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神秘的赫哲民族文化村)
赫哲民族文化村是街津口赫哲族旅游度假区的核心景区,它始建于1999年的9月份,于2001年8月8日“中国同江第一届赫哲族旅游节”那天正式向游人开放。它的占地面积有16.7万平方米。景区以赫哲族历史文化为主体,向我们再现了赫哲族生产生活、宗教仪式、民风民俗等场景。文化村内集中展示了赫哲族民族歌舞、渔猎生活、渔猎资源、宗教习俗、食鱼文化、传统说唱艺术、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等赫哲族文化精粹。现在已建成了广场区、展示区、雕塑区、宗教区、民居餐饮区、狩猎区、游乐区、码头区等功能区。景区内服务设施齐备,宾馆饭店卫生洁净,服务热情周到,使您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更难能可贵的是景区内的饮用水全部是140米以下的深层水,水质洁净,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赫哲展览馆)
赫哲展览馆建于2000年5月,于2001年8月竣工。占地面积有300平方米。馆舍及展品投资达45万元,收集展品300余件。赫哲展览馆共有五个展厅,它们分别是:赫哲族简介展厅、渔猎资源展厅、生产生活原貌展厅、传统工艺品展厅、历史名人展厅。
进入展厅便可看到赫哲民族简介及分布图,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承传。现在全国共有赫哲人口4640人(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是全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多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中国赫哲族一样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在解放前,赫哲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受到历代封建王朝和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尤其是在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人为防止赫哲人通苏抗日,便强行归村并屯,把赫哲人从原居住地赶到了环境恶劣,人类难以生存的“一、二、三部落”。赫哲人在那里既不能狩猎,又不能捕鱼,吃不饱、穿不暖,日本人逼迫赫哲人吸食“福寿膏”(鸦片),拿赫哲人做人体实验。赫哲人从进部落时的600余人锐减到出部落时的不足200人。在赫哲地区现在还流传这样一句俗话“招待亲人朋友,用生鱼和美酒,对待“矮个子们”(日本人)用猎枪和拳头”。后来共产党把赫哲人从“一、二、三部落”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生产生活都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在赫哲民族展览馆的生活习俗展厅里,主要展示了赫哲人在生产、生活、日产起居、宗教信仰与其它民族不同的地方。自古以来赫哲族就是个渔猎民族,夏穿鱼皮衣、冬穿兽皮衣,而且赫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唯一穿淡水鱼皮服饰的民族。馆内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鱼皮上衣缝有用鱼皮剪成的浪花和云卷图案,表现了赫哲族是个生活在青山绿水中的民族,同时也展示了赫哲妇女心灵手巧聪明智慧的一面。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性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窨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在馆内分别展示了胡如布和撮罗安口的模型,游客还可从生活习俗展厅中体验到赫哲人使用各种网具捕鱼时的场景。最早的网是用柳树皮、椴树皮纤维纺成绳织成网,后来发展到使用线绳网。从那时开始,在渔民地区流传这样一句俗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多人都理解为渔民懒惰,不着调,不会过日子,而实际上这种线绳织的网经过野猪血煮完后有血腥味,可以吸引鱼,但在水里泡的时间长了,易腐烂和挂水草,必须打三天鱼,就得拿到岸上晒一晒、抖一抖,补一补,才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特指渔民懒惰。