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县作为全省31个试点县之一,率先推进新农合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9月30日,我县新农合共补偿合作医疗基金3590.83万元,其中住院补偿2878.20万元,门诊补偿643.62万元,住院分娩定额补助15.04万元,特殊病种门诊补偿53.97万元。其中,人均住院补偿为3445元,比去年提高589元,乡镇卫生院门诊均次费用从去年同期的53.44元下降到43.51元,降幅达22.82%,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让参合农民切实感受到了新农合的实惠和优越。
近年来,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深入实施,部分定点机构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基金支出风险增大。为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切实维护参合农民的利益,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高效运转,降低基金透支风险,今年来,县卫生局积极探索,加快基金支付方式改革步伐,出台我县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方案。方案总体上遵循“总额控制、弹性结算、超支分担”的原则,对县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医疗费用实行“门诊日均次费用限额付费、住院均次费用限额付费”的结算方式改革。一是建立门诊、住院费用结算指标,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根据我县医疗机构实际,科学核定各医疗机构的住院均次费用、门诊日均费用和自费费用比例、药品费用占比控制指标。二是完善结算方式。县新农合办根据费用控制指标,实行按月预拨和年终决算的方式拨付报销基金,对超过费用控制指标的由医疗机构部分或全部承担。三是加强管理,严肃纪律。充分利用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监测,及时掌握、解决支付方式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医疗机构的服务人次、医疗费用、均次费用、药品占比、报销费用等情况及时进行通报。采用抽样检查、全面审核的方式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发现有违规费用的,在当月拨付资金中予以扣除。定期、不定期对医疗机构开展检查考核,对发生冒名顶替、挂床住院、分解住院、推诿病人及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按《磐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暂行办法》予以严肃处理。
通过实施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各定点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今年住院报销均次费用比去年同期仅增加416.63元,增幅5.6%,与去年同期增幅15.46%相比下降了9.86个百分点,住院均次费用增长势头也得到了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