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往事
木偶表演艺术家——李伯芬
2011-12-10 15:50:00  

    曾经是戏子,如今是艺术家——毫无生命情感的木偶在他掌中活起来。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一百多个传统剧目,数十位布袋戏传人——2004年,他荣获“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终身成就奖”。

  表演木演,需要我(为木偶)去做什么,尽管叫我去做什么,我不会计较什么。

                                      ---李伯芬

小传:李伯芬,福建晋江人,中国掌中木偶表演艺术家。14岁开始登台演出,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他将掌中木偶从福建晋江演上国际舞台,培育的学生也遍布全世界,2004年,他被授予“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终身成就奖”。

闽南著名的侨乡———晋江,历史上就是一个人才辈出、文化发达的地方,尤其是戏曲艺术更是繁衍不断、经久不衰。掌中木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稀有剧种,在闽南民间流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彩表演令观众们为之倾倒。而在晋江的掌中木偶表演中,李伯芬老师手中的木偶最有发言权。

 

1960年,他在罗马尼亚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木偶节”上,演出掌中木偶戏《雷万春打虎》、《大名府》,令海外观众为之倾倒,并荣获金质奖章和表演一等奖。1980年,他参与创作、排演的大型神话剧《白龙公主》,荣获中央文化部嘉奖。他先后在大型木偶神话剧《五里长虹》、《清源仙女》里担任艺术顾问和主演。1999年,《五里长虹》荣获全国戏剧最高奖“第九届文华新节目奖”。2002年,《清源仙女》获文化部“金狮奖”银奖,并于2004年再获福建省第四届“百花文艺奖”…… 2004年,他荣获“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终身成就奖”。

解说: 1960年,李伯芬作为“中国木偶艺术团”的成员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戏剧节,他演出的剧目是《大名府》、《雷万春打虎》。

李伯芬:我们演出以后,外国人都非常钦佩,说你们这个不简单,得了这个奖后,都可以吃到老了,他说你们演出很成功,可以评一等奖。

记者:那些评委是国外的吗?

李伯芬:都是罗马尼亚的评委,罗马尼亚组织的第二届国际木偶节,以前他们看过我们的表演,以为是机器控制的,到后台看看发现是人操作的,不是用机器。

记者:他们国外有没有布袋戏?

李伯芬:没有。阿根廷的一种木偶,有点接近布袋戏。

解说:掌中木偶——又称布袋戏,是闽南一带主要剧种之一。自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已形成了独特的南派艺术风格。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在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解说: 李伯芬出生于福建晋江一个木偶世家。11岁时他就开始随父亲李荣宗学艺,为了能让孩子早日登台,李荣宗对待孩子也就越发苛刻。

李伯芬:过去我是随父亲演出的,边学,边排,边听,有一次我打瞌睡了,我们一般在演出的时候,要一边听一边拿着木偶,在手里练功。但是有一次我打瞌睡了,父亲就拿着烟筒扔过来:你,不要睡。那时候就是这样,谁也不敢打瞌睡,一定要注意听。我们一般都是边听,边学,边排的。不是说演出有固定的曲目,今天演什么,明天演什么,都是边听,边学,边看,天天记在脑子里。

解说:李伯芬18岁时,生、旦、净、杂诸行当就样样皆通,能娴熟地表演南派布袋戏的《女中魁》《金魁星》等数十个经典剧目。在他那双如莲花般张开的手掌中,木偶人的“打扇花”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说,还有旦角的婀娜多姿、歪嘴媒婆的牙尖嘴利;花花公子轻浮风流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同期 记者:这个表演表示什么?

李伯芬:这个是番婆,这个人是到菲律宾去,两个人谈情说爱,后来他就把她骗走了。

李伯芬:角色的变化都是从口音里面发出来的,这是布袋戏最难的,大花就大花;小生就小生;老头就是老头,所以就有区别。(拟声……)这就是老头子的声音;(拟声:怀才,妙呀妙啊,哈哈哈……)声音要分清楚好几种声音。旦角:啊……咿……都是要这样唱,最难是这样的,要分出声音。我们过去两个人表演的,一个人要演全台的戏,生、角、旦都是一个人唱的,所以最难的就是在这里。

解说:说来有趣,相传李伯芬的祖先在梦中受到白发仙人指点:说是“光明在掌中”。可是在旧社会,漫漫长夜哪有光明?人们眼里的“戏子”是下九流的职业,那时,李伯芬到各地演出的时候,都常会遇到一些地痞流氓前来骚扰。回想起早年的从艺经历,李伯芬感慨万千。

