2016-1-14 16:14:37  
    

2015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获奖者主要学术成就

一、创新药物奖获得者主要学术成就
(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1人
丁列明 1、埃克替尼(凯美纳)是以丁列明为首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也是国内一线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于2011 年6 月获国家药监局颁发的生产批文,并于7 月正式上市销售。1,它是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第一个以国外进口药作为对照,进行“头对头”比较的国产新药:第一个在疗效与安全性都超过了同类进口药的新药。2,疾病控制率达80%,有效率达34%。明显延长病人寿命,大大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得到肿瘤专家和病人的广泛认可。目前已有6万多名晚期肺癌患者使用凯美纳,上市三年,累计销售15 亿元。3,它是国家重点新药创制专项的标志性成果,被科技部列为2012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开创了中国抗癌药研发的一个新时代。发明专利授权6 项,其化合物和晶型专利分别斩获第十四届和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此外,其研发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埃克替尼的成功研发,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肿瘤治疗领域的学术地位,其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地位,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临床治疗领域国外专利药品和同类进口药物的垄断,为中国的适用人群创造了更多治疗机会和选择。
(二) 突出成就奖获得者:6人
柯尊洪  1柯尊洪带领团队创制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是抗VEGF治疗湿性年龄相关视网膜黄斑变性AMD的第二代药物,是重组融合蛋白,能特异性地结合VEGF—A受体、B受体和PDGF受体。具有多靶点、亲和力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能够明显提高视力;另一方面康柏西普能减少眼球注射频次,把蛋白的人源化提高到100%(进口药雷珠单抗是95%)安全性也高,特别是PCV(息肉样脉络血管病变)治疗领域。是目前临床上唯一获得CFDA批准,临床急需用药、该新药已于2014年3月上市,填补了我国国产眼底黄斑变性治疗药物的市场空白。上市以来一年多销售收入2亿元。康柏西普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创生物技术药,其部分质量标准甚至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李 松  2、李松成功研发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抗流感药物磷酸奥司他韦后,针对流感危重病人和耐药患者成功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 “1.1类化学新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获得中国、日本、韩国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2013年4月获得国家1.1类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注射液能够有效对抗因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易突变而产生的耐药患者和新发人禽流感、流感危重患者的救治。2013年我国爆发H7N9人禽流感疫情时,也成功救治38例部队医院收治38例奥司他韦无效的重患者。应急用于上海H7N9疫情的防控,成功救治18例危重病例,挽救了多人的生命,对疫情的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转让进行产业化。转让经费4500万元。自该品种上市以来,累计销售40000支,实现销售额1600万元;现进入5个省市医保、新农合目录;全国80多家医院,已有近10000位病人接受治疗。该成果筑起了我国流感大流行的药物防线,为国家自主防控流感大流行疫情提供了有力的药品保障。
石远凯 3、石远凯长期致力于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及相关转化性研究工作。1,他完成了我国首个I类新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埃克替尼,证明埃克替尼与吉菲替尼疗效相当,安全性更好。全国150家医院已经有6万多例患者接受该药治疗。2,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I类新药口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的II期临床研究,西达苯胺治疗复发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由传统化疗方案的6.5~14.5个月延长至21.4个月,且不良反应更低。3完成了我国首个I类新药聚乙二醇化rhGCSFI-III期临床研究与常规rhGCSF疗效相当,不良反应率相似,但仅需注射一次即可达疗效。4,他进行了73个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其中40个为我国研发。5,他承担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创建并不断完善我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获得中国药学会、中国医学会、华夏科技奖一等奖,促进了我国民族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
萧 伟  4、萧伟研发了5大系列46个中药新药(二类新药9个),其中热毒宁注射液为二类中药,由青蒿、、栀子、金银花经挥发油精馏、逆流萃取、膜分离等现代提取精制技术制成,是2005年后获批的第一个中药注射剂,也是国内第一个获批的采用指纹图谱标准控制的中药注射剂,其结构明确成分达到85%以上,临床有效率达96%以上,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0.067%,明显优于同类中药注射剂和化药;与化药相比,具有快速退热不反弹且无耐药性的特点;获授权发明专利18件,中国发明专利金奖,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67亿元,2014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已被列入国家流感防治应急储备药品等目录。
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第2),省和学会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第1)。获发明专利授权217件,发表学术论文442篇,SCI收录55篇,主编、副主编专著5部。
5、晁恩祥、晁燕
晁恩祥  晁恩祥根据五十余年临床诊疗经验,突破以往传统中医学咳嗽病因、病机认识,首次创新提出“风咳”病名,阐明“风邪犯肺、气道挛急”致咳机理,创立“疏风解痉”治则方药。与现代医学气道高反应性致咳机理相链接,形成一套完整“感冒后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中医理、法、方、药体系。指导研制国内首个治疗该病的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并纳入行业标准和教材。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全国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对照研究发现苏黄止咳胶囊较传统中医止咳方案治疗感冒后咳嗽总有效率提高11.66%,咳嗽变异性哮喘提高17.85%;得到国内外专家公认。苏黄止咳胶囊实现技术转让。2014年销售额达到3.0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他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第一发明人)。
 
