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百科
      皮影戏的种类和分布
      发布者:皮影迷   2011/11/25 15:24:19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陈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2]。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翼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翼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沔阳皮影戏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是由沔阳渔鼓(后改名为湖北渔鼓)行腔与方言道白及皮影戏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沔阳(今仙桃市)民间流传“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闷脾”的歌谣,足见皮影戏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沔阳皮影戏,就是众多的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仙桃皮影

      仙桃皮影造型仿效戏剧人物脸谱,用沔阳雕花剪纸的技艺雕刻而成,雕刻精美,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在形制上,皮影约两尺左右,造型较为写实;内容丰富(多来自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皮影戏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隋唐、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情节起伏,悬念迭出;以渔鼓调演唱,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广泛流传于仙桃城市和农村,乃至江汉平原。
       
         沔阳
        

      仙桃皮影人头

      皮影戏的道白有散白、韵白两种,以地道的沔阳话,夹杂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方言土语等,幽默风趣诙谐,充满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使听众极具亲切感。唱词一般为“五五七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三种句式,也有三四字垛板句。大段唱词有一韵到底和每段一韵两种。所用韵目分为“光、消、板、修、歌、麻、洋、于、亲、乖、为、克、四、中、福”。沔阳渔鼓皮影唱词“十五韵”和诗词韵字“十三辙”相同。艺人演唱渔鼓皮影,必须通晓音韵,尤其是自编自唱“浩水词”时,一定要做到出口成章、压韵合辙。
       
        早期渔鼓皮影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后来引进民族器乐伴奏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加上服装灯光面景、扩音设备,使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放前皮影戏还是人们过年、庆丰收、谢神、祭庙的主要娱乐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演《大回窑》;二月二是土地菩萨生日,演《土地会》;三月三是寒食节,演《火焚绵山》;四月八祭神演《箍箍阵》;五月端午节演《泪罗江》;六月六祭杨四将军演《哪吒闹海》;七月七日演《鹊桥渡》;八月十五演《唐明皇游月宫》。娱神又娱人,皮影戏增添了节日气氛。随着科技的进步,皮影戏在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特技效果、唱腔音乐、皮影操作等方面不断革新,沔阳县曾有皮影队60多个,他们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编排了一出出江汉人所喜闻乐见的皮影戏剧目。
       
        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徙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主要流布于河北邯郸多个县区。翼南皮影戏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冀南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中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撤消。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原生态的唱腔结构。
       
        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复州皮影戏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1),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有皮影艺人也参加“白莲教”,被清政府诬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河北滦州皮影艺人被迫大量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复州皮影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止了演出,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恢复。全国解放后,瓦房店地区的皮影非常活跃,最兴盛时,全市有皮影戏班43个,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皮影艺人有20多位。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从复州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海宁皮影戏
       
        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戈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随着时代的变革,皮影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北依长江,南贯汉水,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江汉平原皮影雕镂艺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如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仙桃市是"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沔阳雕花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沔阳雕花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构图匀整均衡、剪刻并施、雕工精细而独具一格。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江汉平原皮影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随着现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艺人的相继谢世,江汉平原皮影已经开始走向消亡,其艺术精华亟待后人传承。
       
        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陆丰皮影就在这座小城栖身,它的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少年儿童更为喜爱。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1975年之后,多次赴京参加及演出,所演剧目如《战恶兽》、《鸡与蛇》、《龟兔赛跑》、《飞天》、《鸡斗》、《哭塔》等广受好评。陆丰皮影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现因各种原因面临失传和生存的危机,拯救和保护碗碗腔皮影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阿宫腔
       
        
       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唱腔旋律不沉不躁、清悠秀婉;行腔中的“翻高”、“低遏”、“一唱三遏”为其特色。阿宫腔音乐长于刻画、抒发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王魁负义》中焦桂英唱段的凄楚哀怨、热耳酸心;《白蛇传》借伞中许仙与白素贞对唱婉转情切、缠绵悱恻;《杜鹃山》中雷刚哭大江则高亢激越、荡气回肠。这些经典唱段不但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也为戏剧界专家、同仁所肯定。建国后,阿宫腔从皮影搬上舞台是一次发展和革新。1961年曾进京演出,受到中央首长和在京戏剧界人士的赞许。多年来创作演出的《四季歌》、《两家亲》、《三姑娘》等剧目曾获文化部和省级奖励。但近十多年来却发展缓慢,濒临灭亡,亟待予以抢救和保护。
       