李伯芬:到乡下去演出,今年演出,明年还去演出,后年还是叫我演,这样就成了朋友。但是有一些恶霸,一定要我给他演,不演不行,朋友有朋友的戏,恶霸的戏也要演,不演不行。

解说:解放后,“戏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了演员。李伯芬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光明! 他成了受人尊重的表演艺术家。1953年10月,27岁的他作为晋江木偶戏剧团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跨过鸭绿江到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

李伯芬:当时出省演出,我们也很吃香,木偶戏当时非常吃香,到哪个地方都是满场,文化部一年就安排一次,出省巡回演出,我们可以定巡回演出的路线。

解说:五十年代是木偶艺术繁荣鼎盛的时期。李伯芬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掌中木偶事业中,他协助父亲组建起晋江潘径布袋戏剧团,从此,他把个人命运与木偶事业拴得更紧了。

李伯芬:从江西出发到上海这一路线,一路上定到各地的演出路线,我们定计划是定一年的计划,从三月份起定计划,送到中央文化部,文化部就回函过来,通知哪个剧场,哪个剧场,告诉我们可以下去演。我们当时去演出的时候,有文化部批的红证书,盖一个章给你,让哪个演员去。

解说:之后,李伯芬带领木偶剧团长年累月坚持在农村、侨乡、山区、海岛为广大群众服务,并多次出省出国巡回演出。他和他父亲合演的《钱兰芳替嫁》、《审断》等剧目还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

解说:正当李伯芬的木偶事业欣欣向荣的时候,剧团在十年动乱中解散了,李伯芬也被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木偶舞台。

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舞台,李伯芬心中充满了惆怅。他说: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木偶生涯的结束,我没有想过会有一天能再次表演布袋戏……那么李伯芬又是如何重返舞台?他的艺术之路又是如何延续的呢?
 

李伯芬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中木偶,并从此与木偶结缘。然而当他木偶事业欣欣向荣的时候剧团却要解散了。也许一个人一生会遭遇很多坎坷,要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此时的李伯芬,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解说:如今已经退休的李伯芬,在晋江市安海镇的一个小村落,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然而在记者与李伯芬沟通的整个过程中,年逾八十的李伯芬谈起掌中木偶来,仍然是神采飞扬。

李伯芬:我在泉州艺校当老师,十几年,十几年,今天才没有再教。

记者:今年才没有再教,去年还在教呀?

李伯芬:去年还在教。

解说:那些过去了很多年的往事,在他说来都好象是昨天才发生的一样……

采访:最难的就是,假设我们今天,要到这里需出,他需要什么节目,但是节目没有(台词曲谱),他只要拿书本给我们看,我们看看今天哪出戏,写一写,马上就可以演出了,晚上演出也是也有音乐,也有唱腔。)

记者:这能马上就演出?

采访:能马上就演出的,我们布袋戏演员就有这个特点。这个是大花,大花表演时,要走正步。

解说:在李伯芬的家中,记者看到一个武生时而挥舞着长枪,豪气万丈,时而哼着小曲,旁若无人地自娱自乐……毫无生命、毫无情感的木偶,就这样在一位80岁的老艺人手中“活” 起来。

记者:李老师,您以前也是在这里,这个剧团,这个房间(排练)吗?

李伯芬:以前我们排练就是在这个房间。

解说:回想起1970年,剧团被迫解散后的种种经历,李伯芬仍然历历在目。

李伯芬:我去拖车卖柴,拖三轮车。以前想,结束就可能全部结束了,没有想到会再回来,再回到(木偶剧团)这里来。

记者:你开心吧?……

李伯芬:开心,当然开心了。

解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78年,晋江木偶剧团重新组建,李伯芬毅然挑起了挖掘传统遗产和培养艺术传承人的重担。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从木偶造型、服装道具、灯光布景、音乐唱腔等方面加以推陈出新,木偶的形象也从原来的八寸扩大为一尺六寸,使关节和形体结构更加细致灵活、运用自如。

李伯芬:我们改革方面是根据我们需要的动作,需要哪个动作,(木偶)里面就设置一些机关来配合。

解说:李伯芬的一片苦心,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80年,晋江木偶剧团创作、排演了大型神话剧《白龙公主》,李伯芬和他的同行充分运用木偶擅长表演神话故事的特点,大显身手,施展绝技,把没有生命的木偶人表演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这部掌中木偶剧赢得了文化部嘉奖。随后还被改编为3集电视连续剧,搬上屏幕。

(采访晋江木偶剧团 洪世键团长:)李伯芬老师在七十几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深入到农村、海岛,为我们晋江侨乡农民、闽南地区一带的农民群众服务。