 晁 燕 晁燕完成苏黄止咳胶囊工艺创新,采用传统提取工艺和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工艺中对紫苏叶和前胡提取挥发油,并采用-环糊精包合,减少挥发油的损失,提高利用率,实现技术转让和大生产开发,增加了产量和提高了质量。
苏黄止咳胶囊是国内治疗感冒后咳嗽和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中成药,填补市场空白。2014年销售额达到3.06亿元。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 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1人

王国成,  1、王国成从事新药研发20年,负责研发的新药项目40余项,获得新药证书13件,获得生产批号18件,获授权专利30余项。
替莫唑胺原料及胶囊。是对神经胶质瘤治疗的一线特效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其他化疗效果。与国外同类药物相比,单一杂质含量为0.05%,(国外为0.1%),市场价格比进口药物低44%。2004年在国内独家首家上市,上市后累计销售额达到15.5亿元,实现利润5.7亿元,占国内市场份额约60%。
右佐匹克隆原料及片剂。是治疗失眠症的口服特效药物,剂量更小、副作用更低、毒性更小,在临床上获得广泛认可,与国外同类药物相比,更加稳定,吸收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在国内独家上市,产品上市后计销售额已达到2.5亿元,实现利润1亿元。
阿德福韦酯原料及片剂。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剂量更小,毒性更小。2008年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号,并获得了新晶型的专利授权,打破了国外对该药的控制,产品上市后计销售额已达到2亿元,实现利润2千万元。
二、 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主要学术成就
(一) 特别贡献奖获得者:空缺
(二) 突出成就奖获得者:6人
洪利娅  1洪利娅女,浙江临海人,汉族,硕士、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浙江省药品接触材料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7年生,1988年浙江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至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工作,1997年赴中国药科大学攻读药物分析专业课程,后获硕士学位,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MERCK制药公司和药典委员会半年,就药品研发、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进行交流。
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教育部2011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药学会副秘书长和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药物分析杂志》编委,《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副主编等职。
一直从事药品质量研究与控制,主要业绩和成果:
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和质量控制方法,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参与国产一类抗肿瘤新药NL-101的全面质量研究,获方法专利一项,推动新药的上市速度。主持完成国家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中国药典、盖茨基金和全球基金项目WHO国际药典的起草等课题,起草的国家标准具国内领先水平,使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获中国药典标准研究先进单位,起草的WHO标准已收载入国际药典,作为观察员参加WHO会议,为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保障药品质量作出贡献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如空心胶囊)中反应迅速、组织有力,制定了应急预案;组织完成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生产菌株及检测环境污染菌株”子课题和国家药品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应急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参与完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课题“药品安全状况评价方法研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为百姓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承担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社会发展项目“药用真菌多糖类活性物质高效分离与筛选关键技术”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化学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与评价技术平台”子课题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关键质控技术平台和新药埃坡霉素B脂质体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刘海静2、刘海静,女,汉族,19627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学历,一级主任药师。现任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家药典委员等职。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部委、省级等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编参编专著7,其中《药品检验技术与应用》获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主持完成的项目《药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标准提升的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30多年来,刘海静同志一直致力于食品、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工作和检验检测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以陕西省重大科技统筹项目 “陕西省食品药品快速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整合了40多家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研发使用单位,形成了集产、学、研、用”多家资源为一体的食品药品快检技术研发、评价、使用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国内首创了食品药品快速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二是研究开发特色中药材资源,先后编著了《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中国七药》等专著,建立了陕西省中药资源信息库和以盘龙七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药效成分筛选平台及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平台,为陕西中药材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创新性开展“地沟油”鉴别技术的研发工作,首次发现了“地沟油”中特异成分棕榈油酸和异丁烯醛,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对解决地沟油技术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在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徐丽华 3、徐丽华,女,1964年4月出生于山东莱芜,汉族,1987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现任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主任药师,第九届、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新药评审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国家发改委和山东省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山东省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等。从业近30年来,一直在药检一线从事中药检验、质量分析和标准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认真完成每年药品的注册检验、委托检验、监督抽验及中药的打假等应急检验任务,为行政执法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2010~2014年承担了“橘红丸系列品种”、“丹红注射液”等5个品种的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任务,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目前市售药品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了质量分析报告,并对部分品种提出了风险警示,确保人民用药安全,其中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获得了山东省科技厅和山东省药学会成果奖励。积极承担中国药典及国家中成药标准提高部分品种的标准起草和复核工作,组织完成了《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版的起草修订工作,为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多年来,坚持把药品检验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以科研促检验、以科研促发展的工作模式。以本人为主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10余项,获成果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13年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成药质量控制技术及相关品种质量标准研究",2014年参与了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中药质量安全检测和风险控制技术平台”子课题的研究。由于工作出色,2011年获山东省具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4年被批准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谢剑炜    4、谢剑炜,男,中共党员。1964年7月出生于山西榆次,汉族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军化学毒剂毒物检测研究中心(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指定实验室、国家反恐怖化学检测鉴定指定机构)主任。从事分析化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体内外毒物分析、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控制、质谱分析等。
先后主持国家军队各类基金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Anal.Chem.,Chem.Res.Toxicol.,J. Chromatogr.A,Biosens.Bioelectron.Electrophoresis,Analyst等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新型实用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署名第1,2011)、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署名第1,2013)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署名第3,2009);军队杰出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兼任国家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理事会理事、国家首届化妆品标准委员会和国家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新药和化妆品评审专家、军队处置突发事件专家组成员、北京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厦门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烟台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测试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工作:1.生物标志物与溯源性检测采用同位素稀释质谱定量技术开展加合物DNA损伤修复机制、乙酰胆碱酯酶的老化机制等研究,研究结果不仅为中毒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颖溯源性分析方法,而且作为新的定量药(毒)理学研究技术方法,成功应用于毒理机制和抗毒药物的筛选、评价的研究;2.药物分析:开展各类新药和药品的质量标准和新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在异构体、微量杂质的结构确证、光学纯度控制、中药质控技术和标准品纯度表征等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建立了30余个手性药物或中间体的对映体拆分和光学纯度测定方法,其中20余个为首次报道。负责完成40余项化学药、中药和肽类药物的质量控制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参与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化战备特需药9个,以及40余个其它类新药证书和临床批文和相关转让

