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室 北京市 9区Y座603室
    刺绣艺术网
    详细信息
更多近期刺绣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开放区刺绣艺术网刺绣文化—查看内容
 
刺绣文化
中国刺绣 丝情画意显华章
发布者:刺绣艺术   2012-01-28 12:21       复制

 

  唐时胡令能的一首活泼而脍炙人口的小诗《咏绣障》想必至今仍让无数人记得,“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寥寥数语,不仅写出当时女子在古式床上刺绣时候的灵动场景与心情,更展现出这门手艺的绝美之处:令那些贪恋花娇春色的黄莺鸟儿都被栩栩如生的刺绣品引得下枝观赏。中国刺绣自古便为文人们吟咏作针线作画,这种艺术在皇天后土之上已然有几千年辉煌历史。
  衣画而裳绣
  或许这是诗人的某种修辞手法,但同样在大唐盛世之时,白居易也曾经做诗《缭绫》,“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讲的是古时丝织精品之精绝优美。直到今人在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素纱禅衣,才明了那缥缈轻盈、玲珑剔透的工艺并非诗人想象夸张,而是对于中国织绣的生动描摹。
  中国泱泱农业古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四五千年之前的养蚕、缫丝业逐渐发展兴盛,随着蚕丝的使用与丝织的精良,心灵手巧的女工们不再满足于织物本身的质地与纹理,以绣针引各色彩线,按各式繁多花色纹样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古代的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丝线是刺绣的基本材料,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顶级的丝线比女人的头发丝还细。古人很早懂得在特别的刺绣中加入难以锻造出来的柔软绵延的金线和银线。丰富多彩的刺绣缝制技巧常被用做巧妙地调和图案色彩及凹凸织物的质地、底纹和深浅,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日益出神入化的刺绣最终成为最为独特、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审美的一项文化瑰宝。
  据《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当时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品已经广为流行。迄今为止,后世发现的先秦文献中便有用朱砂(色)染涂丝线,在素色衣服上刺绣朱红花纹的记载,史称“衮衣绣裳”、“黻衣绣裳”,更具体讲便是“素衣朱绣”。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绣画并用的技巧,或者先绣纹后添彩。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而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花样繁多,对凤、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维与审美习惯依然非常清晰,对于自然的亲近让花草、鸟兽、龙凤等纹样成为刺绣的主体,并且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写实与写虚并用,线条细长剔透,留白疏落有致,成为独特的引人注目的国粹。战国时期流行辫子绣针法,后世亦称“锁绣”,绣品注重图案结构的细致编排与精心布局,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而不若更早一些时候流行的加画填彩工艺,发展为纯粹而熟练的技艺。至今,我们依然能在出土的织物上见到那个时代无法超越的绝美作品。
    绣世情于一锦
  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经命令丞相赵达的妹妹赵夫人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成就了古代“绣万国于一锦”的传说。刺绣除却小女儿莺燕羸弱情态,细细银针穿插之际,突然被赋予了更多甚于金戈铁马的风云际会之豪迈之气。不同时期刺绣的品位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审美风格乃至人情世故。
  “明朝刺绣形成的艺术精神就是注重图案视觉上的威严感和动态感;而18世纪清朝刺绣则是以优雅和精致为特色,因此清朝刺绣上出现的龙看上去似乎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凶猛和让人生畏了。到了19世纪,中国刺绣的设计明显是在走下坡路,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刺绣派系,”英国比较历史学学者,《现象》杂志的主编西蒙•考克斯这样看待古老的中国刺绣。
  古代历史上,大多数刺绣技工都是默默无闻地完成着他们每一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但明时刺绣代表顾氏家族打开了绣工的辉煌名号。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唐宋发绣真传,山水人物花鸟都精妙传世,后人赞为画绣,因为除了逼真,又能够视心之所至,随意取材,毫不拘泥于成规章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都可以入绣,不仅独出心裁,别有创新意,更因为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的制作,在世界染织史上独树一帜,由此也可以知晓顾绣扬名之故,因为其极其巧妙精微的刺绣技术和精神引导。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绣品,设计没有前代恣肆巧思,而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却成就了极为工整精美的绣品。