在生活习俗展厅里有两把一尺多长的木梳子,一个有齿,一个无齿,这么大的梳子怎么用来梳头呢?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用来梳头的,是熟制鱼、兽皮的一种工具。无齿的用来熟制鱼兽皮上的油脂,有齿的用来梳理兽毛。同时木梳子也可以当作一种刑具,在汉族地区,小孩淘气就用条帚疙瘩或鸡毛掸子往屁股上揍,而在赫哲地区孩子淘气就用木梳子往屁股上揍。人们平时教训淘孩子就会说这样的话:“是不是皮子又紧了,一会儿给你梳皮子”。一听这话,淘气孩子就知道小屁股蛋两三天是不敢着炕了。
在展览馆的渔猎资源展厅里展出了赫哲人捕获的各种野兽及兽皮制品,还展出了江里的“三花五罗”,鲟、鳇鱼和大马哈鱼。还有栖息在白桦树林和沼泽地的动物和飞禽,这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江里游的,都曾经是赫哲人捕杀的对象。展览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名人及文化艺术,这里展出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历任的书记、乡长名录。国家领导人接见赫哲族代表的照片、同江优秀的赫哲儿女照片,这些人中有人大代表,党代会代表、共青团代表,还有一些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时党和国家也给了他们很高的荣誉,这表明了我们国家民族不分大小,政治地位一律平等的原则。
赫哲展览馆以实物资料形式向我们再现了赫哲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您了解赫哲族、认识赫哲族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图腾柱)
展览馆门前的木雕就是赫哲族崇拜的图腾柱。图腾崇拜观念认为,原始社会的部落或氏族同自然界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亲族关系。赫哲族图腾崇拜区别于其它民族,是根据姓氏不同而崇拜不同的动物,一个姓氏或几个姓氏合起来崇拜一种动物。我们可以看到在图腾柱上刻画了黑熊、老虎、梅花鹿、鹰。尤氏家族崇拜黑熊、付氏家庭崇拜猛虎、毕姓和何姓崇拜梅花鹿、姓孙和姓舒崇拜独角龙。鹰是赫哲人全民的信仰,因为赫哲人在原始社会是母系氏族,总是有鹰和女人互为转化帮助氏族解决困难或者帮助莫日根复仇的故事。人们就把鹰和女人刻画成二者合一的整体,以示对她的尊敬之情。在图腾的最上面刻画了太阳和月亮的结合体,在赫哲地区流传着人是由天神(恩都力)创造的。他首先用水和泥,捏了十个男人,把他们放在太阳(西父)的怀里,让太阳孕育男人,然后又捏了十个女人,把她们放在月亮的怀里,让月亮孕育女人。男人被太阳孕育出来之后,脾气爆燥,有阳刚之气;女人被月亮孕育出来后性格温柔、善良,有阴柔之美。男人似太阳,像火一样;女人似月亮,像水一样。水能克火,柔能克刚,就是现在人间的大气候。赫哲族中曾广泛流传的人与自然界的某类物种,尤其是动物的某些种类具有特殊亲族关系的神话和传说,正是来源于这种超自然的认同感,它产生于人尚未把自己完全同自然界分离的远古时代。
(山魂雕塑)
山魂是赫哲民族文化村的标志雕塑,它为我们反映的是赫哲族的狩猎文化。通过雕塑把赫哲人依赖于大自然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一种关系都表现了出来。一个典型的赫哲四口之家,父子俩进山狩猎归来,母女俩去迎接他们。旁边的男孩第一次和父亲进山狩猎,就猎到了一头梅花鹿,非常幸运。因为梅花鹿是非常不容易捕杀的一种兽,俗话说“鹿有千年寿,步步担忧愁”,谁能第一次进山就能猎到梅花鹿,证明他有可能是赫哲莫日根(英雄)的候选人。于是男孩特别的兴奋,扬起手仿佛对每位客人说:“今天都到我家吃鹿肉,喝鹿肉汤吧”,这也体现了赫哲人大方、热情、好客的性格,母亲背上桦皮篓里背着的小女孩,表情刻画的特别形象和逼真,笑眯眯的眼睛,一对小酒窝,小牙齿刚刚长出来一颗,看到爸爸和哥哥狩猎回来,女孩又能吃到肉了,幸福的样子溢于言表。
(猎熊雕塑)
