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郑道昭父子与“当门石座”
   2012-01-11 21:01:06      复制
    云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山上散藏着历代摩崖刻石41处,其中,尤以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魏书刻石最负盛名,为历代中外书家所仰慕。

    清人康有为对郑氏魏书研究颇深,总结出十条:“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当代文坛巨擘刘海粟老先生在论及郑氏魏书时说,“虚和含蓄是中国艺术很高的境界,只有掌握了火候,才能达到绚丽后的平淡,恰到好处……不求姿态而无态不备,无姿不美。也就是人书俱老的化境。”在日本,书道界的朋友们对郑道昭的书法艺术更是推崇备至,每年都有近千人组团访问莱州,登山谒碑,实地勘查,现场感悟刻石的神态和韵致。

    郑道昭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在云峰山上留下了这么多弥足珍贵的摩崖刻石?

    公元510年深秋的一天,大泽山西麓的驿道上,一行人马车队正向着光州(今莱州)府缓缓地行进。为首的是位面颊略显瘦削,表情儒雅安闲,颇有些仙风道骨的老者,绛紫色的长衫上落满了尘土,不难看出,他们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但是,马背上的老者尽管显得有些疲惫,却不乏精神,一路走着,不时地扭了头眺望远处夕阳照射下的群山,偶尔,也对沿途迎过来的文武州官们问上几句,一边点头思索着,又把目光盯向了远山。他,就是北魏王朝新任光州刺史、平东将军,宣武帝钦差的封疆大吏郑道昭。

    文献上介绍说,郑道昭,字僖伯,出身名门望族,为北朝四大豪族中郑氏之后裔。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入仕后愈加勤勉,是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封建官吏。

    郑道昭抵达州治后,安顿下家眷,接了公事,不几日,便在东莱郡守的陪同下出现在天柱山上,精选摩崖之石,为其父刊造了《郑文公之碑》(上碑)。过了没多久,刺史大人又出现在云峰山上,在山阴的半腰处勘查到了一堵更为理想的巨石,重新刊刻了《荥阳郑文公之碑》(下碑)。接着,《论经书诗》、《观海童诗》、《九仙之名》等一系列的摩崖刻石,在云峰山上陆续完工。除了下碑之外,郑刺史留在云峰山上的刻石,其内容大都离不开“道”。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提到,郑道昭是个有作为的封建官吏,尽管,他的妹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被孝文帝纳为妃,可郑道昭从不依赖祖宗的庇荫和裙带关系混迹于官场,而是凭着自己卓越能力和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朝廷的赏识。他从秘书郎起步,一直做到秘书丞兼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可谓一帆风顺。但是,自景明建元后的十年中,由于各种原因,仕途上却极为坎坷,数易其官,沉浮不定。这期间,郑道昭担任过国子监祭酒,为了振兴教育,曾连续上表,当朝天子却根本不理睬他。宣武帝只顾了佛事,开凿龙门石窟,兴建寺院,大造浮屠,僧人剧增,民不聊生。政治上的失意和挫折,加上眼前这些人为的灾难,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郑道昭到任之后,发现地处边陲的光州民风纯朴,山海形胜,是个全新的世界。另外,治所近郊诸山历来为道家修炼之地,道教氛围较浓,使他很快找到了排遣苦闷的最佳环境和有效方式。于是,便经常率僚属登山临水,赋诗题字,过起了逍遥自在的日子。他追求的是天趣,自任自适,如飞鸿展翅,翱翔在蓝天,如不系之舟,漂流在人生的大海上,试图抛开种种烦恼。那么,他在登山活动中,经常以“论经解易”为乐,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云峰山三峰并峙。东峰与主峰相连的豁口,是攀登主峰的主要通道,郑道昭指称为“山门”,并留有《山门》题刻。“上游天柱,下息云峰”,云峰“斋亭”没建成之前,山门处是郑道昭刊石之余休憩进餐和“论经”活动的重要场所。身为封疆大吏的郑道昭,登山时当然不会单独行动,有州郡县的同僚部属随从,还有出家的僧侣相伴,尤其是他那五个小马驹似的儿子,一听说父亲要上山,个个欢呼雀跃,逢行必从。及至到了山上,这帮小子攀岩爬树,跳沟越涧,猿猴般地疯玩。惟有三子述祖,别看他只有九岁,却成人一样的安闲,常常披着件道士们经常穿用的鹿皮袍子,不离步地跟在父亲左右,父亲写字他磨墨,父亲论经他打坐,常了,人们都管他叫“道士郎君”。

    山门处,靠左边有一方悬石,其顶平如炕面,只可惜小了点,一个人打坐宽余,两个人正好,三个人对付,五个人可就颇为拥挤了。每逢天晌,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述祖的哥哥弟弟们便一拥而上把悬石给占了,别说刺史老爷没地方坐,就是随从人员想把带来的饭食摆下都没个合适的地方。除非郑道昭下令,小哥们谁都不肯从悬石上挪开屁股。如此三番,述祖忽然有了个主意,他指着悬石对父亲说,爹爹在那么多石头上写了字,就这块石头没写。郑道昭说,立石为碑,道理在先,说说看,此石该写什么字?述祖见问,并不答话,他把背在身后的一只手抽回来,高高地举到了父亲面前,手掌上写的是:郑老爷所当门石坐也。郑道昭看了,不由地哈哈大笑,说,小子有道,为父照办。说罢,随手拈起毛笔,略为思索,在悬石的顶面上写下了“郑公之所当门石坐也”九个大字。据说,自此后,小哥们再没出现过抢占悬石为坐的事。

    后人们对《当门石坐》评论说,该题笔意宽博雄健,且灵动潇洒,看得出书家当时的心境是相当不错的。

    大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郑述祖又登上了光州的云峰山。当年的“道士郎君”所以能故地重游,同他的父亲一样,是受命光州刺史之任。在僚属们的陪同下,郑述祖依据童年的记忆,遍山寻访父亲留下来的碑刻,所幸这些遗迹全都在着。但岁月流转,物是人非,这位年过半百的刺史大人“对谒观文,发声哽塞,临碑省字,兴言泪下”,尤其在山门处寻见了《当门石坐》后,更是感慨万千,不能自己。没过多久,就在《当门石坐》稍北些,与《左阙》题刻的同一道峭壁上,隶书体《重登云峰山记》面世了。这是郑述祖追忆父亲的碑刻巨作,意在“冀洪声巨迹永无沦没者矣”。


    《当门石坐》题刻是中华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当门石坐”之石依山悬崖,千载鼎承,让郑氏魏书的光华与日月同辉。同时,也永远承载着郑道昭父子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不解情缘。
 评 论(0) 阅 读(1247)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村委办
本站地址:b.ttwang.net/fengmaozhai     公司名称:长寿村凤毛寨网     邮箱:kehufuwu@wandusoft.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