程显隆  5、程显隆,男,汉族,博士,副研究员,出生于辽宁东港,籍贯山东莱阳。现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从事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工作。担任Journal of Analytical Methods in Chemistry、药物分析杂志、中国现代中药等杂志的审稿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评专家,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药物技术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中药质量控制与安全性检测”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承担多项国家药品标准起草、修订、复核等工作。其中建立的龟甲胶、鹿角胶、阿胶、等胶类药材品种的专属性鉴别方法和补充检验方法,分别被《中国药典》2015版采纳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该项工作填补了胶类专属性鉴别研究的空白。发表文章90余其中SCI收录文章20余参加编著8部。
相关研究获2014年第四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3年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奖三等奖、2011年中药药学会第十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1年中检院药检学术交流评奖活动一等奖、2004年中国药学会全国色谱分析优秀论文三等奖。
袁耀佐 6、袁耀佐,男,1968.03.10,江苏淮安人,汉族,博士研究生,主任药师现任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抗生素室主任,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委会委员、江苏药学会抗感染药学专委会常委、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色谱质谱专委会委员,多家杂志编委,中国药科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药品现场快速鉴别技术研究”子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中国药典》中英标准起草和药典注释”、“基本药物标准提高”、“中-盖基金会项目”、“全球基金项目”,“国际药典标准起草”、“评价性抽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重大项目,攻克了多项检测技术难关承担 “氨基糖苷类、四环类、利福类抗生素及羟苯酯类辅料” 《中国药典》标准多个品种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建立的方法先后被欧美药典效仿,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首次将LC-PED法引入中国药典。
主持的国家评价性抽验品种“利福平”和“阿莫西林颗粒维酸钾” 分获2010年度二等、三等奖,“盐酸多西环素片”获得2014年全部品种综合评比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7篇),先后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项10余次,参编中国药科大学教材《有机光谱分析》,获批准专利2项。
(三)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4人
  
徐颖华 1、徐颖华,男,汉族,1979年7月出生,江西宜黄人;医学博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负责百日咳、白喉与破伤风联合疫苗和钩体疫苗等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及其相关研究;2008年赴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研修。为中检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资助者;主持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3项国家药典标准提高课题,以及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骨干参与了9项国家重大课题参加多项WHO组织的国际协作标定项目获得2011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百白破联合疫苗质量控制和评价技术平台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排名第三;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申请获得了二项国家专利,参编(译)专著5本;至今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52篇论文,其中包括20篇英文文章(第一作者11篇)
孙磊  2、孙磊,男,汉族,生于1981年8月13日,山东枣庄人。学历为硕士,专业领域为药物分析,主要从事中药、天然药的质量标准研究以及有害残留物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挂职,原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药质量与安全标准研究创新团队”成员。
完成了2010版药典乳香的质量标准起草工作,参加了2015版药典“中药提取物新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参加了“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和“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研究。参加了“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并作为子任务“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及痕量分析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负责人。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中检院青年发展基金项目1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口药材标准增修订专项子课题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研究的乳香质量标准已收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开发的离子色谱法用于中药中二氧化硫测定已收入《中国药典》2015年版。提出了双标多测法、双标线性校正法等多种新方法,形成了系统的替代对照品方法平台。发表论文55篇,SCI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数字化中药材标准》编委。获中检院科技评优一等奖、二等奖。普析通用杯药物分析优秀论文二等奖2次。中国药品质量与安全高峰论坛暨赛默飞青年优秀论文演讲大赛一等奖。

