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神笔刘耳枝
   2012-01-11 21:03:05      复制
    明朝崇祯年间,莱州出了一位名叫刘重庆的著名书法家,因为耳朵前长了一颗俗称“拴马桩”的肉赘,便自号耳枝。

    少年刘耳枝天资聪颖且志向高远,他非常喜欢读书,尤其酷爱书法艺术。因为家境贫寒,入不了学校,常常站在学堂墙外的窗下,静静地听先生讲课。有一天,他上山打柴,走着走着,竟然走到了大泽山上的一座围了红墙的寺庙跟前。不巧的是正赶上天下雨,于是,他便走进了红庙旁边的小石头房子里避雨。刚进了小石房子,刘耳枝一下子被惊呆了,你猜怎么着?房子里面一摞摞的放了许多书!刘耳枝小心翼翼地翻了翻,经、史、子、集都有,全是经典著作。谁在这儿放了这么多宝藏?刘耳枝心里纳闷,该不会是天书吧?正疑惑间,门口出现了一位白发老道。刘耳枝赶紧迎了上去,向老道作了个揖,说:“老师傅,我能看看这些书吗?”老道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这个虽然衣着寒酸,但目光极清正的少年,说:“完全可以。你不但能看,还可以在这里住下来,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不过,得有个条件。”老道把刘耳枝领进红庙,指着一间房子说,“这是间库房,里头有柴有米。想在这里读书的话,得每天打一担柴放进库房,而后,可以从米缸里挖一钵米煮饭吃。记住,柴不能少打,米不能多挖,至于读书,就全凭你自己了。能做到吗?”老道问。“能!我一定能做到。”刘耳枝肯定地回答。是啊,有米吃,有书读,哪里有这等好事?对农家孩子来说,一天打一担柴又算得了什么!“那好吧,”老道说,“这几天贫道要去崂山走一趟,这里的一切就交给你了。”说罢,一转身就不见了。

    于是,刘耳枝就在红庙的石室中住了下来,白天在山崖上打柴,一早一晚就在石室里念书习字。可是,刘耳枝很快就发现这座库房有些奇怪,他每天往里垛一担柴,柴总不见多。而每天从米缸里挖一钵米,米总不见少。奇怪归奇怪,刘耳枝始终坚持天天打柴,风雨不误。到缸里挖米,也是每天只挖一钵,从不过多取一粒。

    在石室里读书的日子是很苦的。夏天热,有蚊虫叮咬,身上肿起了一片片的伤疱,有的地方破了皮,发生了溃烂,奇痒。刘耳枝默默地忍受着,一声不吭,实在忍受不住了,就用山泉水把伤口洗一洗。冬天的石室格外寒冷。冷倒不怕,就是习字不大方便,刚磨下的墨汁,一会儿就冻成了冰冰碴。为了不让墨汁结冰,刘耳枝想了个办法,他把砚台放在灶堂里烘着,要写字的时候再取出来研墨,这样可以保持半个时辰不结冰。习字要用很多的纸,没钱购买,他便趁打柴的时候采集一些柿树叶子,先晾晒到半干,再一叶叶摞起来压平,储存起来,代替宣纸使用。三年后,他把石室里的书全读完了,并且全部背过了。字练得极见功力,不但自然流畅,也很有章法。有一天,老道从崂山回来了,对刘耳枝说,孩子,你该离开这个地方了,为国家为百姓效力去吧。刘耳枝叩头拜别了道家师傅,离开了独自居住了三年的红庙石室,一步步走下了大泽山。

    万历三十八年,刘耳枝参加会考中了进士,终于以渊博的学识踏上了仕途,先任献县令,后奉诏晋京,历御史、大理通政,至户部右侍郎。在任其间,刘耳枝的书法艺术誉满京师,朝野士子无不倾慕,坊间里闾则普遍尊他为“神笔刘耳枝”。

    传说,故宫太和殿修葺时,工部尚书专门呈交了一份题奏,请求皇上着人重书匾额上的“太和殿”三个字,崇祯帝诏准,并责成工部提供书丹人的议案。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筑,自永乐以来,就是朝廷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其额匾犹如眼目,容不得丝毫含糊。工部尚书领旨,却犯了难为,谁有能力承担这一重任呢?要说,天下大定已经三百年,大明王朝并不乏书家,仅仅中央六部给事中以上的官员就逾千人。科考取士的年代里,写不好字的人能进得了紫禁城么?还有,翰林院里那帮整天舞文弄墨的进士们,个个才华横溢。论书法,各种风格流派都有,可以说书家如林,灿若繁星。可是,到底推荐谁合适呢?工部尚书将大凡熟悉些的官员逐个拨拉了一遍,觉得都合适,又都不合适,横竖没法选定。最后,他干脆从自认为写字最好的官员中挑选了十八人,写在了笏板上。

