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采
陕西华县皮影艺术大师:潘京乐
2011/11/25 17:50:24  
    

潘老
    2008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潘京乐老人获得华县皮影代表性传承人的殊荣。
    今年八十高龄的潘京乐老人,是陕西华县人。他在华县受到人们的极高推崇,每当提起潘老人们无不伸出了大拇指。潘京乐老人15岁就开始拜师学戏,16岁就开始登台表演,没多久他的表演就吸引了很多群众观看,由于他的表演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渐渐的他就有了“五月红”的称号。现在和他一起演出的艺人也常称他“潘叔”。
    我们通常所说的“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表演的通称。陕西华县皮影是形成于清代初年,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华县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
    陕西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潘京乐老人最擅长的,就是这种嗓音中略带着哭声的腔调,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其旦角苦戏演的出神入化,这一精湛演技是他从事皮影演艺六十多年的艰苦磨练。
    在表演方面,潘老除了“前声”(演唱),还精通“前手”(操纵皮影)。“前声”就是生、旦、净、丑都由这一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与此同时还要手拿竹棍在台上调动“千军万马”。在皮影艺人表演里像他这样既能当“前声”又能当“前手”的人,仅有他一人会这样的本领,这也是其他皮影艺人至今无法超越他的地方。虽说潘老已在耄耋之年,但是他仍能将200多个全本戏记得滚瓜烂熟,随便哪一出都能随时随地唱出来而且可以一天连着唱上六七个小时,四五天都不用休息。
    六十多年来潘老为乡下人演出了上百场皮影戏,深受群众的欢迎。提起人们对潘老的尊崇,他露出满脸的笑容,“但是你不知道我15岁刚开始学戏的时候,天还黑着师傅就我把我叫起来练唱,熟悉剧情。我只念过一两年的书,啥都不懂,每学一部新戏,都要把师傅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全部背下来,很苦的。”潘老说着他当初学戏时候的艰辛。
    由于从小家里贫寒,连穿的鞋都没有,小时候得了‘癞疮头’,没钱治病,所以头发现在全掉光了,后来就落了个‘秃子娃’的称号。正是这些童年的艰苦生活,给潘老传神的“哭腔”奠定了一定的生活基础,他那细腻、缠绵的唱腔,正是对生活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也就是看过他表演的人能够感觉到某种心灵的契合。
    现如今,潘老的一身绝技面临着和其他国家稀有剧种一样——后继无人,面对这种困境,潘老流露出一副无奈的表情,“现在这些年轻娃,都没耐心学这,而且也很花费时间,这些娃们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少,想把我这皮影表演技能推广传承下去,确实有困难,这还得政府的大力支持。”
 
 
    后记:能采访到一代皮影艺术大师实属幸运,因为辗转多次都无法联系到潘老,再加之潘老年事已高,活动不方便,演出也极少,采访潘老更是困难。
   此次采访也是在渭南首届文化旅游节《华山魂》的展演期间进行的,在采访中,潘老不时的问身边的儿子,现在是第几场了,是不是快谢幕了。从他焦急的询问中,记者能够感觉到潘老的敬业精神和对中国戏曲的酷爱,以及作为华县皮影代表性人物的骄傲。
 评 论(0) 阅 读(907)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皮影迷
访客
本站地址:b.ttwang.net/piying     公司名称:皮影艺术     邮箱:piyingys@126.com     电话:010-16888888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