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内容
翻山越岭找大熊猫粪便 就为给国宝查户口
2011-12-15 22:39:44      复制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首次新增DNA调查法,通过提取粪便中的DNA分辨大熊猫性别,以此了解其分布及生存发展状况

  11月的雅安市荥经县,蒙蒙雨雾,笼罩着连绵群山,一群穿着雨衣、胶鞋,打着绑腿的调查员,全神贯注地穿梭其中。

  他们爬陡崖、趟河水、穿竹林,按U字形、Z字形路线,走遍背包里地图上的格子,风雨无阻只为寻“宝”——新鲜的大熊猫粪便。

  从今年6月28日开始,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启动,首次新增DNA调查法,通过提取粪便中的DNA分辨大熊猫性别,以此了解其分布及生存发展状况。

  调查员的工作之一,就是收集大熊猫粪便。

  在四川,调查工作从11月初启动,涉及省内39个县,雅安市荥经县是第一站。华西都市报记者跟随调查员翻山越岭,调查四川野外大熊猫生存现状。而调查的答案,要等到2013年才会揭晓。

  DNA法全名“非损伤性DNA数量调查法”,10多年前就已研制出,可以分辨大熊猫的雌雄,分析“性比”,判断个体间的亲缘关系

  “四调”结果要等到2013年,才会有清晰答案

  最新数据是10年前的 如今大熊猫情况不明

  王大勇是第一次参与全国大熊猫调查,在冕宁县冶勒保护区工作期间,他做过不少野外调查。

  “‘三调’花了两年多时间,调查出我国有1596只大熊猫,光四川就有1206只。”王大勇说,这个数据是10年前的,现在四川有多少只大熊猫,生活得怎么样,没有人知道。

  今年6月得知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开展的消息后,王大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立即报名参与。他说,“虽然调查工作持续时间较长,但只有通过调查,才能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参与其中,对我个人也是锻炼。”

  国家林业局1999年进行的“三调”数据显示,矿山、水电开发、交通建设、旅游等,对川内五大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水源和竹林的破坏,直接影响到大熊猫的生存。

  今年11月初,王大勇和调查队来到雅安市荥经县,开始为期两年半的调查工作。

  “过去10年里,有些大熊猫栖息地植被逐渐恢复,也有地方出现新的植被破坏现象,大熊猫生存势必受到影响。”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冉江洪是第二次参与大熊猫调查,他说,人们对大熊猫日益增长的关注度和保护管理需要,催生了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开展。

  带上干粮钻进竹林 组长把最远样线给自己

  11月19日中午,调查荥经县晒垫坪前,黄舰和队友们来到菜市场采购干粮。他来自小河沟自然保护区,作为小组长,他负责准备整个小组调查期间的食宿。

  一路上,他好几次伸开双臂甩动胳膊,眯起眼睛晒太阳。

  “难得晒会儿太阳啊,半个多月都没遇到这样的天气了。”他微笑着告诉记者,调查期间,几乎每天都要翻几座山,即使有阳光,在树木密集的山林里,也只感觉到潮湿闷热。

  土豆、白菜、饼干、面包、矿泉水……黄舰和另一名组长付强带回来几大包食物。“说不准在野外会遇到什么困难,要是食物不够,调查员的生活就成问题。”黄舰说,每天必须等到最后一个调查员回来,才能开饭。

  第二天上午,记者和12名调查员一起前往荥经县晒垫坪,这里有41条样线。

  “样线”就是调查员要走的格子,实际面积是2平方公里。一张4A纸大小的地图上,划分有大约90个样线。组长都把距离驻扎地最远的样线分给自己。黄舰分给自己的572号样线,要走4个小时才能到达。

  前往晒垫坪的山路蜿蜒曲折,沿途山涧中不断有水流出,漫过只留下两道车轮痕迹的山路,缓缓渗到另一侧的山谷里。汽车在颠簸不平的山路上跑了3个多小时,在晒垫坪一个水电站,调查员们驻扎下来。

