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17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获奖者简要事迹
      发布者:mishu   2018-5-28 15:18:48   
       2017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获奖者简要事迹

      创新药物奖

       

      王军志,研究员,获特别贡献奖。主持“重大新药创制”、“863”等16项国家级课题,建立了国际先进的生物药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助推我国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率先上市,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该项成果得到WHO总干事的高度评价;并使EV71疫苗获批上市,结束了全球没有手足口病疫苗的历史;另外促使我国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神经生长因子、重组人尿激酶原等原创药成功上市;使我国成为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合作中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或发明二等奖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

      鲁先平,教授,获突出成就奖。带领研发团队历经12年研发成功抗肿瘤原创化学新药西达本胺,具全球专利保护的全新分子体;国际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口服抑制剂、国家1.1类新药。首个适应症为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罕见病创新药。获得48项发明专利授权。正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单药及其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

      端青,研究员,获突出成就奖。成功研制炭疽、鼠疫、肉毒、肠毒等17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其中11种国外未见注册,试剂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已列入军队战略和国家反恐物资储备,并在国家重大活动安保、刑事案件侦破、疫情处置和临床疾病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还研发成功国际上首个兽用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郭兰萍,研究员,获突出成就奖。发现小剂量重金属对刺激中药材活性成分积累的hormesis效应理论。提出世界各国以《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作为中药材合格标准存在重大缺陷及误导。建立了基于人工胃肠液溶出度的中药材重金属危害风险评估方法,根据美国环保部和WHO提供的重金属安全限量,综合考虑服用周期、频次、服用剂量、煎煮方法、煎出度的基础上,首次利用靶标系数建立了更加科学和实用中药材重金属ISO国际标准。填补了中药材国际标准研制的空白,适用于中药材国际贸易的检验和仲裁。本标准的颁布,使中药材铜、铅、砷、镉、汞超标率分别由21.0 %、12.0 %、9.7 %、28.5 %、6.9 %下降至0%、3.967%、4.819%、1.872%、1.080%,5种重金属超标率平均降低13.27%。2016年获ISO/TC249(中医药国际标准)突出贡献奖。

      何仲贵,教授,获突出成就奖。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固定剂量复方抗结核药物”,一类药复方药物制剂“利福平异烟肼片”、“乙胺利福异烟片”、“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和两项仿制药“异福酰胺胶囊”,“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Ⅱ”研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6亿元。

      开展了环糊精包合技术在改善药物成药性方面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建立羟丙基-β-环糊精制备的新技术,并成功制成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临床研究获得良好疗效,已于2010年获得生产批文,投产四年来以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3.58亿元,利税11.24亿元。

      李剑,副研究员,获杰出青年学者奖。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人重组尿激酶原(普佑克)新药注册:普佑克,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线特效药物。产品溶栓疗效显著,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照影TIMI2+3级开通率达到了78.50%、临床开通率90.91%,疗效与阿替普酶相当、溶栓药物直接相关的脑出血的发生率(0.19%)明显低于尿激酶(2.91%)和阿替普酶(0.9-3%)。随着普佑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解决产能技术瓶颈,通过对普佑克表达机理深入研究,进行了针对性的工艺优化,解决了细胞过度生长、表达量低、普佑克对表达的抑制、蛋白表达不稳定、纯化收率低等问题,根本上解决产能瓶颈。

      普佑克除了急性心肌梗死适应症外,已经获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批件2016L0532)和肺栓塞(临床批件2015L05093)适应症的临床批件(详见附件二)。两个适应症已经全面进入Ⅱ期临床研究。

                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

      贺良,教授获学科成就奖。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治疗老年骨折、骨质疏松骨折的知名专家。主持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质疏松特色门诊十余年,于2018年创建了骨质疏松日间病房,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跌倒门诊”。

      主持并牵头国家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促进了医药产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优质的医疗产品,同时也推进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为受试者权益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马远征,教授获学科成就奖。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在骨质疏松症的综合防控、学科建设,以及大数据基础研究方面开展系列卓有成效工作。提出多学科专业交叉的“骨科综合诊疗模式”,较早在国内建立以骨质疏松综合防控为主体的“骨内科”,致力推动骨质疏松健康教育与普及工作,建立骨质疏松俱乐部,业已会员近3千人,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已近10年。组织编写《中国老年骨质疏松指南》,编撰《中国骨质疏松名词》,同时开展骨质疏松机制、新药新剂型,以及骨质疏松大数据分析研究等。

      李盛华,教授获学科成就奖。甘肃省中医院院长,主持国家中医院管理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34项,创制了“陇中牌”创伤系列中药制剂等,陇中损伤散作为甘肃省中医药保留秘方自制制剂,常规应用于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具促进骨代谢骨折愈合作用,临床疗效满意,并已开展大量新药研发的基础研究。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7项、地厅级奖励16项,国家专利2项,出版专著10余部。

