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农家女学校在上海新教育项目资助支持下开展“晨诵·午读·暮省”项目以来,自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共培训15期357名学员受益。
幸福的读书、幸福的生活
——“晨诵·午读·暮省”项目小结
农家女学校——陈虎
从7月16日起,我第二次带幼师班的晨诵课,这次是两个幼师班60名学员合班上课。

陈虎老师在晨诵课堂(幼师班)
在原来的基础上,我这次做了新的尝试,每周五或周六的时间,我差不多要花3-4小时的时间浏览和批阅学员的晨诵笔记本,看着学员认真的态度和变化,看着学员把晨诵笔记本当作一种快乐的学习习惯,感觉自己是在欣赏一件件艺术品,由衷地感到快乐,霎那间,每天清晨的起早和每周末的加班批改的辛劳全然消失了。
从内容上的变化:
首先我系统地向学员们介绍了朱永新老师关于“新教育”改革实验的思想,进而引出我们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意义和内涵。
晨诵:我选择了每天学习晨间诵诗、每天一段三字经、每天1-2页千家诗选读、日常诵诗、结合节气、节日、诗歌体例、学习当前状况进行朗诵,坚持知识性、趣味性和经典性相结合。
午读:要求每人每天至少拿出十分钟时间坚持课外阅读,要求对一些优美的片断、句子、名言、警句、知识趣味性做摘录。
暮省:从“写”和“绘”出发,要求摘录、仿写、鉴赏、随笔、绘画、并从读后感和细节描写刻画上做了辅导。
从形式上的变化:
强化学员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平时阅读,小组也是一个基本的学习单位。我将两个班分成1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阅读功底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每周要求组长对自己成员笔记先初阅,按ABCDE五个标准评比,评比以鼓励为主,对有创意性、质量高、态度认真、卷面清洁、书写工整、画面感强的同学用“优”、“蓝色小熊章”,每周日有专门的学员晨诵笔记点评课。9月1日对付兰秀、余会、谢羽羽、陈应梅、杜梦娟、刘惠萍、曲婷婷等7位“红色小熊章”获得者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刘成兴、谢武秀、谢晓霞、姚向莹、史文雅等提出了嘉奖。
在课程开展期间,强烈地感受到:
第一个感觉:学员从阅读中收获到进步的快乐:
一开始,学员也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怀疑到坚信,从被动到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涉及范围很广,感觉到一点一点的进步。随手摘录几位同学的感受,足以感觉到同学们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一到学校,每天早晨的学习就是晨诵,以前觉得这课很没意思,因为我觉得“晨诵”课无非就是早自习嘛!很无聊的课,但后来觉得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晨诵”虽然上课时间很短,但是我们上课的内容很丰富,学了“三字经”,而且还懂得每句话的含义。其实对我最有影响的是“晨间诵诗”。只要每天翻开书本,开篇读晨间诵诗,就有一种打开心扉地感觉,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了好多古诗,试着用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好一些。”(曲婷婷)
“晨诵课刚开设的时候,由于不了解其最终目的,因此没有特殊的感觉。只是觉得应该是和在学校上课一样念念诗、讲讲诗的意思而已。没想到在了解到“晨诵、午读、暮省”的正确方法之后,才明白了晨诵课开设的重要——它是一种幸福完整的学习方法。它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出发,总结、归纳,使自己的灵感得以充分地的发挥,我们积累了很多诗歌、名言、警句,在理解古诗词及做人的道理方面有了更多的见解,为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潘慧敏)
“之前,我的写作能力特差,一提到写东西头就大,自从来到农家女后,有了晨诵、午读、暮省课后,我觉得我的写作能力在一点点的提升。清晨迎着朝阳,由诵读开启了我们新的一天,有时,我们会去图忆室借阅一些书,摘录一些好的句子和片段,边读边思考故事的内容,还有暮省,到了晚上,我们翻开自己的读书笔记,把自己一天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或写写对人物的看法、或仿写,这可以大大的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燕凤月)
“第一次上晨诵课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晨诵、午读、暮省”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是写写写,特别不想写;一周后,慢慢知道了是什么内容,开始写的时候没有什么内容,慢慢的内容丰富,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每天自觉地阅读,都不觉得做笔记是作业,午间和晚上很自然地写午读和暮省。每天早上读三字经、千家诗、诗歌,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理解和背下来了,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一定要坚持下来。”(刘占洁)
第二个感觉:学生太有创意了,那种活学活用、认真的精神让人感动。
第一次晨间诵读,龙致雨同学就悄然仿写了自己的新诗;曲婷婷在午读的时候让午读的内容充满“画意”;谢武秀《感谢》想到了春夏秋冬,许多同学借“谁是我的千屈菜”寄托了对自己父母的思念与感恩,刘成兴同学、陈应梅同学对诗歌的意境点评和对生活的思索,杜梦娟同学、刘惠萍同学一丝不苟的娟秀的字迹、清晰的卷面、谢羽羽的恰到好处的点缀画面,余会同学的发自内心的暮省,同学们那充满丰富内涵的午读与丰富多彩的暮省,交织成一幅幅幸福的画面,她们幸福的成长着。
第三个感觉,师生传递读书的幸福。
看吧,诗一样的生活,让我们感到幸福。最妙的是“晨诵、千读、暮省”,读书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生活的一部分:不够自信时来一首《我是女孩》;思念亲人时来一首《谁是我的千屈菜》;生活不如意时来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抱怨生活时来一首《感谢》;心情不好时来一首《致大海》;看吧,诗一样的画面,《小荷才露尖尖角》、《蒹葭》、《山居秋暝》、《有约》、《七夕》、《礁石》……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生活。学员们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境界在这里得到提高。8月23日出游在园博园,见到苏州园林,学员们情不自禁地来一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动情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英雄相惜,“大江东去浪淘尽”,展望将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仅是学生如此,作为授课的老师也感觉到了一种读书的幸福感,一种成功的价值感。在讲三字经时,作为老师,我也借阅了四书五经,一些经典的文化、典故、千古名句,给人智慧,知识面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等方方面面,感觉脑子里又温故而知新了,一些曾经一知半解的东西更加理解深刻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多读书,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我们豁达起来、让我们厚实起来,让我们烦燥的心得以静下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享受读书的幸福与快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