  “这里简直就是家!”调查员吕旭下车后大喊。调查之前,他们已和水电站沟通,对方同意他们在这里借宿,并帮助做饭。

  找路靠PDA和指南针 汗水雨水湿透了衣服

  大熊猫调查工作艰辛又复杂,11月21日和来自广元青川毛寨保护区的李辉耀一起进山的调查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山前,李辉耀在PDA上调出等高线地形图图层,调整指南针,发现要往西北方向走。穿过这条样线,才能达到目的地34号样线。

  PDA是本次调查才启用的,存储着等高线地形图、GPS导航系统和调查需要填写的表格,调查员可以在PDA中记录调查数据,直接导入电脑存储。

  前一天还是阳光灿烂,此时却下起了小雨。浓雾弥漫,看不清百米外的景象,山里的气候变化很快。我们所在地海拔1790米,34号样线距离我们所在地并不远,穿过丛林,跨过河就能到。

  竹林丛高3米至5米,其中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植物,轻轻一碰,周围竹叶上的雨水哗啦啦落下,犹如一阵急雨。半个小时后,记者的绑腿已湿透,上衣沾上了一层不知名的黑色植物汁液。

  眼前是一条宽约5米的河流。初冬的河水冰冷刺骨,没过膝盖。湍急的水流冲击着巨大的鹅卵石,鹅卵石上布满青苔,鞋底刚挨上去就滑倒。和向导一起,3个人花了10多分钟才到河对岸,鞋子、裤腿全湿了。

  “爬过这个山梁就到了。”向导指着山坡说。从等高线地形图上看,这个山脊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目测坡度60度左右”。

  “走吧,这已经是调查中比较容易的路线了。”看记者愣着站在河边,李辉耀把记者的行李背到自己肩上。

  高大的云杉、冷杉和竹节上带刺的八月竹,密密麻麻,脚下是厚厚的针阔叶落叶,几乎找不到人的踪迹。下过雨的山林,到处都是露水。

  潮湿、枯萎的树枝挡路,记者手脚并用扒开竹丛,两个多小时后,爬到海拔2330米处,汗水雨水湿透了衣服。

  李辉耀的眼镜多次被露水模糊,他顾不得全身冰冷,仔细观察周围植被,填写了一份《大熊猫野外种群状况调查表》。

  “树木多是针阔叶混交林,乔木和灌木均高15米,平均胸径16厘米,郁闭度0.3,生长情况较好。”担心表格装在背包里被浸湿,他又将数据在PDA中录入了一遍。

  竹子是大熊猫的主食,所以它是植被调查中最重要的植物。这一趟调查,没有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沿途只看到一些毛冠鹿粪便。

  一个山坡爬半天 夜宿山野是家常便饭

  在地势陡峭的山林做调查,如果天黑前回不到营地,就得找相对安全的悬崖过夜。夜宿山野,对调查员来说是“家常便饭”。

  “实地环境和地图往往有差别,有些地方在地图上看很近,实际却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完。途中一定不能迷路,否则很危险。”吕旭说。

  一星期前,他在泥巴山调查时遇上下雨,山雾很浓。返回时,听到队友黄舰喊他名字,山谷里响起接连不断的回声,吕旭分辨不出黄舰的位置,而他所在地方是横断山崖边沿。

  穿着被雨水淋湿的衣服,吕旭在山坡上绕了很久,眼看天要黑了,还没找到平缓的下山路。听到队友的喊声,原本打算在山里过夜的他,“一下子觉得出山有希望了。”两三个小时后,吕旭找到平缓的山坡,下山却发现,黄舰就在横断山崖下面,离他听见喊声的地方大概10多米。

  在晒垫坪调查中,调查员杨毅和队友在山野里度过了3个夜晚。山野露宿,必须在远离树木的地方生火做饭,往往是地形比较陡的石堆坡,帐篷没法铺开,队员只能用彩条布和树干搭起简易帐篷。

  20平米不到的帐篷,“门口”是厨房,空中架起树干烤湿衣服,晚上人挨人躺在睡袋里,“半夜常被冻醒。早上起来,睡袋周围全是水。”杨毅说。

  首次使用DNA法 检测出的结论更准确

  今年6月,“四调”启动后在王朗自然保护区进行试点,DNA法首次作为调查方法投入使用。

  早在2003年至2005年,科研人员在王朗自然保护区,就曾使用DNA法做过调查,结果显示,这里生存着66只大熊猫,这一数字比“三调”结果高出两倍,数据令人震惊。

  使用DNA法,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发现更多的大熊猫?王朗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佑平说:“这是DNA法的一次试验,用于和咬节法做对比。采样力度大,调查时间长。”