为什么赫哲族几千人口被称为英雄的民族,这座猎熊雕塑就会给我们带来答案。原来赫哲族莫日根(英雄)一般都用简陋的工具和山中的三大猛兽一猪、二熊、三老虎进行搏斗。一次两个赫哲族的猎手在两只猎犬的帮助下,围攻山中的二大王黑熊,黑熊被激怒了,它直立起来,前掌搬起一块石头砸掉了年老猎手的激达(扎枪),但年轻的猎手非常沉着,凭着勇敢、机智,终于把激达刺向了黑熊的心脏。因为黑熊是赫哲人崇拜的图腾,所以吃它的时候也有好多程序。首先由第一位发现黑熊的人把熊头割下来放到树杈上,然后参加分食熊肉的人,全部跪下假装哭泣,由最年长者低声祈祷:“不要见怪了,我们对你够意思,以后请多给我们送点野物来。”祈祷完毕之后开始分食熊肉。汉族人在杀鸡的时候也做一番祈祷“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本是阳间一道菜,今天家中有客来,不把你杀客人怪,你今天到阴间去,明年再回我家来。”无论是汉人还是赫哲人对动物都有恻隐之心,只不过不得不食之。
(神偶广场)
在赫哲民族文化村内,有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神偶广场。赫哲族信奉的萨满教认为人间万物有灵,天地日月、花鸟虫鱼都是由各自的神灵来主宰的。他们信奉的最高神是恩都力(天神),他身体造型非常奇特,伸展的双臂表示上天,下面的圆盘表示大地。从前赫哲人认为大地是由4个柱子支撑起来的,圆盘下有支撑大地的4根柱子,在天与地之间有两位人,表示现在生存的人类。相传人是由天神恩都力创造的。他用泥和海水先捏了十个男人,把他们放在太阳的怀里,让太阳孕育男人;然后又捏了十个女人,把她们放在月亮的怀里,让月亮孕育女人。男人被太阳孕育出来后脾气火爆,有阳刚之气;女人被月亮孕育出来后性格温柔,有阴柔之美。男人和女人在天与地之间生存,一旦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祈求天神,天神接到祈求后会命令他周围的使者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天神的周围有很多服侍他的使者。神偶广场的萨满法师每天都跳萨满舞为游客消灾降福。在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赫哲人都会在萨满的带领下举行盛大的祭神活动。三月三“跳路神”是祈求神灵驱除村里的妖魔鬼怪,保佑全村人丁兴旺,九月九“跳鹿神”是庆祝丰收、感谢众神。现在这种宗教活动已经做为一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在赫哲民族文化村的伊玛堪艺术团,每天都有两场传统的民族歌舞表演。通过歌舞把赫哲族的宗教、网滩生活,爱情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
(猎归雕塑)
猎归雕塑展示的是两位赫哲莫日根满载丰收的猎物乘着三条狗“托儿乞”(雪橇)飞驰在林间回家的情形。赫哲人以前叫“使犬部”,即“使唤狗的部落”。狗即可以当作交通工具,同时也可以当作打猎时使用的辅助工具。套三至九条狗,一天可行驶50公里。年老的莫日根坐在橇沿上,驾驶雪橇,他头戴孬头皮帽子、身穿狍皮大哈、手戴皮手闷子、脚穿鱼皮鞋。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老莫日根的皮手闷子是黑色的,很多人认为,老人冻出来的鼻涕,直接抿在皮手闷子上了,把手闷子抿的油黑,锃亮的。实际上赫哲人非常讲卫生,爱清洁。老人的手闷子为什么是黑色的?是因为老人年纪特别大,进山却猎到了一雪橇的猎物,特别的幸运,浑身上下都沾满了喜气。每位游客来到了之后都要摸一摸老人的手,沾点喜气带回家。摸摸赫哲莫日根的手,想啥啥都有。这黑色的皮手闷子硬是让游客给摸出来的。咱们再来看一下雪橇上的猎物,有野猪、狐狸和黑熊。别的猎物都是完整的,就是那头黑熊少了一个前掌,这是什么呢?究其原因熊掌学名叫“朱砂掌”,营养价值高,特别名贵。如果在捕杀或运输的过程中把它弄坏了,冻破了,就不值钱了。捕杀完黑熊后,首先割下“朱砂掌”放在怀里保存好,回来才能卖个好价钱,然后再剖取熊胆。这种载满猎物的雪橇飞驰在林海之间的情形现在只能在电视里才能看得到了。
(“鱼皇”汉白玉雕塑)
“鱼皇”雕塑是用汉白玉雕成的。上面刻有两个字“鱼皇”,这两个字使这组雕塑有三个名称,顺读“鱼皇”,逆读“皇鱼”,合读“鳇”,她又是由三朵浪花,一条鱼和一位赫哲姑娘组成的画面。三朵浪花象征三江之水,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之水哺育了各种鱼类,鱼又养育了赫哲人,把他们组合在一起表示了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这组雕塑还有三个美丽的传说,一则说鳇鱼是秦始皇的化身,因为他生前残暴无比伤害百姓,死后恩都力(天神)就把他变成牛首、鱼身的大鱼,放逐到北国人烟稀少的黑龙江来。时至今日鳇鱼依然保持着孤住的生活习俗。赫哲渔民还把鳇鱼出没的地方叫“秦皇通”,从《全史、地理表》中有“……上京岁贡秦王鱼”的记载,乾隆也曾有《咏秦王鱼》的作品。