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好儒 不唯金钱
徽商另外一点颇为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发迹之后他们不做守财奴,不唯金钱至上。他们很有发展眼光,兴师重教,把手中的财富投向当地的教育事业。他们兴建学校、建造会馆、聘请名师,不惜重金培养下一代。这也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商目光的长远,因为他们已经看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财富积累的重要作用。
在宋代新安理学的影响之下,崇儒重学的风气在徽州越来越浓重,这样的大环境使许多徽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孔孟儒家的思想说教、官理道德,自然就成为他们立身行事、从商业贾奉守不渝的守则。
经商富裕后,徽人的好儒表现为富而儒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
由于历代统治者坚持重农轻商的政策,商人即使富甲天下,政治地位仍然低下。历朝历代的科举还规定,商人不能应试登第。这种歧视性政策,让商人很自卑。到明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商人子弟也能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样一来,商人就看到了改变卑微命运的契机,他们想到了培养自己的子弟与族人,让他们入仕。商人子弟进入官场,政府中就有了商业阶层的代言人,在施政和执政中,这些商贾子弟就会维护与代表他们的利益。所以,徽商在富裕之后,大力培养子弟,习儒求仕。 如徽州休宁人金声,其父金老板在湖南湖北一带经商,积累了很多资财。虽然如此,他还是常常受到当地士绅和官僚的敲诈勒索,金老板有苦难言,不得不曲以周旋。 一次,金老板的一个店伙计偷了店里的钱财,被金老板知道后,告到公堂之上。不成想,这伙计有个亲戚在府衙里当差。所以,告来告去,竟然落得个毫无结果。这件事让金老板非常气愤,他发誓要让自己的孩子考中科举,为自己扬眉吐气。决心已定,金老板立刻重金请来当地名师,全力辅导自己的儿子金声研读儒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之后,金声果然高中进士,并返回湖北,重返旧案,为父亲出了一口恶气。而后来,金声步步高升之后,还在崇祯皇帝面前慷慨陈述时务,强调商业的重要性,要求改变轻视商人的政策,对改变商人的经商环境颇有助益。
二、为培养子弟习儒求仕 ,徽商注重子弟教育
为了办好教育,他们有的捐田地给府学县学,有的创办书院、私塾、义学,招揽子弟,教授儒学,所以,徽州地带,形成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的盛况。 《婺源县志》载:考川人帮淀,是一个大商人,致富之后,他建起了明经书院,从各地请来老师教书,见老师生活清贫,他又捐田300亩,田租都用来充当膳费。在他的感召之下,乡里的客户纷纷捐田捐物,十年之后,明经书院有老师与学生上千人。 三、热心于公益事业,乐于济困扶贫
徽商经商赚了钱后,都喜欢为公益事业助资,还经常济困扶危,体现出儒家的仁义精神。徽州商人鲍氏父子就是乐善好施的典范。 鲍志道以经营盐业而致富,但他的生活与同时代其他大盐商的奢侈生活截然不同。鲍志道和家人都过着极为检朴的生活,但在公益事业的捐资上却从不吝啬。他用自己的钱财为家乡民众谋福利,表现得极为慷慨大方。他花钱雇人修建道路和桥梁,以便于来往交通;捐资在北京修建徽州会馆,供本地人在京城落脚住宿;出资维修学堂、书院,他是徽州致力于乡村建设的著名人士之一。在他死后,清政府的地方官上书陈请清政府准他入乡贤祠供奉,当朝权贵名流纷纷为他树碑立伟,名动一时。他家乡的民众也对他推崇备至。 鲍志道死后,他的大儿子鲍淑芳继承他的职任,继续担任两淮总商。鲍淑芳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同时,他从小深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也养成了不守财、慷慨施与的美德。他在两淮盐区也树立了很高的声望。 嘉庆八年(1803年),清政府在四川、陕西、湖北三省镇?农民起义,为了军费,向盐商们募捐。鲍淑芳受命在众盐商中筹集军饷。由于募捐顺利,按期缴纳,嘉庆皇帝以其“输饷”有功,特别任命他为两淮盐运使。 两年后,洪泽湖发大水,附近灾民面临饥荒,鲍淑芳组织众盐商捐米六万石,赈济灾民。后来,淮河、黄河发大水,他又倡议设粥厂赈济灾民,并带头捐钱捐粮。赈期满后,他恳请盐商们再捐粮,并延长赈期两个月,拯救了数十万饥民。秋后修水利时,鲍淑芳动员众盐商共捐银300万两,帮助政府修堤筑坝。他对修水利的事非常关心,经常亲自去工地查看。后来鲍淑芳又积极组织商人捐资修水利,自己也数次解囊,曾一次捐银六万两。经几次兴修水利,淮河流域居民减轻了洪水带来的灾难。 他的事迹被官吏上报到嘉庆皇帝那里,嘉庆皇帝亲笔为他题写了“乐善好施”的匾额,以示表彰。 像鲍氏父子这样的徽州商人还有很多。
明代婺源人朱腾远在楚地经商,一次,途经芝城,晚上宿旅舍,听到隔壁有一个妇人哭个不停,他就过去询问她,妇人告诉他,她的丈夫被人诬告下狱,没有上千两银子是救不回来了。 朱腾远听后,慷慨解囊,将1000两银子赠送给那妇人,也不留名,飘然而去。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