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荆楚文化
九头鸟的传说
九头鸟是湖北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代表吉祥安康。“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是地方俗语,是对湖北人的赞称,表示湖北人聪明能干。
【荆楚文化简介】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也就是指现在的湖北省。
【荆楚文化的八大内涵】
1. 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 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宝藏。
3. 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 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 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黄梅五组寺
6. 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 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8. 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 ,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 、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荆楚文化的三大精神】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
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终于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而成为泱泱大国。楚人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开拓进取的精神。楚人不以处蛮地而自卑,敢于在逐鹿中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展露自己的锋芒。
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
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楚国建国后,就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纲领:"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表现了开放融合的思想,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都要进步。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
三是“革新鼎故”的创新精神:
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早在建国初期,楚人就发明了"楚式鬲",还得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而兼之,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井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二) 九头鸟与楚文化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说过“凤”,再来说“九”。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九头鸟传说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它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活动着的文化交流史。它即是南北文化融合与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结晶,又体现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分子的楚文化的独特风格。它由神变妖,由妖变仙女的戏剧性变化,体现了楚文化在民间传承中顽强的心理定势。通过对九头鸟形象中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随着它走进楚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
(三) 九头鸟酒家发展史
一、 1987年在湖北武汉开始创业;
二、 1995年开始进驻北京并筑巢;
三、 1999年九头鸟酒店管理公司成立;
四、 2001年九头鸟酒家被评为“全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国商业名牌重点培植企业”;
五、 2002年被评为“餐饮十佳品牌”;
六、 2005年成立北京九头鸟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七、 2008年被北京鼎和盛源投资有限公司控股,并更名为“北京九头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四) 九头鸟酒家企业文化
【企业经营理念】
顾客是太阳
风味、品味、人情味
【经营目标】
打造餐饮界的海尔,努力成为中式餐饮连锁企业的典范
【经营特色】
荆州蒸菜、楚乡炖品、武昌鱼鲜、汉味小吃
【用人理念】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企业使命】
Ø 为顾客创造超值回报
Ø 为员工创造美好未来
Ø 为股东创造丰厚收益
Ø 为社会和谐倾尽能量
【企业精神】
忠诚、诚实、信誉、信任
Ø 员工对公司忠诚,公司对员工信任,公司对顾客诚实讲信誉
【服务宗旨】
顾客至上、主动热情、礼貌微笑、团队协作
Ø 顾客至上:满足顾客需要永远排在工作的第一位;
Ø 主动热情:积极为顾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
Ø 礼貌微笑:是每个员工对顾客服务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Ø 团队协作:和谐的团队精神是达到最高效率和最佳服务的基础 。
(五) 九头鸟菜品格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九头鸟风味特色菜肴源于湖北,造就于武汉而形成于北京。九头鸟菜肴以“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盛产的河鲜,良田塘沼丰盛的时鲜及农家自酿的食物为原料,参以九头鸟人的灵气,经过无数次的含英咀华、改良升级,逐渐形成了鲜嫩、醇厚、朴实的九头鸟菜品格局。
Ø 楚乡炖品
炖品,湖北人称之谓“煨汤”,湖北煨汤起源于荆楚民间,具有独特的楚乡情韵,因湖北人爱喝汤是一种特定的食俗。
Ø 荆州蒸菜
湖北蒸菜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源自民间,故有“无菜不蒸、不上格子不请客”之说。鄂菜的蒸法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可分为粉蒸、清蒸、干蒸、豉汁蒸、剁椒蒸等几种。
Ø 武昌鱼鲜
九头鸟长江鱼鲜作为其特色之一,是源于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出的具有丰富水产资源和悠久的食用水产传统所分不开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称。
Ø 汉味小吃
湖北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尤以情韵浓郁的米、豆制品最具特色,米糊面团和米豆混和磨浆烫皮的制品甚多,质感以糍糯柔滑为主,工艺上广泛采用擀、包、炸、烙、蒸、拉、煮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