另一则传说赫哲地区有个小伙子一次叉到一条大鱼,他跳入水中同大鱼搏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大鱼拖到岸上,又作为贡品献给了皇上。皇帝见此鱼甚大,就对文武大臣们说“朕乃九五之尊,人称皇帝,此鱼乃鱼中之王就叫鳇鱼吧”,从此以后,这条大鱼便叫鳇鱼了。据清朝《清会典事例》记载,鳇鱼是清朝皇帝康熙五年(1666年)命名的。第三则传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鳇鱼本是位赫哲族小伙子额托力(勇敢、强壮)变的。有一位姑娘名叫依尔嘎(花一样美丽)。额托力和依尔嘎相亲相爱。但由于依尔嘎才貌超群,被恶势力相中给抢走了。额托力和恶势力抗争,终被恶势力打死后扔到了黑龙江里。额托力死后化作了一条大鳇鱼,在江里日夜嘶吼思念着依尔嘎。终于有一天依尔嘎耐不住对额托力的相思之苦,投江殉情。神奇的是依尔嘎殉情后也化作了一条和鳇鱼相似的鱼---鲟鱼。于是依尔嘎和额托力死后又在江中重续那段情缘。在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经典;中国古代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化蝶的旷世情缘;在赫哲地区有额托力与依尔嘎为了爱情宁死化鱼的忠贞不渝。这座建在莲花河畔的象征爱情的雕塑吸引了无数恋人在此拍照留念。让额托力和依尔嘎为他们的爱情见证。
(街津口鲟鳇鱼养殖基地)
街津口鲟鳇鱼养殖基地是以鲟鳇鱼繁育和初养为主,以黑龙江其他名优特鱼繁育、初养及展览为辅,集养殖、旅游服务为一体,年设计生产鲟鳇鱼苗500万尾、初养能力为10万尾,可展示60种鱼类。2004年开始投入生产,半年在鳇鱼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鲟鳇鱼苗种繁育320万尾。现有鲟鳇鱼6个品种,养殖种成鱼1000尾,2000斤。基地近三年来,在同江市的三江口和街津口,连续两次放流1米以上鲟鳇鱼2尾,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首次放流,是赫哲渔民从捕捞到养殖到放流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保护资源认识的提高,也充分发挥放流站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鲟鳇鱼放流站近几年来繁育苗种远销广州、北京、武汉、福建等地,实现产值500万。
鲟鳇鱼是我国珍贵的淡水鱼,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特别是其鱼卵加工成的黑鱼籽,有“黑色黄金”之誉。街津口鲟鳇鱼养殖基地,总占地面积1 2.5万平方米,其中“休恩湖”水面10万平方米,场区面积2.5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606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830平方米,观赏室400平方米,化验室200平方米,水处理车间176平方米。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鳇鱼的故事:从前,有个叫额托力的老头。他从小就跟父亲在渔船上打转转,大半辈子都是在网滩上度过的。他投的鱼叉,只要一出手,总不离鱼头和身子交界的格鳃,拽出水面,管保一个叉眼不见。他剥下的鱼皮,整整齐齐,半个窟窿也没有,缝出的衣裳,又平又好看。方圆百里,额托力称得上是一名不错的巴图鲁(赫哲语,打鱼能手)。
有一回,额托力用鱼叉叉中一条大鱼。那鱼不知有多大,撞翻了渔船,带走了鱼叉。额托力一个猛子,钻进水底,顺着那条大鱼尾巴,一直撵了二三十里地。他躲在鱼尾掀起的浪夹缝里,那儿有个小窝儿,可以在里边喘气。大鱼忍着疼,咕噜钻进水底,腾地浮上水面,翻上覆下搅和老半天,最后还是支持不住了,让额托力三把两把就扣上了笼头。十几个棒小伙子,帮他连抻带拽,才好歹把那大鱼拖上了岸。
村里的渔人,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鱼。量身腰,足有两条快马子那么长。额托力骑在鱼脊梁骨上,脚都够不着地面。村里的渔民听说额托力生擒一条大江鱼,都赶来看稀罕儿。那鱼,奇是真奇,就是谁也叫不上名来。
这时,正赶上下来一条皇船,是京城里派人来收贡品的。当年,三江的好出产,都得给皇家交贡。又是“贡珠”又是“贡貂”,数也数不完。这回,收贡差官一见大鱼,喜的眉开眼笑,让手下马上装进官舱,又让额托力押运,跟着去了京城。
皇上见额托力远道送来大鱼,心中大悦。就问他说“你这勇敢的打鱼人,怎会擒得如此天下稀有的神鱼?”