      葛继荣,研究员获学科成就奖。从事骨质疏松防治工作二十多年,负责、参与15种骨质疏松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3项,负责、指导研究室成员承担骨质疏松课题40余项,获得科技进步奖5项,组织撰写《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

      邓伟民,教授获学科成就奖。30多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致力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症临床及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专项科研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课题共29项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军队与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均为第一研究者)。主编专著7部,主译美国骨矿研究学会《骨矿盐疾病与代谢性骨病学》(第8版),发表骨质疏松症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论文177篇。在全省十四个地级市成立专科委员会,在多地医院建立骨质疏松防治基地,为普及推广骨质疏松防治做出有益的工作。

      王燕,教授,获学科成就奖。致力于骨质疏松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在学术领域共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曾获得河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两项。于2003年率先在河北省开展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并开展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治工作。2013年正式成立河北省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积极参与学会活动,进行骨质疏松公众教育和科普宣传,推动骨质疏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张岩研究员获杰出青年学者奖。致力于中药及天然产物调控骨代谢、防治骨质疏松症作用研究。以中医“肾骨相关”为理论基础,揭示肾性骨病分子病理机制,阐明维生素D以共通的调控靶点达到“肾病、骨病同治”的功效;发现了两类新型的具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明确了植物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的组织选择性分子作用模式;首次从维生素D-钙代谢平衡角度,揭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理作用开展药物研发工作。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刘康,医师,获杰出青年学者奖。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的实验与临床研究13年,将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创新性建立了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期预防体系,在国内首次提出骨质疏松中医“因虚致瘀”理论,率先建立了绝经后骨质疏松中医药防治方案与策略的标准化诊疗规范,并在全国各基层单位推广应用,利用骨质疏松的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骨质疏松症开展临床研究,构建了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相关血清差异蛋白组图谱和骨质疏松患者、正常人的血清组图谱,从蛋白质水平认识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机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相关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

      姜红,主任药师获突出成就奖。完成研究课题14项,出版论著12部,专利1项。主持完成34个上市药品质量评价研究,18个品种获国家局一等奖和优秀奖并在监管中应用。组织制定《湖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湖北省中药材标准》、《湖北省饮片炮制规范》,起草复核国家药品标准200余个并收载入《中国药典》。制定5个标准收载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典》。牵头的标准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我国首批药品检测车技术研发。带领全省建立了约300个快检方法,美国和泰国FDA派专家到我省跟踪快检车学习。牵头的快检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英华,主任药师获突出成就奖。先后主持、参与科研课题1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修订药品标准50多项,制定宁夏重点栽培中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5项,起草了全国枸杞、甘草商品规格等级标准。通过多次深入全区开展对我区60余种栽培中药材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测与评价,并对重点品种开展了化学成分累积动态分析、指纹图谱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宁夏苦豆子(全区分布面积375万亩)等重点药材资源的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对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促进了全区中药材的产业发展。参与了全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指导工作,有效促进了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洪建文,主任药师,获突出成就奖。出色完成清开灵注射液、刺五加等多起药品应急检验任务。完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感染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质量研究,发明人是201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获得者上海药物所杨玉社研究员,该药被评为“十一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采用QbD理念完成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头孢硫脒有关物质研究,不仅提高了中国药典有关物质控制水平,而且使该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下降。在“螯合五水头孢唑林钠新晶型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中,完成理化特性和稳定性等研究,建立工艺控制标准,该项目2011年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完成的国家局富氧空气(93%氧)质量标准研究专项,不仅填补我国富氧空气(93%氧)质量标准空白,而且首次将气体检测管方法应用于国内药品标准。完成中国药典50多个化学药品标准的增修订工作和1个国际药典标准的起草工作。参与快检技术的研发,获专利1项,已推广使用于基层食品药品安全检验。

      徐苗,研究员,获杰出青年学者奖。建立结核新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体系,开展结核新疫苗的监管科学研究首次提出不同人群需根据疫苗使用目标人群不同的免疫背景和感染状态及相应疫苗不同的作用机,建立适于不同种类结核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模型、方法和参考品;成功支持并推动1个结核新疫苗获得临床批件、2个结核疫苗目标人群筛选试剂和1个结核新疫苗开展临床研究。 

      带领团队成功申请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合作中心,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七个、发展中国家首个WHO生物制品标准化领域合作中心,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成功研制WHO EV71中和抗体标准品,这是我国主导的首个疫苗国际标准品研究成果。在H7N9流感防控产品研发、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件和疑似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处理等系列疫苗突发、应急事件中,作为院内工作组长或副组长,组织、协调并落实生检所相应疫苗的应急检验工作。多次向食药监总局提供检验进展报告和疫苗质量分析等技术资料。

      张岩,研究员获杰出青年学者奖。带动学科由单纯的检测方法研制发展到检测技术、风险预警、安全评价全系列研究。组织筹建了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持完成了“奥运食品违禁药物”等20余次重大专项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检验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制订修订国家标准26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参编专著16部(英文1部)。成果共获得1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研究”中累计建立了400余种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并转化为30项技术标准。首次将特定迁移试验法这一国际通用的食品包装安全性评价技术引入我国国家标准,主持参与了该领域首批26项国家标准研制;承担了日化品中植物性功效成分鉴定的首批国家标准研制。

