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
最近“既得利益者”突然成为热门词汇,该词汇起因是白岩松的一段话,“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既得利益者?你可以依赖你以往取得的某些东西,让自己的利益获得很好的保障。但如果你要向前走,你就不能做一个既得利益者”;而南方的一份杂志,更是顺势做了篇封面文章,“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
在过去10多年里,但凡抓住了楼市上涨机遇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在地铁上,抱怨外地人太多的上海阿姨,是“既得利益者”;相对于制造业,房地产链条上的所有人,都是“既得利益者”;相对于尚未买房的“80后”,“70后”是“既得利益者”;相对于“70后”乃至所有的房产公司,地方政府更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过去数年,既得利益者令楼市泡沫再度膨胀,土地垄断,行业及经济集中,引发挤出效应,导致就业和创业机会不断减少,引发民怨,更激怒“80后”,包括向来沉默又逆来顺受的中产阶级们。中产阶级正在沦为“愤怒中产”,未购房的中产,抱怨房价过高;即便是那些已购房的中产,面对通货膨胀,乃至酝酿中的物业税,仍是愤懑。“平和”本应该是中产阶层的普遍描述,他们在网上的言辞正日趋激烈或无助。
既得利益者绝不能简单以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们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得到了个人好处的人。但随着房地产的发展以及房价的上涨,我们该考虑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
白岩松说,“历史当中一代又一代这样的人都是如此,他革了旧时代的命,然后又被新时代的人革了他的命,那就是因为他屁股决定脑袋,只为自己着想。”而所谓的房产既得利益者,就是先上车的人不想再让别人上车;先买房的人期待着房价越来越高;手上有地皮的开发商,看着后购买地块的开发商,囤并幸福着;而作为某些地方政府,也有更多的期待,将手中地块卖出更高的价格。
反过来说,最不希望楼价下跌的,应该是某些地方政府。在既得利益带动下,某些地方政府会带头炒高地价;而在高地价之中要房价下跌,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此外,若房价下跌,照样会有市民现身说法,数落政府不是。香港楼市便是最好的例子,一旦成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想利益被蚕食,这也是政府畏首畏尾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房产调控,正变成一场“药别停”的游戏。一旦放松了调控,在目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房价必定又将迎来新一轮上涨。而面对房价过高而采取的各种短期调控措施(药),起到的仅仅是短期作用,如今的房产市场,缺乏的是既得利益者(精英)与草根(未购房者)间取得平衡和协调的有效长期解决方案。
那既得利益者与草根有和解的可能吗?答案或许是:靠双方各自的理解、沟通、克制、分享利益,以及促进共生。
政府应从地块出让费中,明确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比例;而物业税的使用,也应明确用途,用于改善社区环境以及保障房的建设,而不是用于政府公车乃至出国考察。今天的社会不应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也不应是既得利益者的社会,而是所有人的社会。否则,既得利益者最终会变成受害者。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