额托力一五一十,把他打鱼经过,讲了一遍。皇上听罢,连连称赞说“朕万万也没想到,极北边塞之地,竟有你这样的渔家王!”
额托力对皇上说:“回禀圣上,这条鱼直到如今,还没个名呢,就请皇上给起个名吧。”
皇上赶忙提笔,在宣纸上先写个“鱼”字,然后皱皱眉头,接着又写一个“皇”字。题完,皇上把笔搁在龙书案上,抬眼跟额托力说“朕见此鱼,非同一般,堪称天下‘鱼中之皇’。往后,就叫它鳇鱼好不?”
额托力连连点头,答道:“中!中!鳇鱼,‘鱼中之皇’,这名还真挺不错呢!”
皇上不断夸奖额托力的勇敢,便让身边穿黄马褂的钦官,取过一把宝刀,赠给了额托力,封他为当地头人。对他说:“以后每年都交鳇鱼,作为献给皇家的贡物”。额托力哪敢违背,只好连说:“是,是,年年献上!”
从此,三江渔民修起了鳇鱼圈,把用性命换来的头等名贵鳇鱼,远路风尘地送上京城,也就有了“鳇鱼”这个名字。
(赫哲新村)
赫哲新村位于街津口乡北部。赫哲新村按照现代化观光旅游小区标准设计,共有住宅18栋,可安排村民36户。新村于2004年开工建设,房屋全部于2005年10月完工。
赫哲新村道路宽阔平整,围绕着中心广场整齐划一地坐落着一座座水泥栅栏围起来的院落。新居造型美观,色彩搭配和谐,内部结构合理。走进屋内,可以看到内部的设计基本与城市“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单元房相似,客厅、卧室的屋顶、墙面、门窗等均进行了装修,沿墙还做了一些大小柜子,彩电、冰箱、洗衣机、装饰灯具等俱全。厨房、卫生间镶了瓷砖、吊了屋顶,各屋安有暖气片,厨房中安装着供暖用的暖气炉,并保留了常见的北方农家做饭炖菜的大铁锅。新居每栋两户,每户建筑面积为62.5平方米,水、电、自来水、闭路电视、电话一应俱全。当地政府还在新村内修建了一个中心广场,用于村民休闲、娱乐。
(钓鱼台)
钓鱼台位于街津口赫哲族乡北面,莲花河与黑龙江交汇处东岸,街津山西麓,主要景观有:钓鱼台、钓鱼翁、街津山庄、钓鱼台酒家、渔家女饭庄、天然居、中俄界碑、边境哨所、江河交汇、俄罗斯异域风光以及街津山秀色。其中最著名的景观就是钓鱼台,是街津口主要景点之一。北、东、南三面群峰环抱,中为盆地,莲花河水自西缓缓流来,在山脚下注入黑龙江。江口水面附近,有玄色巨岩。平台面积20余平方米,海拔85米,其巅平坦开阔,屹立在黑龙江急流旋涡中,有索桥与山相连。丰水期突兀峭立江中,枯水期与山相连。从东面石阶登上钓鱼台下望悬崖峭壁,黑龙江水浩荡东流,鹰飞云绕,气象万千。举目远眺俄罗斯城镇,江上往来船只尽收眼底。
每到春天,大江刚刚解冻,我们就可见到开江跑冰排了,钓鱼台就是看冰排最好的地方,开江分文开和武开,文开时冰排顺江而下,比较平稳。武开时千万块冰排顺江东下,如千军万马,气势雄伟,十分壮观。不时还会响起冰排相撞的声音。到了夏天,这里是登山赏景的好地方,游客可在哨所旁远眺对岸俄罗斯景色,坐上游船沿着黑龙江游览两岸胜景。也可在中俄界碑旁留一个影,拍一张照片浏览两国美景。若爬山累了可以到钓鱼台凉亭歇一歇,或者走进街津山庄、钓鱼台酒家品尝一下赫哲族传统饮食:江水炖江鱼、刹生鱼、烤塔拉哈、炒鱼毛,这里绝对可以让您充分体验到纯朴的赫哲风情。在钓鱼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盖金部落”的人们捕鱼狩猎,过着平和的生活。谁想有一天,突然妖气弥漫,风刮浪卷,不是这家的鱼楼子让风刮走了,就是那家连人带撮罗给卷进了大江。
