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高木偶戏传承人陈少金。
初夏的傍晚,临高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后,略显清爽。
陈少金坐上中巴车,和剧团里的人到乡下加来镇一个村庄演出。
今年48岁的陈少金出生在临高县美台,2008年被列为临高人偶戏国家级传承人。
车子到达演出地点后,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周围的乡亲来的也不多,陈少金和演员们一起在后台化妆,整理剧本和道具。
当晚演出剧目是《三姐下凡》,陈少金扮演戏中主角“三姐”。这出戏对于陈少金来说,太熟悉了,从自己19岁走进人偶戏剧团后,一直演到现在,里面的每句台词,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之中。
天渐渐黑了下来,村里的人陆续赶到临时搭建的剧场,晚上8时30分,演出准时开始了。
伴随着锣鼓配乐,陈少金手持木偶开始出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陈少金的动作和表情都配合着剧情。
三姐从天下凡,迷恋人间爱情,当演到玉帝要收三姐回到天上时,陈少金声泪俱下,木偶在陈少金手里颤颤巍巍,拂袖掩面,而陈少金本人则是伤心欲绝,眼泪直流。
演出结束,回到后台的陈少金眼里依旧闪着泪花,“每次演出都是这样,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剧情之中,自己扮演三姐几十年,每到台上,不知不觉就走入到剧情之中。”陈少金说到。
演员陈小兰说:“全团所有的人,少金姐扮演三姐最为成功,演出最为动情,私下里,我们有些时候都称呼她为三姐。”
一场戏,一个角色,让一位女子从19岁,一直走到现在。
在陈少金众多角色之中,让她最为投入的也是《三姐下凡》。
她至今还记得当时自己演出的第一出戏就是《三姐下凡》,从此之后,该戏一直伴随她到现在,她在戏中走过了29年。
1979年高中毕业后,陈少金就走进了临高人偶戏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之路,凭着优美的唱腔和娴熟的表演,她在剧团中迅速占领重要一席。
1981年,陈少金和剧团去北京参加人偶戏演出,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见到天安门,第一次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
之后的日子是平淡无奇,只有在人偶演出时,她才会进入各种角色,“生活”中才会略起波澜。
三个多小时的演出,陈少金下来满头是汗,当海南日报记者举着那个活灵活现的木偶时,才知道这个木偶的重量。20多斤的木偶,在眼前这位女子手上,举了三个多小时,但她似乎习惯了这个演出,这个重量。陈少金说,每次演出下来,都会腰酸背痛。演员的收入并不高,剧团每演一场,收入大概千元左右,除去车费、饭费、化妆品等,每个演员演出只有20多元的补助,十几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生活没有太多的改观,但许多人都是凭着热爱,在这条路上坚持走着。
如今陈少金成为人偶戏的传承人,她告诉记者,现在人偶戏在临高地区还算活跃,但是也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自己年龄大了,嗓子不行了,有时举起人偶也觉得吃力,真的希望有人能接自己的班。但是目前保护经费短缺,人偶戏演员收入低,愿意学习的人并不多,这多少让她感到一丝丝担忧。
陈少金有两个小孩,但是儿女都没有继承妈妈的事业。陈少金说,这不能怪他们,说句实在话,也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走这条路,天天人在戏中,恍若人生,但又是真实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