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故事
水城龙舞
   2011-12-06 15:04:59      复制
    龙,这种鹿角、马鬓、牛口、虎牙、蛇身、鱼鳞、雕爪、麒麟尾组成的圣物,据说是先民各部落所奉祀的各种图腾的综合体,在中国古代一直以“吉祥物”的面目出现,随着不断演绎,龙就成为华夏儿女的象征。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大概源于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先在三皇五帝时代都是龙的化身,这样的观念一直沿续到现在。
      
    中国人对龙的崇奉之情,是在于龙的威猛和神力。龙在民间传说中,它常常左右着降雨,左右着庄稼的生长,老百姓要祭龙王庙,就在于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老百姓在春节玩龙舞,还在于在丰收之后的国泰民安中不忘龙王的恩典,这种含带祭祀意义的龙舞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演变成一种带有吉庆色彩的迎春节日活动。并且,这种节日活动在历史长河中曾风靡整个华夏大地,成为中华龙文化的一大支撑点。
      
    水城在历史上设厅建制的时间较晚。设厅之前,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水城坝子南北两面的麒麟山、凤凰山一带,没有形成统一的集市,且分散在两面山下的以彝族和苗族为主。他们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故汉族的龙舞于他们而言,并不十分重要。可设厅建制以后,这种情况就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改土归流”之后,汉族文化不断渗透,各省经商商会的建立,集市的扩大,不同地方的文化在这里逐渐生根发芽,终究融汇成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态势,龙舞文化在这种情形下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老百姓所喜爱的传统文娱活动之一。
      
    水城的龙舞文化主要以龙灯为主,这种文娱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进行,并且由官府直接操纵。耍龙活动中,龙灯的制作就成了整个舞龙活动的重要环节。扎龙灯也有特别的讲究,龙灯一般分为龙头灯、龙身节灯、龙尾灯、龙皮及珠灯五个部分,以竹、木、纸、布为原材料,所扎之龙,上、下腭较长、龙口大、虎牙突出、口含的红珠能灵活转动、龙须富有弹性、龙眼圆、龙角饱满,龙头内一般都设两支以上的烛灯插孔;龙身一般都是单数,以七节或九节为主,每节设一支烛灯插孔。
      
    在龙灯制作过程中,龙头的扎制是最复杂最讲究技巧的,只要龙头扎完了,这条龙就得了一半工序;如果扎一条龙要花费个把月的时间,那么龙头就要十天半月才能完成。扎龙头的竹蔑条厚薄宽窄都有规定,薄了不牢,厚了不宜于捆绑,所以蔑宽都在1.2厘米,蔑厚在0.5-0.7厘米之间;龙头分别由1.8-1.9米、2-2.2米、2.2米的三个圆圈构成,特别是第一个圆圈,要捆扎成椭圆形,然后再接第一个圆圈;连续加固4-6个比第一个略小的圆圈,再用2-2.2米长的蔑条圈在上方扎成上嘴唇,用同样长的蔑条圈在下嘴部扎成下嘴唇,用0.8-1米长的蔑条编扎唇脊,用2.5米长的蔑条从头部面鄂下开始向上,从头骨正上方至脑后,一直延伸到颈部,连接上唇,分别加固,龙头才算完成。我在童年曾见过街上的匠人扎制龙头,满地都堆满了削好的蔑条,每扎一个部件,都要左瞧瞧、右瞅瞅的,那种认真劲,不亚于学生读书做作业,在他们的眼里,龙头的扎制是他们技巧的标志,能为他们赢得声誉,带来生意,可以说,他们也是把龙头视作艺术品来完成的。
      
    相对于龙头来说,龙身的扎制就要简单得多,取蔑长3米、厚0.5-0.7厘米、宽1-1.2厘米的蔑条扎成周长1.3米、直径0.4米、相交三圈的一个圆,就构成了龙身的一个基本单元,这样的圆圈需要三、四百个,因为龙身手柄与手柄之间相距2米,其间每节就需要20-30个圆圈,看起来这很容易,其结果扎制起来还是“诚如容易却艰辛”。龙身的圆圈做完后,左右两侧用四道绳子连接,把长1.5米的手柄在2米位置上用铁丝扎好,再配以龙尾和珠灯,铺以彩画就算完成制作。
      
