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的共同生活习性
发布者:
钓友 2011-11-02 10:37 复制
本渔夫花了不少时间编辑整理出钓鱼资料系列,相当于一本适合重庆钓友的钓鱼指导书籍——包含钓具、钓点、饵料、鱼类习性及钓法等;其中有《常见鱼类习性及钓法》,本贴《鱼类生活共同习性》乃其中的一小节;渔夫今天心情特别舒畅,现发到网上,希望对钓友有用?
(常见鱼类有:鲫鱼与罗非鱼、鲤鱼、草鱼与鳊鱼、白鲢与花鲢、翘壳与红尾、鲶鱼与乌棒、桂鱼与鲈鱼、黄腊丁)
【趋氧习性】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8-12mg/L,鱼类生存一般要求溶氧度≥5mg/L以上;当其降至不足1mg/L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
水中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个来自水面空气。
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气压低,天气发闷,鱼不咬钩;大雨刚歇天放晴,鱼则“疯咬”;上风头死水区鱼不爱咬,下风处波兴浪涌,鱼十分活跃;肥水塘如有外来新鲜水注人口,那里是钓鱼黄金带。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鱼儿趋之若骛。
趋氧习性乃鱼类最重要的习性,切记、切记。
注:1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2气压对水中溶解氧的量影响极大;
【喜静习性】鱼类喜静乃明显的特性之一,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其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远离声源。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鱼虽为变温动物,但其对水温、尤其是对水温的变化极其敏感;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弋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