      赵霞,副主任药师获杰出青年学者奖。一直从事药物、药用辅料及药包材的检验检测以及标准起草等工作。首次建立药用卤化丁基橡胶塞中表面硅油的红外检测方法;首次证明胶塞中的抗氧剂BHT是影响药物溶液澄清度的因素之一,并建立检测方法;建立明胶空心胶囊中色素的测定方法;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130个药包材国家标准颁布十年来的首次制修订工作。首次建立药包材对照物质19种,填补国内外空白。参与编写专著(《药品检验技术》)1本;国家发明专利1项。

      在铬超标胶囊和塑化剂应急检验中,作为主检业务科室试验负责人,参与制定应急检验指导原则,参与对药检体系的培训与答疑,工作突出,曾获中检院“个人突出贡献奖”和“个人贡献奖”。

      刘元瑞,副主任药师,获杰出青年学者奖。从事药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研究工作20余年,承担全国“十二五”医学项目和武警指令性课题各一项。带领团队完成香港卫生署“天仙子香港中药标准研究任务”,“活性导向的天仙子中天然产物分离分析”,现行药典中的指标成分为消旋体阿托品,但研究结果表明应是左旋体天仙子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一项,一种天仙子中抗癌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应用。完成武警五种军用特需制剂的研制和质量标准的制订。

      指标成分手性结构确认。建立了基于薄层色谱联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快速筛查中成药保健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检测方法,有效保障武警官兵的用药安全。

      制定膏药软化点测定方法(已收载药典),并联合研制膏药软化点测定仪,已投入使用。

      李进,副主任药师获杰出青年学者奖抗生素中的杂质含量少且不稳定,虽然采用LC-MS等在线分析技术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措施,但由于采用较高浓度的不挥发性缓冲盐作为流动相,无法直接用于LC/MS分析。李进采用二维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柱切换-LC/MSn杂质在线分析技术平台:第一维色谱采用药品常规质控色谱系统分离杂质;再利用柱切换技术将杂质峰转入第二维色谱系统,冲净不挥发盐后,即可直接进入质谱分析。同时,开展抗生素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系统总结了β-内酰胺抗生素的裂解规律及侧链取代基对头孢菌素质谱裂解的影响和糖肽类抗生素的裂解规律等,提高了杂质结构解析的准确性和效率。采用该项技术,对我国一类新药头孢嗪脒钠中20种杂质结构的鉴定;合作完成盐酸头孢替安、头孢哌酮钠等5个抗生素品种的工艺优化及产业化;修订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质量标准的杂质控制水平与欧美药典相当;完成了十余种抗生素的评价性抽验和新药注册中的杂质谱分析。

       

       

      石峰,副主任药师,获杰出青年学者奖。开展了阿胶等食品药品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利用0rbitrap高分辨质谱对不同种属皮源蛋白的酶解产物进行鉴定,通过比较物种间的胶原蛋白序列,找出理论物种源性特征肽,并对鉴定结果进行搜库验证,确定马、猪、牛、羊、骡、骆驼以及鹿皮特征肽结构,并合成特征肽作为对照物质,建立了阿胶中不同动物的特征肽HPLC-MS-MS检测方法,对市场上的阿胶、阿胶类食品进行了筛查,解决了多年来阿胶的掺伪难题,被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针对羚羊角系列制剂中投料不足、掺假掺伪现象严重的现状,研究了山羊、绵羊、黄牛、水牛等角类的特征肽并建立了定性定量方法。建立起抗风湿、止咳、安神、减肥、治疗肥胖、辅助降血脂、壮阳、降糖、降压等9大类药品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物的0rbitrap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和检验方法。该数据库保存了对照品的保留时间、一级质谱、二级质谱以及同位素分布信息,在筛查时可以不依赖对照品即可进行快速、准确鉴定该项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临床医药研究奖(周围神经疾病防治研究奖)

      孙连桂,教授,特别贡献奖。致力于面神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20余年,1998年发明牵正灵——双向人体营养平衡疗法的诊疗系统,通过激活末梢神经逆向改善周围神经的功能,并独创了平面、3D影相可视病历,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轨迹化、可追溯的病历,并可对比治疗前后照片。通过临床治疗53000病例,其中面部神经疾病52300例,无效350例。脑中风后遗症220例,7例无效。颈肩腰腿197例,12例无效。特别是面神经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2012年,经过7位专家鉴定认为连桂平衡疗法治疗面神经疾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获发明专利授权。

       评 论(0) 阅 读(703)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mishu
      访客
      访客
      本站地址:西四环中路78号首汇广场健康科技园12号楼。     公司名称:中国药学发展奖网站     邮箱:cpsdf1994@sina.com     电话:13901281882,13901113626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