        弦板腔
       
        
       弦板腔皮影戏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形成于清代初年,最早为一人左手摇“呆呆子”(二板子),右手掌结子(即蚱板子)的说唱形式,到了清代中叶,艺人们加上了自制的土三弦和土二弦等弦乐伴奏,开始形成了以弦子调为主的【正板调】,并相继延伸出【慢板】、【二六】等曲调,使弦板腔开始进入了第一个发展兴盛时期。道光、咸丰年间,礼泉的王秀凯,又以【正板】为基础,创造出【大开板】等多种唱调,乐器又加进了二胡,采用二板子配二弦和三弦的伴奏形式,形成了浑厚、清脆、明快的声腔特色,奠定了弦板腔音乐的基本格局,再次使弦板腔进入班社林立、艺人迭出的最佳时期,各地班社一度最多达六十多个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乾县、兴平、礼泉等地还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弦板腔又形成了皮影与舞台演出相兼的演出形式,长期流传于民间。近年来,则处境濒危,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
       
        环县道情皮影戏
       
        环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杆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道情音乐为微调式,分为“伤音”、“花音”,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曲牌体与板式体并存。其伴奏乐器中的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现馆藏及民间流存的数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构思奇妙、雕刻细腻逼真,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经普查,全县境内现有47个戏班、285名艺人、40多名皮影雕刻者。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最终发展为甘肃唯一地方剧种——陇剧。
       
        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市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艺术)”。1999年9月17日,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在参观凌源收藏的几千卷影卷时说:“凌源的影卷可为全国之最”。
       
        凌源皮影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内外较有影响,曾多次在省市皮影戏调演中夺冠,并为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专场演出。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曾在凌源拍摄了《苦皮影》、《走马凌源访皮影》、《影卷迷》和话剧包装皮影戏《火焰山》等多部电视作品,其中,电视专题片《灯与影的魅力》被选送驻外使领馆,《影之舞》被选送参加了2004年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北京皮影戏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正是艺术家们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艺术不断的繁衍、发展。
       
        当皮影演员可不容易,除了唱、念,还得会操作影人,影人的动作、神态最能看出演员的功夫。这一招一式,看上去得像那么回事。虽说皮影戏这功夫在手上,可心里和眼里的功夫可不是三两天能够练出来的。
       
        皮影艺术给北京的文艺舞台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品味,它深受北京人,特别是老人和小朋友的喜爱。北京皮影继承了西派皮影艺术的特色,善演神话、武打和寓言剧,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有几十出,都以唱腔委婉、表演细腻而著称。皮影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外国朋友也挺着迷。很多精美的皮影人被国外博物馆收藏。目前,古老的皮影艺术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把人们带入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3]
       
        望奎皮影戏
       
        望奎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望奎河北移民众多,冀东口语盛行,早期皮影都以唱“乐亭影”为主。20世纪中叶,当时的一些河北皮影艺人因不满皮影的改革带领戏班和家眷来到黑龙江望奎一带扎根,“两合水”影腔逐渐兴起。嗣后,他在“此地影”基础上,吸收“乐亭影”唱腔的特点,掺融进冀东口语,掐着嗓子唱 ,取“乐亭影”华丽婉转之长以补“此地影”不足,逐渐形成“两合水”,独具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江北派”皮影。望奎皮影戏有着辉煌的历史,尤以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江北派皮影戏的领军和代表人物:以创作见长的皮影艺人张继德,以最佳伴奏为主而闻名的赵乾成等。第四代传人谷宝珍,在保持传统唱腔曲式的基础上,在演技和韵味上精益求精,由其改编的传统剧目不仅被录制成盒带发行到日、美、德等国家,更是被作为研究与弘扬黑龙江松花江北派皮影的专题资料而永久收藏。其中由谷宝珍等人表演的《三请樊梨花》更是在中央一、二套节目中播放。2008年望奎江北派皮影戏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 论(1) 阅 读(1368)
      • 访客
      • 2025/5/28 13:54:51
      • 回复
      • 1
            Thanks, Terrific stuff.
        casino en ligne France
        Wow a lot of excellent tips!
        meilleur casino en ligne
        Really quite a lot of beneficial facts!
        casino en ligne fiable
        You actually expressed that superbly.
        casino en ligne
        You expressed this superbly!
        meilleur casino en ligne
        Nicely put, Appreciate it.
        casino en ligne francais
        Fantastic data, With thanks!
        casino en ligne francais
        Helpful data Appreciate it.
        casino en ligne
        Regards. Quite a lot of advice.
        casino en ligne fiable
        Beneficial forum posts Appreciate it.
        casino en ligne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皮影迷
      本站地址:b.ttwang.net/piying     公司名称:皮影艺术     邮箱:piyingys@126.com     电话:010-16888888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