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文化发源地
佳村,一泓灵溪绕村而过,蜿蜒曲折;村中两口自然生成的深井,与一块隆起的岩石,构成了天工地造的龙头花身,整个村的民宅顺着这个“三角区”层层展开;名闻遐迩的下觉庵、灵溪庵环村而建,孕育了诸多历史和现代的名人,留下了许多流传民间的千古佳话。读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教授关于《舞龙的来历》的编述,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国语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龙灯》一书,其中提到了几个地名“灵溪”、“奇灵山”以及“正月十五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的习俗,原文引述地名都在“金华县”,其一切都指向玉山镇佳村。
据《周氏宗谱》记载,佳村原是周姓的繁衍之地,原名叫“街口”,他们隋朝之时迁居于此,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兴盛时期,由此扩展,周姓村民在灵溪一带分为西周、东周、前周、后周等几个村,它们互为相接,盛极一时。传说中当地有一条“十里长街”,街上“光雨伞铺就有18家之多”。三州古道经此延伸,古时繁华也在情理。繁华的背后,这里留下众多人文遗迹。佳村一华里半径内,一度分布着六庵四庙,至今,在原玉山中学校址内还保存有碑石。佳村也因为宗教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近代出过革命党人大恺法师、同盟会会员孙岂香等,历史学家吴晗幼年时曾随父亲到建于唐天佑年间的下觉庵就读。遥想它昔日的繁华,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僧侣成群。商贾多,则传得远;僧侣多,则文化兴。如织攘往的人流,将这里的山水故事循着三州古道传得越来越远,一如那奔腾不息的灵溪,越流越远。
2008年,佳村开展了第三期旧村改造,在广泛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和挖掘中国舞龙发源地在佳村的史实,为此,成立了舞龙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委员会,进行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香港卫视、浙江日报、浙江工人日报、浙中新报、今日磐安等多家媒体对佳村舞龙发源地作了详细的报道,扩大了宣传,提高了对外的知名度,也得到了专家的论证,现已向省级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龙,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充分展示了佳村悠久的舞龙历史、独特的舞龙方式、丰富的舞龙内容。
县委、县政府对舞龙发源地保护挖掘开发工作十分重视,2009年佳村被列为龙文化特色整治村,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佳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万众一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特色村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新农村规划和旅游规划,佳村在奇灵山重建了龙王庙,新建了观龙亭、聚龙亭、藏龙亭。在灵溪的两边安装了护栏,下一步围绕旅游总体规划,在美化和文化上独具佳村特色,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品位。灵溪插上了杨柳,田间种上了荷花,山上栽上油菜花,美化绿化了村庄,为山水佳村休闲养生的好地方奠定了基础。广泛开展舞龙文化的广泛宣传活动,家喻户晓,会讲舞龙的故事,会说舞龙缘由,会谈八大奇观。积极开展广泛群众文化健身活动,组建腰鼓队、舞蹈队、快板队,进一步丰富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