人们请弗力兰为他们祈祷,他们供奉的飞由合说:“照直往东走,山半腰有一眼神泉,神泉里有件宝贝,得到它,灾难就会平息。”听了神灵的指点,一个叫芒格的莫日根自告奋勇,背上弓箭、鹿皮兜,拿上激达,领着猎狗,径直奔向了东山。
芒格不分昼夜的走啊走,狍皮衣裤刮破了,鱼皮鞋也磨漏了。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嚼块鹿肉干,不知历尽多少困苦和艰险,终于看到了被祥云罩着的半山腰上,有一眼水柱喷洒的山泉。芒格想,这一定是神灵指点的神泉。找到神泉,就能得到宝贝,芒格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三步并做两步直奔神泉,可就在这时,“哼”的一声,一头足有两头老牛那么大的野猪,张着大嘴,呲着獠牙,“霍”地冲向芒格。芒格闪身跳到一边,野猪气得发了疯,嘴里冒着白沫,横冲直撞。一搂粗的大树撞倒了,钢硬的岩石也给攉碎了。
芒格的猎狗见主人危急,便从野猪背后“嗖”地窜了上去,死死咬住野猪的耳朵。趁这机会,芒格握紧激达照准野猪咧开的大嘴,一个箭步猛扎了进去。
野猪咬着激达摔下了山涧。芒格攀到半山腰的神泉边,看泉眼里漂着一只锃明瓦亮的小石龟。“不知道这小石龟是不是神灵说的那件宝贝”。芒格正在纳闷,就听树上有只小鸟说话了:“芒格莫日根,这就是你要得到的宝贝!”说完,小鸟朝芒格抖了抖翅膀便飞走了。
芒格虔诚的捞起闪光的小石龟,朝神泉拜了三拜,喝饱了清甜的泉水,唤上忠诚的猎狗,飞一样的下了山。
说也巧,芒格取回宝贝刚一到家,村北的江面上就刮来一阵腥风,随着一排滔天的恶浪,一个像山似的鳇鱼精爬到岸上,震天的吼道:“听着!每年七月初三给我送三千头鹿,三千篓鱼干,不然,你们永远也别想安宁!”说完喷石吐砂,直搅得天昏地暗。就在这时,透着鹿皮兜都晃眼的小石龟“哧”的一声飞了出去。真是神极了,一溜金光闪过,这个逞凶害人的鳇鱼精“嗷”的惨叫一声,一阵翻滚,趴在江岸边再也不能动弹了。
治服了鳇鱼精,乡亲们都高兴的唱啊跳啊!他们烤上塔拉哈,摆上最好的酒肉,扭动腰铃,敲起鹿皮鼓,敬奉着帮助他们的各路神灵。正当人们欢天喜地,庆贺治服了妖精,感激降妖的小石龟而不住的磕头时,就见离岸边不远,那只闪光的小石龟在水面上连蹦三下,接着越变越大,眨眼间就变得像座小山,它生根了!
乡亲们正在惊奇,忽又见江水里涌来了怀头、胖头、鲤鱼等大大小小的伊玛哈(赫哲语“鱼”的意思),它们一齐围向了小石龟变成的小山,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
人们开始被这奇异的景象惊呆了,好半天才试探着攀上这座小石龟变成的小山,把藤条拴着的木钩,甩到鱼群里,一条条的往上拽呀拽……
打这以后人们过上了好日子。谁要想吃鱼,顺这小山甩下钩去准保不空。日子久了,人们就习惯的把它当做了钓鱼台。现在的街津口北山被人们称为鱼鳇山,传说还是被治服的那个鳇鱼精变的。石龟变成的钓鱼台便在那里看着鱼鳇精变成的鱼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