解说:那时,李伯芬为深入农村山区为群众表演。有一天傍晚,李伯芬骑着自行车赶去十几里外的山村演出,因为下雨路滑,自行车失控,李伯芬连人带车路”待生摔倒在风雨泥泞中,脚趾被绞进车轮里,伤势严重,被送到附近医院,他说农民兄弟正等着我演出,执意不肯住院治疗,手术过后就忍着伤痛赶到山村,坚持演出了三个多钟头,舞台上留下了他一行行带着鲜血的脚印,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观众。

李伯芬:那脚踏车是向别人借的,(刹车)靠的是脚劲,不是手劲。但是那天风很大,又很高的山,风力又大,自行车一直要飞下去,我怕了,就一直把脚往下踩,就被绞到车轮里,断了三根脚趾。(到医院)截掉以后就坚持演出,演到后面(痛得)感觉不行了,又再去踞掉,把(突出的)骨头再减下来,再踞掉。

记者:当时痛吗?

李伯芬:当然很痛。痛,就帮你打(麻醉)针,打(麻醉)针最痛。

记者:踞掉多久,又去演出?

李伯芬:一个星期多。

记者:有没有完全复原?

李伯芬:还没有哦。但是没有其它人(演)就只能坚持去演。

解说: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神州大地的经济大潮迎面扑来,有些演员的手指不再是日复一日的技艺演练,而是拨弄着算盘,盘算着商机。有人辞职了,有人跳槽了,有人留职停薪了……木偶被扔在一边了,在墙角戏箱里清冷地熬着寂寞。李伯芬不禁为木偶的未来担心起来,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从11岁开始,我跟木偶几乎是朝夕相伴,我舍不得离开剧团,我害怕南派木偶艺术在我们这一辈人的手上给丢了,给毁了。”

李伯芬:演出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有,这个是成就,但是进有路,退要有传统的东西,布袋木偶是传统的东西,没有继承,后代就没有办法(看到)了。

解说:为了不让掌中木偶失传,李伯芬废寝忘食,把熟记在心里的一百多个传统剧目陆续整理出来。不仅如此,自1991年起,李伯芬还在泉州艺术学校木偶班担任专业课教师。花谢花开,秋去春来,经过多年的精心传授,他在泉州艺校培养的学生也相继登上了各个剧团的演出舞台,先后在《五里长虹》、《清源仙女》中挑大梁,又在大型木偶电视连续剧《白玉堂》中迎接挑战、创造出布袋戏的全新形象。

解说:“以前,从艺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为了追求和传承。”这是李伯芬对掌中木偶的定义。自1989年,李伯芬先生退休后,仍一直从事木偶表演、艺术指导、培养新人、整理传统剧目等工作。由他担任艺术顾问和主演的《五里长虹》、《清源仙女》,先后荣获 “第九届文华新节目奖”、 文化部“金狮奖”银奖,福建省第四届“百花文艺奖”等奖项。2004年,李伯芬被授予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终身成就奖。

李伯芬:象我们传统剧目,不是一点一点的,是很多很多东西要练下去,不练不行,不是千锤百炼,是没有办法学到的。

解说:如今的李伯芬虽然已经很少参加演出了,他和许多老人一样过上普通的生活,然而对木偶,李伯芬始终有着一份独特的情结:当他面对木偶的时候……当他操纵木偶的时候……当他指导学生的时候……他的神情总是那么专注,甚至痴迷。

记者:李老师,您现在还记得去过国外哪些国家演出过吗?

李伯芬:有菲律宾、罗马尼亚、荷兰、新加坡……

记者:去国外演出,观众反应怎么样?

李伯芬:我们国家出去的木偶剧团,人家稀罕,看着很新鲜奇怪。

记者:有没有场场爆满?

李伯芬:有。我们去演出的时候都是爆满,都是满场。

解说:在记念掌中木偶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周年和李伯芬从艺七十周年座谈会上,来自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评价李伯芬说:“先生一生就做一件事,从艺70年来,他致力于木偶事业的发展,为保护、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掌中木偶艺术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李伯芬:需要我(为木偶)去做什么,尽管叫我去做什么,我不会计较什么。

解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舞台春秋,面对着摄像镜头,李伯芬的语言仍然那么朴实简单。他常说:“艺术是我的生命”。也许他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可是谁又能说他一生平淡无奇,虚度年华?曾有人这样评价李伯芬:“他的为人品质,既有农家热爱劳动的泥土本色,又有在书香文化的成长环境中得来的——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

     阅 读(1064)
本站地址:b.ttwang.net/muouxi     公司名称:木偶剧     邮箱:kefufuwu@wandusoft.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