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庞大的中国二三级城市必将成为中外品牌争霸的主战场
从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趋势来看,用“迅猛”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们在近期一份报告中预测,世界最奢侈品牌的黄金未来在中国。这个预测显然是有数据作为支撑的。
据统计,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奢侈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受日本地震、中国国内消费持续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2012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贸易与消费中心,消费总额预计将达146亿美元。
这是多么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又是多么让商家抓狂的数字。这个数字的背后,不用说,我们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相信没有哪个商家无动于衷。
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老牌奢侈品在中国的动作吧。以前只在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才会出现的Gucci店,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扩张到32家,新增的门店,大多布局在国内二三线城市。LV则迅速在中国的22个城市开了27家专卖店,包括长沙、厦门、无锡、苏州、温州等二三线城市。相对于Gucci和LV的疯狂扩张,Prada在中国内地成都、青岛、沈阳、西安等二线城市开出八家门店,算得上比较矜持。但其实我们都知道,Prada在内地的扩张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大牌们的扩张线路似乎不谋而合,但其实却是印证着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世界的消费支撑点在亚洲,亚洲的消费支撑点在中国,中国的消费支撑点在二三线城市”。
瞄准中国市场的远非Gucci、LV 和Prada,几乎所有我们叫得上来名字的国际大牌,比如D&G、Zegna、Marc Jacobs Accessories、Anna Sui、Fendi、Celine、Tod’s等等,都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期待将中国作为它们挖掘财富的下一站。而在中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地日益拥挤和饱和之后,渠道下沉成为不二的选择,中国二、三线城市成为奢侈品牌抢摊的新疆域。如果把十年前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抢滩中国市场看作一次下沉的话,那么如今,它们再次下沉,瞄准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
除了这些声名显赫的奢侈大牌,服装品牌里的新兴之秀,我们熟悉的Zara、H&M、Uniqlo以及众多本土服装品牌,也纷纷将触角延伸到中国二三线城市甚至更远的地方。比如H&M2009年在中国市场新开十四家店,并表示中国将继续成为H&M重点增设专卖店的地区。而从2002年进入中国的Uniqlo,截至今年5月,已在中国开设了64家门店,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按说64家门店不算少,但是疯狂扩张中的Uniqlo未来的目标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迅销总裁柳井正公开透露,未来将加快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开店的步伐,计划十年内在中国开设一千家以上大型店铺,也就是说,平均每三天就要在中国开一家店。
联想到未来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品牌场景,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想到什么?跑马圈地?群雄逐鹿?抑或硝烟弥漫?
不管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渠道下沉,成为众多品牌未来的战略方向,中国二三线城市甚至更低的市场,成为欲争夺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品牌们下一步的进军重点。
国际品牌纷纷以全新的姿态,更广阔的渗入中国市场。Uniqlo喊出千家店口号的背后,是国际品牌对抢滩中国新兴消费市场的亟不可待。
在这一轮新圈地运动中,中国本土品牌似乎并未落后,有相当一部分本土品牌早已根植于中国二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并在几年前就开始喊出千店万店计划,跑马圈地了。
在中国本土品牌的圈地运动中,大致有这样两个方向:一种是从上向下沉,比如美特斯邦威、七匹狼、真维斯等,这些国内的休闲服装品牌最早都是占据一线城市高地,而后逐渐向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下沉,现在,在很多县城乡镇都可以看到这些品牌的门店;另一种则是从下向上走,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占据国际品牌影响较弱的二三四线城市,在年轻的消费族群中建立品牌的影响力,再逐步向一线城市延伸。比如李宁、安踏、361°、特步、森马等,这些品牌如今在市场上早已遍地开花。
一组数据或许能让我们更加准确了解这一现状:李宁2009年店铺数量为7249家,比上年度增加1004家;安踏2009年门店数量为6600家,比上年增长12%;KAPPA2009年店铺数量为3511家,比上年度增加703家……
这还只是2009年度的数据,目前,这些品牌的门店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样一看,Uniqlo喊出千店计划实在不足为奇了,毕竟,中国市场这块蛋糕实在太大,谁都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
有人曾计算过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地区级市约六百个,县级市2800个。假设在全国商场开设1500个销售网点,地区级市开设店铺以五到八个计算,县级市以保守计算开一家专卖店,那么,全国二三线城市的网点可达到8500个。这个数据足以让人热血沸腾,也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容纳势量。可以想象,中国未来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全球商业竞争的角斗场,数量庞大的中国二三四级城市必将成为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争霸的主战场。
但这个战场到底是机遇还是风险,是美味还是鸡肋,对于不同企业不同品牌而言,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在这场圈地争夺战中,一个可被预言的未来就是——不管是国际品牌、跨国公司还是国产品牌、本土企业,谁能成为中国式大葫芦市场的主控方,谁就能创造商业生态圈中的新经济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