    早朝的时候,就选举书丹人一事,工部尚书捧着笏板念十八个人的名字,没等念完,皇上就笑了,说:“朕叫你选人,你却推给朕来定人选,卿这是在跟朕玩空手道嘛!”工部尚书听罢,“通”地跪倒在地:“臣有罪,臣该死!”皇上又笑了:“起来吧,别捣蒜了,既然叫朕选,朕就选一位,户部右待郎刘重庆怎么样?朕看过他的许多奏章,刘爱卿的言辞不俗,字更不俗,本清源正,旷达而不放浪,凝重而不拘泥,有血有肉还有骨气,很有看头。众爱卿议一议,行不行?”

   刘耳枝一听皇上点了自己的名字,赶忙跪了下去,说:“启奏圣上,同诸位造诣深厚的大人相比,微臣的字实在不敢称道,怕的是有负圣望。”崇祯帝也是个爽快人,说:“试试看,写得好了呢,就让工匠雕刻,写不好再换把手重写。明儿个早朝后众爱卿都到现场去长长眼色,就这么定了。”

    三个大字,皇上给了一天的时间,按说也可以了。可刘耳枝心里头全满了,他觉得圣上派给他的不是三个字,而是三座山,要把它举起来,放下去,好沉重啊!散朝后,刘耳枝没回户部,跟着工部尚书直接来到工地。刘耳枝求尚书大人给安排了一间屋子,放好了匾版、笔墨,他便打发走了随从,一个人在屋子里待了下来。起初,他心里很乱,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笔。后来,他干脆将笔放了,象在大泽山红庙石室里读书的时候那样,席地打坐,双目微合,全身放松,渐渐地,有景象在眼前出现了……先是青青的草地,潺潺的流水,悠闲的牛羊,袅袅的炊烟。接下来,是高高的白云,湛湛的蓝天。再往后,他看见了滔滔的江河,巍巍的高山……大地、蓝天、江河、高山不断地交错变幻着,不知道过了什么时候,突然觉得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周身奔涌,要书写的大字已经跃然入目,赫然在胸,他旋即立起身来,提笔在握,将“太和殿”三个大字一挥而就。

    睁开眼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工部的官员们也带着工匠来了。工匠们把书写好的匾板抬出屋子,拴好绳索,开始吊装,计划先安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待会儿请皇上来审查效果。匾板慢慢地升高了,一丈,二丈,三丈……突然,有人发现书写在匾额上的“太”字少了一个点,这件事可是非同小可。刘耳枝也发现了,他想,明明是点了这一笔的嘛,怎么就不见了呢?快快,先放下来,刘耳枝对工匠们说。就在这时候,御道上传来了“皇上驾到”的吆喝声。放下来不及了,不放下来又够不上补笔,这可如何是好?眼见着皇上在文武百官的拥簇下朝着这边走过来了,无关的工匠正在被清离现场,工部的官员们纷纷跪地迎驾,所有的人都在为刘耳枝捏着一把冷汗。刘耳枝也慌了,情急之下,赶忙取出随身携带的提笔,在旁边木工们用的墨斗里润了润,返了身,全神贯注地瞄准了吊在半空中的匾板,奋力地将笔投了过去。说来也奇,饱醮着墨汁的提笔摇摇飞升,不偏不依地点在了“大”字上,一瞬间,“大”字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太”字。这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到了跟前,匾板也恰好安置停当。崇祯皇帝近看远看,觉得这三个字写得庄重肃穆,云蒸霞蔚,其独特的神韵同整个大殿非常和谐,真真是美仑美奂,连声赞道:“神笔!刘爱卿真乃神笔也!”


    近四百个年头过去了,在莱州,刘耳枝飞笔添点的神奇故事依然在民间传诵着。有人说,少年刘耳枝在大泽山红庙石室中读书的时候,曾救下了一只遭霹雳追击的狐狸,已经修炼成仙的狐狸感恩知报,在刘耳枝有难的时候赶来帮了他一把。也有人说是风神相助,风过大地,带来了寒暑交替,却常常无辜地遭到人们责骂,惟有刘耳枝,无论严寒酷暑,总能够默默地忍受,从不骂天骂地,风神便时时佑护着他。关键时刻,是风托了笔帮着刘耳枝点到“大”字上去的。

    狐仙报恩也罢,风神显灵也罢,毕竟是民间传说,不足取信。老百姓在颂扬刘耳枝超群的书法艺术的同时,更敬仰的是刘耳枝的为官之道和高尚的人品。
 评 论(0) 阅 读(1381)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村委办
本站地址:b.ttwang.net/fengmaozhai     公司名称:长寿村凤毛寨网     邮箱:kehufuwu@wandusoft.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