刘艳明  3、刘艳明,女,1981年生于山东威海,汉族,博士,分析化学专业,高级工程师,现就任于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食品化学室,任副主任。
自2008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从事食品检验与科研工作。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完成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计划项目3项、山东省质监局科研项目1项,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研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多项。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5篇。
近年来,成功开发了食品中多种兽药残留、香精香料、生物胺展青霉素等一百多项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和科研工作中。其中,所开发建立的乳制品、肉制品中的60种兽药残留的高通量筛查方法和数据库,可以在缺少标准品的情况下进行定性,大大提高了检测通量和效率,在全国同行业多家检测机构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参与完成的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农药掺伪鉴别技术研究及特征属性数据库的建立》,构建了基于相对保留时间和光谱特性的可快速查询的农药特征属性数据库,对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出色完成各类检验任务的同时,在“塑化剂”、“火锅底料”、“双汇瘦肉精事件”等食品安全状况突发时,刘艳明都带领技术人员率先开发检验方法,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检验数据。
张癸荣 4、张癸荣,男,1974年8月22日、出生地内蒙古、汉族、专业分子药理学博士、硕导,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生物制品室主任、副主任药师。
规划并建立我军首个生物制品检验室,填补部队对军特药相关领域监管空白。建立特需生物制品质控及诊断试剂质控、临床模拟考核体系,完成数十个相关品种的注册复核与考核;完成炭疽疫苗免疫原性、埃博拉疫苗一期临床相关检测(发表于《柳叶刀》,系主要合作者);开拓部队生物制品监督抽验(已覆盖40余品种)并于2015年在国内率先发现人血白蛋白假药。把关生物安全诊防治试剂、制品质量,心系官兵用药安全。瞄准米诺地尔非法添加和人血白蛋白鉴别难点,研发并申报发明专利2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901581)等国家、军队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含SCI 7篇);构建了近20人的专业质控梯队;是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3校导师,已培养硕士3名、联培博士1名、带教硕士生1名。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药理学会分委会委员;国家标准物质委员会、药品价格审评、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军队新药审评及现场核审等10库专家;《中国药理学通报》等4种核心期刊编委。获药品评价性抽验表彰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三、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主要学术成就
(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

王拥军  1、王拥军,男,2015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HOMA)特别贡献奖。2001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
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中医药防治骨代谢疾病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参与起草并制定《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是我国该领域的第一部中医药临床指南。
担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筋骨理论与治法)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市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1项。培养的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奖。担任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委员会委员。
(三) 学科成就奖获得者:3人

胡侦明  1、胡侦明,男,2013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HOMA)学科成就奖。1984年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医疗系;1996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外科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脊柱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机理及骨折愈合治疗等临床及基础研究,在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领域做出了较大贡献,是我国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领域的领军专家。2008年参与起草制定我国第一部《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2009年参与起草制定《骨质疏松骨折中国白皮书》、2015年《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指南》的主要起草制定者。
担任中国骨科医师协会第一届骨质疏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学会第三届骨质疏松学组副组长、中华骨质疏松骨矿盐疾病学会委员等。主编及参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134篇(其中SCI 35篇,最高IF 10.722),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云南省重点临床学科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李跃华  2、李跃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国家中医老年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与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中医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观点:肾虚是骨质疏松形成的根本;脾虚是骨质疏松促进因素;血瘀是骨质疏松病理机制和病理产物。制定了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个体化治疗方案,承担全国中医老年病骨质疏松协作组工作,此方案在全国中医协作组推广,并制定了临床路径。
科研方面:进行了补肾健脾活血中药劲骨坚对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症状改善和作用靶点的研究;进行了人体成分肌肉含量和骨密度、3米步行速度与骨密度、肢体动脉硬化与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临床科研资料的研究。研究显示:肌肉含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3米步行速度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肢体动脉硬化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证实脾虚是骨质疏松的促进因素,血瘀是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
临床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方案,研制了针对肾虚患者的劲骨坚1号、脾虚劲骨坚2号、和血瘀的劲骨坚3号个体化药物中药膏剂,还有针对骨痛的外用的穴位止痛贴。
科研成果:研制了国家级新药“疏筋通络颗粒”。获国家药监局证书,国药证字:Z20050627,并获国家专利,专利号:031000789。
承担科研课题及获奖: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科研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基金多项;获中西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文 50余篇  专著10部“原发骨质疏松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关系研究”入选领跑者5000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史晓林  3、史晓林,男,1963.4出生。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骨二病区主任,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骨伤教研室主任,浙江省中医骨伤研究所免疫组化实验室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0年浙江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委;于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于2011年被聘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1项,1项高校博士点基金,多项省部级基金;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
201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得中国骨质疏松委员会杰出贡献奖。2015年获得第八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学科成就奖。2013年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全国名医理事会理事,于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聘为特约审稿专家;于2011年被《中国骨质疏松杂志》聘为副主编。于2008年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华骨科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的制定;于2009年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华骨科关于《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的制定。2004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工程人才第二层次,2009年被授予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200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工程人才第一层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建设带头人,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检查由“十一五”重点专病-骨质疏松症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浙江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带头人,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专项带头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浙江省中医骨伤科学培训基地负责人。
1982.9 - 1987.7 黑龙江中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9 - 1990.7 黑龙江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7  2002.1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  骨科;1999.9  2002.9  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2002.8 - 2004.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博士后流动;2007.9 - 2012. 4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药理学博士后流动;2004.2 - 至今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骨伤教研室主任 骨二科主任
本人自1990年医学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骨科的医教研工作。自1992年起承担中医伤科学、中医整骨学、中医筋伤学、外科学骨科部分的教学工作。并于2001年被评为中西医结合骨科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被评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届校级优秀科技工作者。并于2008年被评为中医骨伤博士研究生导师。
(三)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2人

