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是发生于肾实质细胞、肾盂移行上皮及输尿管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分肾癌、肾盂癌和输尿管癌,虽然三者发生的部位不同,但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都大同小异,因此归在一起讨论。肾脏肿瘤虽不常见,约占全部肿瘤的1%~2%,但绝大多数为恶性。其中70%以上发生在40~60岁年龄组,男性较女性多,男女之比为3:1。
传统医学对肾癌的认识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明确地提出了溺血和腰腹深部的肿块这是肾癌重要的特征。其后历代对血尿进一步区分为溺血与血淋,如清代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更明确地提出了与其他痰病的鉴别诊断。一千余年来,传统医学对肾癌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在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肾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称为“肾积”、“痰癖”、“溺血”、“积”等。中医古籍文献是所提及的“肾岩”并不是现代医学所谓的肾癌,而是指阴茎癌,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