民间刺绣的活泼力量滋生于宫廷之外,自古代逐渐发展成熟的地方绣有鲁绣、粤绣、湘绣、京绣、苏绣、蜀绣等,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享有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30岁时为慈禧太后70寿辰绣“八仙庆寿”的8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便是后人熟知的绣家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更令后世获益的是她还分类整理历代刺绣针法,继承了顾绣、苏绣传统技艺。1911年她在天津开设自立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乃至晚年病中还写成《雪宧绣谱》,总结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及她的美术绣刺绣针法,实为女子大家豪杰。
    “东方美人”的魅力
  18世纪欧洲人对丝绸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前代,各种丝织与刺绣精品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传至欧洲,同样也包括了刺绣和染色的高超技艺。浓郁而精美的东方风格丝织刺绣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后,成为富贾豪门以及皇室贵族的心头之好。
  同风靡世界的中国瓷器一样,欧洲人对于刺绣产品的痴迷也引导了欧洲刺绣工艺的发展。一是可以抵制中国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二是刺绣产品市场高端,能够带给商人们极大的利润。中国刺绣对于法国刺绣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17世纪初,法国宫廷刺绣匠师瓦尔利特等人专门创建了刺绣协会,向宫廷绣师提供具有东方风格的刺绣图案和纹样。而到了17世纪末期,中国刺绣的绷圈传入了欧洲,法国普通的家庭主妇也可以利用这种简单易掌握的技术为自己的家庭制作枕套、靠垫、台布……中国刺绣从精神审美到实用技术,全面地征服了欧洲上层与下层社会。据说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他的女儿都对这种来自古代中国的技艺感兴趣,乃至兴之所致,父亲还特意为女儿挑选美丽图案。而路易十五的宠姬旁帕多夫人(La Pompadour)更擅长于用绷圈绣制丝绸工艺品,成为宫廷贵族竞相模仿的艺术品。巴黎的刺绣业叹服于中国刺绣的超绝,并在东方审美态度与技艺的影响下有了客观发展。德国学者利奇温在《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中提到,刺绣匠师公会那时便拥有了250多名成员,他们所生产的刺绣品在花式花色上受到中国的影响,并且日益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刺绣收藏中,产自日本和韩国的绣品也艰难地在夹缝中找到了一线生存空间,目前一些收藏家也搜集有日、韩的刺绣制品。但真正的藏家,依然在中国大地上搜罗那些品种广泛、历史悠久的顶级刺绣产品。
  黼黻絺绣 艳惊四海
  书画有赝品与真迹之分,刺绣却以绣娘的技艺与当下所在的材质为依托,是极难做假的。工业化时代有许多刺绣可以通过机器完成,但是整齐的针脚和千篇一律重复的图样却难以引起任何收藏家们的兴趣。只有那些凝聚着绣娘创作智慧,不仅是灵巧双手穿针引线的工艺,还有对于图案布局的高屋建瓴与高端审美诉求的作品,才具有收藏的意义。
  手工绣作由此而具有明显的高下之分,色彩、做工、构思等都成为评判一幅绣作最基本的要素,好的绣作有粗细分明的针法,那些密密麻麻的线头线结被藏匿得无影无踪,栩栩如生以形容其形,而独立优美的神韵更决定了绣品本身最灵魂的部分。由此,一件刺绣品的价值有它自己所对应的硬性标准:稀缺性、保存状态、美学价值与历史留存的时间。
  中国刺绣的极品当然都有着绣娘们的耐心与功力。不论哪个朝代,为古代皇家或者贵族官员所定制的宫廷龙凤袍子与文武官员的礼服,绣作时间大多超过一年或者更多。而注重礼仪的古代中国按照森严的等级将服饰色泽、用料、刺绣纹案均做了严格细致的划分,让鸟兽、山川等各种不同的符号最终成为文、武官衔划分的明显标志。今天,一件明代绣品黄袍在国际上的拍卖价格,可以在10万美元甚至更高。
  时至今日,无法仿冒的刺绣早已经成为收藏家们狂热追捧的对象,尤以明清两朝的产品最为令人瞩目。更古老的刺绣品当然会受到更深厚的关注,早至公元前几百年的刺绣残片依然能够在拍卖会或者民间收藏流传中见到踪迹,却依然是凤毛麟角,想要收集到完好无损的早期刺绣品简直难如登天。而回过头来,明清时的绣品却因为长久的太平盛世与文人传统的兴盛而逐渐让刺绣工艺在技艺和审美上达到巅峰,此外丰富而完整的刺绣织物不仅便于人们收集,更多传承渊源也能够被藏家所梳理。香港著名的刺绣收藏家科瑞斯•豪曾说起这几年来价格上升幅度最大的刺绣产品便是出自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的徽章刺绣制品,不仅拥有成熟的刺绣技艺,并且烙上了当时历史与社会的清晰烙印,制服上的刺绣象征着古代社会地位或者是军阶标志。
  收藏家们的专业意见是让喜欢刺绣的人尽力购买自己经济能力能承受的最好绣作。在经济动荡的今天,艺术市场也受到冲击,而刺绣中的极品依然保留着极强的增值潜力,收藏中国绣品不仅仅是收藏家个人的喜好和兴趣,同样是一种投资的手段。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刺绣织物中的精品在整个世界的市场中都是以天价出售而依然获得踊跃的青睐——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收集中国绣品逐渐成为世界收藏界逐渐升温的时尚,精品刺绣价格开始大幅度地飙升。一幅保存完好的中国明代的宗教壁毯在市场上的售价可以超过100万美元。收藏家们也会亲自到中国各地不断搜寻,当然,如果有相当的运气和眼光,能够识别珍品的鉴赏家们也可能只花几百美元就可以收集到中国清代衣袖富有特色的花边与绣片。

 评 论(0) 阅 读(2)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刺绣艺术
访客
本站地址:b.ttwang.net/cixiuyishu     公司名称:刺绣艺术网     邮箱:kehufuwu@wandusoft.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