王亮 1、王亮,女,2015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HOMA)杰出青年学者奖。1994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2007年毕业于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内分泌代谢专业,获临床博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第309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副主任,骨内科主任。 
长期从事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建立了骨质疏松症规范诊疗体系以及骨质疏松健康管理模式,开展了骨质疏松筛查(超声骨密度筛查、TUG跌倒评估、Frax十年骨折风险评估)、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病房健康教育小课堂,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公益大讲堂)、骨质疏松诊疗(病房、门诊、药物、理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数据库建立,进行一系列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研究。2010年3月建立规模化、系统化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公益平台——骨质疏松俱乐部,坚持举办六年,共举行58期健康教育活动,累计为数万名中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在骨质疏松规范化诊疗与健康教育领域做出较大贡献。
现任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常务委员等10余个骨质疏松学术组织职务,任北京市、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承担全军十一五课题、全军十二五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民政部课题、总参军事医学和老年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中国老年学学会课题研究创新奖1项,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创新奖1项,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杰出贡献奖3次,参编专著5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万 雷 2、万雷,男,2015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HOMA)杰出青年学者奖。200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骨伤系,2011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骨科。
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领域做出了较大贡献。参与起草并制定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质疏松症(骨痿)诊疗方案》和《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路径》,是我国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领域的第一部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
担任骨质疏松等多个学术组织的委员,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15篇,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是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批“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和首批青年英才培养对象。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临床医药研究奖获得者主要成就
(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

杨雪琴 1、杨雪琴,女,1982年获北医大硕士学位,92年赴美国MIAMI大学高访研修,94年回国,95年晋升主任医师、硕士及博士导师。40余年一直工作在医、教、研一线。1983年特招入伍,创建实验室、筹建皮肤科病房,始终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著作6本,获科技成果二等奖6项;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贴;2003年被评为“首届巾帼模范医师”。杨雪琴一贯认真精心对待患者,她管理病房数十年,收治危重病人,如SLE、重症皮肌炎、天疱疮、重症药疹等,无1例死亡和转院
    她通过大量临床调查和基础研究,提出“银屑病是典型的心身性皮肤病”,要加强心理治疗。她研制开发“小型生物反馈仪”,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生产证书至今已有496台在患者家庭使用,并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她联合导师王光超教授等创建“银屑病防治研究教育专项基金委员会”,经常组织“银屑病医患座谈会”;编著《银屑病患者必读》、《讲给银屑病患者的故事》、《预防银屑病复发》三本书,深受读者和患者欢迎,已再版,共印刷18次。在认知教育基础上其药物的心理效应和药理作用可得到充分发挥。
    她担任“全军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0年,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皮肤科学发展简史》等,多次深入基层部队,进行常见皮肤病防治研究,降低患病率,增强战斗力。她指导博士研究生们采用低负荷睡眠检测床垫监测患者整体状态,并通过改善睡眠、素淡饮食、适度运动,简单用药治愈各类型银屑病。
   今年她编著《银屑病防治新理念》中英文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健康医学模式”调治慢性疾病的新理念,实施此理念防治心身性疾病,是我国医疗改革和节省资源的方向。
(四) 突出成就奖获得者:3人

