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文化
姑苏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2012-01-29 22:37:53  发布者:姑苏人    复制   复制到我的资料库
    民俗历来是一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内容的地域性很强的文化现象,民俗的形成和传承,与一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社会生产条件,以及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等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而民风民俗的产生和展现就成为了一个动态和渐变的过程。以苏州民俗来说,就经历了一个从尚武到尚文,从刚性到柔性的嬗变。
    远古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地区盛行尚武的民风,“轻悍好斗”“轻死易发”就是苏州民风的显著特点,一直至六朝时期,仍保持着传统的古风。隋唐以来,锦绣江南鱼米乡的苏州地区,地方经济日益富庶,特别是隋代南北大运河的贯通,使商贸更为发达,昔日的荆蛮之地逐渐变成了富庶之邦,更一跃成为了全国的财赋重镇。而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则为苏州民风由尚武向尚文转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苏州,上层人士热衷于读书求功名,下层大众则是安居乐业,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偃武修文的社会心理。两宋以来,苏州地区更是人文渊薮,文风鼎盛,号称文采风流为天下冠,但奢侈享乐之风也在滋生蔓延,因之有“俗尚奢靡”之说。至明清时期,家家礼乐,户户读书,“里巷闻弦诵之声”的风气更是在社会上愈趋风行。苏州地区的民风,终于从最初“好剑轻死”的尚武古风,逐渐嬗变为“崇文重教”的尚文民风。
     民俗文化始终是流播性极强的一种文化,苏州的民俗文化历来就与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交相传播,并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吴地先祖泰伯、仲雍的南奔,到历代北方移民(其中不乏世家大族和文人雅士)的大量南迁,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民风习俗,并逐渐有机地融入到吴地民俗中来。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随着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日益繁荣和对外交流的扩大,苏州人至外地经商、出仕的也日益增多,使得苏州民俗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流播外地,并逐渐被外地认同和仿效。且千百年来,苏州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财赋供应地,伴随着稻米、丝绸、布帛源源不断地北运,又使苏州民俗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苏州位于太湖之滨,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水在苏州地区是大自然的慷慨赠予。《汉书·地理志》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之说,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以来,正是水的滋润,使苏州地区成为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正是大自然造就的水乡泽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苏州带有浓郁水乡韵味的民俗文化,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使得苏州民俗在中华民俗文化百花园中独具一格,使得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民俗文化,成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这也正是苏州民俗在全国有如此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原因之一。
    毋庸置疑,水乡韵味就是苏州民俗的精华。千百年来,苏州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其水的本质属性是异常鲜明的,所谓有水则清,有水则秀,依水者达礼,依水者多智。水,注入苏州人的灵魂,也教会长期处于经济繁荣下的苏州人,更加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使得苏州民俗的多姿多彩和丰富的人文性,由此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并表现出较为高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苏州人在衣着上追求清丽柔和、秀外慧中;在饮食上则崇尚精致、典雅,饭稻羹鱼;苏州人的居住是粉墙黛瓦、家家枕河;而苏州人的出行往往要以船代车,以楫为马。苏州人的语言是娓娓动听的吴语,明显带有水的柔情;至于那清丽委婉、含蓄缠绵的古老吴歌,更是经千百年水的浸润。
    水又使苏州民俗历来有着精巧细致的传统。苏州地区除在农业上向以精耕细作著称外,在传统工艺上,更以精密细致而天下独绝,所谓“四方重吴器,而吴益工于器”,仅以那精细雅洁、精巧绝伦的苏绣艺术来讲,便是苏州民俗精巧细致的典型代表。

井台话家常

    在苏州地区,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和由此产生的稻耕渔猎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得苏州人特别重视时令节候,有着强烈的岁时观念,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令习俗,并被注入了以“祈农”行为为主的丰富文化内涵,因而也使竞节好游成为了苏州典型的民风特点。同样,正是由于水的滋润,使苏州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更可衣被天下,成为了江南第一繁华之地,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发达的市民文化,使得崇礼、求吉、时尚、娱乐、精致、崇先等,成为了苏州民风民俗的主要元素。
     同时还必须看到,苏州地区的民风民俗,从古至今一直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始终是苏州民俗的重要内涵,勇于并热衷于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正是苏州传统的民风习俗之一。此种开放性的传统文化,非但在历史上对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苏州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民风民俗历来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苏州民俗仍然沿袭着崇文重教、开放包容、精致典雅、讲究生活的人文特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继了多奢少俭、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的陋习。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农耕文明的渐行渐远和工业文明的到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许多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相适应的新民俗、新风尚也在应运而生,并日益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观风俗,知得失。”民俗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民风习俗有良俗,也有陋俗。如何继承、发扬优风良俗,摒弃陈规陋俗,并不断创造出为现代社会生产力服务的新风尚,正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

 评 论(0) 阅 读(903)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姑苏人
本站地址:b.ttwang.net/gusumingcheng     公司名称:姑苏名城     邮箱:kehufuwu@wandusoft.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