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云南大理南涧,生于1973年1月,1992年高中毕业, 1993年9月有幸在我的家乡南涧镇团山小学代课,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直到2000年7月参加仅有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一年制师范考试,赶上了最后一趟末班车,圆了我盼望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感到多么的幸福与骄傲。
从教22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担任过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现在担任教导主任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教学实绩奖,得到学生、家长、同事、社会的好评和认可。我校始创于公元1472年,时称“社学”,后称“毓秀书院”,1958年更名为“南涧小学”。学校历史悠久,她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还是引领南涧各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灯塔。学校占地96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29平方米,建立了信息技术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德育室、少队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藏书18960册。目前有10个教学班,学生418名,教职工23人。
7月22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边远地区女教师培训地点——农家女学校。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所整洁朴素却又拥有农家特色的小院。哇!与我想象的还真不一样,我心目中的农家女学校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一幢幢高楼,但是一下车,学校早已为我们做好了可口的饭菜。让我们感觉特别亲近,有了回家的归属感。
接下来20天的培训,我们原本想只是做做形式而已,更多的是借此机会让我们去北京游玩。为此,我在第一天开学典礼上向罗校长提了一个非常后悔的问题。因为姐妹们看了课表,就让我去请求罗校长在培训期间能否让我们去一趟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当时罗校长问我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的时候,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个想法。而罗校长并没有责怪我,微微一笑,说:“等我们培训结束再去吧!”当时我还不理解,心里想就是一天嘛!后来,我一切都明白了……
也就是培训的第一天,我们有些失落,但从不理解到了解农家女学校的历史,创办的过程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我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
学校不是搭花架子,不是搞名声工程,而是从思想,理论,技能,家庭等全方位的替我们考虑,提升我们的能力。给我们请了各方面的专家,点拨我们的思想,给我们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还给我们自我展示的舞台,我们大多数姐妹都来自边远山区,没有更多的机会锻炼,来到这里,我们收获了很多个第一。
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来到天安门,看到了毛主席,走进了故宫。我从小做梦都不敢想来到祖国首都北京。当得知我要来北京学习时,我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都替我高兴,并且叮嘱我多拍些照片与他们分享。是农家女学校让我圆了这个梦。
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
我第一次出省参加学习,而且收获到了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和感知。
我第一次克服了自己胆小,把人生所难忘、幸福的经历和教学故事分享给这么多好姐妹。说实在,我真的很忐忑,想说,又怕被姐妹笑话而不敢说。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我说出来了。姐妹们也私下主动和我分享我的故事。
我第一次聆听了近80高龄老师的授课。还只有43岁的我,就开始数着什么时候可以退休享福,当我在吴青老师,吴浣苓老师,罗兆红老师身上看到她们的人格魅力,看到了她们的价值体现,只要有一份热就要发一分光,她们本应该在家里和家人团聚,享受着孩子对她们孝顺的天伦之乐,而她们却还在为了把爱撒得更多更远,吴老师迈着疼痛的双脚,罗老师忍着全身的酸痛,忘了吃药,坚持来给我们上课,这是爱,义无反顾,博大的爱。讲台上,她们是那样的幽默风趣,激情澎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站着讲课,不迟到不早退,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第一次亲眼观看了拳击赛,我的心非常纠结、看着伤痕累累的拳击手,心痛不已,不忍心看,但又忍不住地想看。因为我看到了拳击手奋力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精神吗?
接着我还要第一次参加“全微秒乡村女教师摘镜大型公益活动”,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
总之,这短短20天的培训,我收获了很多第一次,我会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把农家女学校给我的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