唐佩福  1、唐佩福,2002年毕业于军医进修学院骨外科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12月起任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研发多项骨内植及手术器械。①基于髋部骨折移位机制,创制具有内侧支撑作用的髋骨近端髓内针;②创制新型骨盆髋臼后壁固定板;③研制成功骨折复位-固定机器人。获21项专利(9项发明专利),4项产品注册证。
唐佩福同志是著名创伤骨科专家,从事骨科医教研工作近30年,刻苦专研,在骨科内植创新、器械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21项国家专利(9项发明专利)及4项产品注册证,累计经济效益3500多万。
①创新性阐述髋部特有的三角型力学结构在骨折稳定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以恢复内侧支撑并重建三角结构为核心的髋部骨折复位固定新理念,研发出具有内侧支撑作用的股骨近端髓内钉,并创新髋部骨折微创治疗,降低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
②建立CT三维空间中精确评估骨骼表面特征的方法,精确提取了200余例大样本人群三维解剖参数,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学支持,建立完善骨科内植物数字化研发流程,有力推动了基于国人解剖特征骨科内植物研发与产业化。完成骨盆髋臼锁定钢板的设计及产出,临床应用满意。还进行了盆骨、髋骨、胫骨等内固定器械设计。
③在国内率先开展骨折复位机器人手术系统研发。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82篇,累计IF:155分;出版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军队拔尖人才,并获全军干部保健特殊贡献奖。
罗 仁 2、罗仁,罗教授为南方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师承制导师。
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9年,对肾病、痛风、红斑狼疮、肾虚证及亚健康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承担国家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6项,目前在产学研中有以下的一些突出成绩: (1)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下,经过多年精心研制而成的一款亚健康养生药酒——“得兼牌擎酒”,适合于有疲倦乏力、失眠多梦、眩晕耳鸣等表现的亚健康人群,以及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2)研发亚健康系列保健凉茶,。针对亚健康最常见的四大症候群,即疲劳、便秘、视疲劳以及咽喉不爽症等4种系列凉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3)依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研制出防治亚健康疲劳的中药复方维康颗粒(发明专利NO.ZL200710032738.6),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院内制剂(批号:粤制药字Z07022802),临床应用反响良好,该方以熟地滋肾阴、益精髓为君药,以黄精益肾补气,山药健脾益气共为臣药,以山茱萸滋肾益肝,党参益气补脾共为佐药,以陈皮理气为使药,共奏滋补肝肾、健脾益气之功效,对防治亚健康疲劳具有显著疗效,其药理机制涉及到抗氧化应激损伤、改善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等方面。

苑振亭  3、苑振亭,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博士,2007年2月-2008年2月在美国休斯敦大学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药物新剂型和临床药学,现为沈阳药科大学兼职教授,药剂和临床药学2个专业的博士指导老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沈阳军区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积极开展科技练兵和科研工作,获得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篇60余多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主持和参与新药研究12项,获得新药证书7项,公开专利5项;因科技工作突出1992年获得沈阳军区劳动模范称号,荣立3等功3次,分别在2006、2009及2011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2013年因在医疗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并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药剂科主任。
(四)地区贡献奖和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空缺
 
 评 论(0) 阅 读(6313)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管理员
访客
本站地址:西四环中路78号首汇广场健康科技园12号楼。     公司名称:中国药学发展奖网站     邮箱:cpsdf1994@sina.com     电话:13901281882,13901113626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