    小城早期的龙舞盛况旧志没有记载,也不见后来者的相关补述文字,随风而去的是一份记忆、一份牵挂。这份记忆这份牵挂就像远行的游子惦记故乡的山水乡音,惦记那些伴随自己童年成长的趣味故事。而与耍龙相关的一切,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建市前后老水城县还作为市中心城区重要部分的那些日子。那时,黄土坡虽已开始建设,但在市、县工作的人,他们的家都主要集中在老城,水城县很多机关依然是以老县城作为根据地的。那时春节的龙一般都是由群众艺术馆统筹安排制作。老城一般只扎两条大黄龙,官厅扎一条小青龙。耍龙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七以后。耍龙之前,龙队都要随着咚咚咚的锣鼓声、铿铿铿的钹声在老城和场坝街上游走,这等于是告诉人们哪天哪天在什么地方有龙会。龙舞一般先在老城耍,但老城的龙会并不是很热闹,旧街旧巷龙队施展不开手脚,加上房屋太过于集中,鞭炮礼花等不可能让人们放开手脚尽情欢愉,这便使人失却了很多情趣。在场坝耍龙则不一样,那种喜庆的气氛被龙队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耍龙灯的引导下,随着双龙反向大圆场,龙舞在“搭门”、“换向”、“盘花”、“对盘”、“游龙”、“谢场”的过程中开始,并由此演绎到高潮直至结束,这也是舞龙者尽显英雄本色的好时候。龙舞有龙舞的基本步法,所以在双龙舞动,青龙游曳时才不会被搅乱。五步一摆头的游龙步,碎步快跑的飞龙步,三步一摆头的腾云步是龙舞的基本步伐,圆场、搭门、舔花、舔龙穿花,换向“8”字四门、盘龙、对龙、游龙及卸场是龙舞的八式线路,那时识得这些的人甚少,只有极少数人在人流中指指点点。舞龙人在音乐的召唤下模仿龙的神态,时而低伏,时而游曳,时而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时而翻江倒海……电光鞭炮声、土炮的爆裂声、嘘花的光焰、铁花的璀璨、黄烟的烟雾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彩图,龙舞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更加生动。此时,最辛苦的要算在铁炉边拉风箱烧铁水的铁匠和赤膊上阵的舞龙者,铁匠们把烧化的铁水用铁勺舀出来,用木板在勺底猛烈一击,铁水飞上天空散作铁花迅速落地,赤膊舞龙者既要防被铁花所烫,又要躲防嘘花烧身,还要按照步伐和路线走,就只得左挡右防了,这又别添了舞龙的喜庆;那时,猪市街边每逢这样的盛会,总是有一、二十架铁炉子从黄昏就开始烧铁水备用。
      
    龙舞中最文明的活动是接龙。接龙一般都在没有大型龙会的其他中午和日暮。接龙也不是谁都可以接的,除了承担有关费用外,还要有关系和脸面,还要订做专门的嘘花、拔火罐,准备铁沙子等。普通人家接龙,是为了吉庆,祈求当年吉庆平安。童年时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接龙的情景,那龙是场坝街上唯一一次扎制的龙。承头扎龙的人姓李,因为许得有“儿”愿,又因工作关系不好出面,就出钱请人扎龙办好事,并给自己家冲喜。那天下午龙到我们家,龙队在门前喝过“龙换酒”后,按规矩给了12个红鸡蛋,每人12元,共封发了24个红包,龙就进入正屋,龙头三点头,龙身随着龙头绕屋三圈,临出门时龙尾又三摆尾,这样的场面是少不得鞭炮、嘘花、拔火罐、铁沙子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东西都主要是针对舞龙尾的人,因为在民间传说中龙尾都很“俏皮”,只要它不规矩,嘘花、拔火罐、铁沙子都一齐往舞龙尾者身上打,这样,就更能求得吉利。我们一家人那时那刻是非常高兴非常荣耀的,能接龙的人家本来就不多,特别是我的老父老母,脸上放着红光,我的两个兄长更是一大早就去龙队陪起陪落,又是散烟又是敬酒,那种高兴的劲儿就像是在办一场大喜事。
    
    龙舞在水城县和钟山区区县分设后,一直是断断续续地见到,不过这时的龙舞已不再由当地人唱主角,而以工矿向当地政府拜年的节目形式出现,而且都是在白天才表演,晚上上演的时候非常少,这就缺少了很多热闹,作为老城春节民俗的一个主要形式,不知这种表达豪情壮志,展现群众智慧的民间艺术形式能不能沿续下去,能存在多久?

 评 论(0) 阅 读(1396)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李师傅
本站地址:北京市1区F座205室     公司名称:龙狮会     邮箱:123abc@126.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