  他说,调查结果只是表明王朗自然保护区出现过66只大熊猫,是因使用不同调查方法得出的结论,“不足以说明大熊猫在此期间数量增长。”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胡义波参与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试点。他说,“DNA法在国外已普遍使用,但国内才刚刚开始。从科学性讲,DNA法检测出的结论更准确,但采样过程太艰难,而且必须是15天以下的新鲜粪便。所以在调查中,可以和‘咬节法’辅助使用。”

  “年龄大的大熊猫因为牙齿磨损严重,咬过的竹节宽度较大,而未成年大熊猫咬过的竹节较窄,从而可以分辨大熊猫的年龄段。由于大熊猫幼仔以吃竹叶为主,粪便中很难找到咬节,所以幼年大熊猫往往不在咬节法统计范围之内。”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杨志松说,熊猫研究泰斗胡锦矗就是依此发明了“咬节法”。

  熊猫粪便全是“宝” 藏着国宝的DNA

  11月23日下午,调查队员回到营地,罗春平从荥经县安靖乡大风水带回的大熊猫粪便比较新鲜,用透明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

  此次调查中,他已是第4次收集到新鲜的大熊猫粪便。

  “粪便完整,光泽不明显,应该有7天时间了。”罗春平说,20日调查荥经县139号样线前,当地村民告诉他,很久都没在山上看到大熊猫了,并且劝他不要冒险爬山。但罗春平执意上山,“这里以前发现过大熊猫。”

  在海拔2140米的坪上,生长着密集的冷箭竹。罗春平发现竹子上有大熊猫咬过后留下的竹茬,沿着有竹茬的竹丛往里走,大约半个小时后,他发现“100多平米的地方,至少有30坨大熊猫粪便”。通过观察粪便的成份和结构,罗春平确定这些粪便是同一只大熊猫的。他包了3团粪便,下山后冷藏在村民家的冰箱里。

  DNA取样辨雌雄 大熊猫有了“身份证”

  DNA法全名为“非损伤性DNA数量调查法”,早在10多年前就已研制出,但受当时条件限制,没能投入使用。

  川大生命科学院教授冉江洪介绍,“通过检测DNA,可以分辨大熊猫的雌雄,这样就能分析它们的‘性比’,判断个体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分析“性比”,能了解大熊猫种群的发展趋势。

  罗春平带回来的大熊猫粪便,经酒精浸泡,溶解后可以看到一节节网状细丝。“它吃的是竹笋,而且咀嚼得很细。”罗春平说。

  10多分钟后,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一瓶250毫升的脱洗液冷藏在冰箱中。调查结束后,收集到的所有脱洗液,都将送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进行DNA提取。

  “在野外调查,见到大熊猫的机会很小。通过分析粪便,确定大熊猫数量成为比较可靠的办法。粪便最外层沾有肠道脱落细胞,溶解的液体用来提取DNA进行分析,每一组DNA分子探针,就是一只大熊猫的‘身份证’,同时能成为它的遗传档案。”冉江洪说。

  地震是否影响大熊猫遗传 国宝总数能否刷新后年揭晓

  虽然地震后并没有发现野生大熊猫因灾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生存环境未受影响。去年9月,省林业厅发布消息,因为大熊猫栖息地毁损37.17%,分布有35只野生大熊猫的岷山B种群大熊猫的生存空间缩小,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大大增加,可能加剧其遗传衰退。

  “震后灾区一直在进行植被恢复工作,有些地方植被恢复较好,但汛期发生地质灾害,又造成新的破坏。”冉江洪说,明年将前往灾区调查,力度会较大。植被的恢复、竹林生长态势、是否会开花,都将在评估范围内,并以此判断大熊猫生存环境变化,同时评估是否继续进行人为恢复植被活动。

  截至11月19日,调查队员在33条样线中

  发现了大熊猫粪便,收集DNA样品现在全部冷藏。等到数据收集结束后,将送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提取DNA,进行微卫星基因分型,在此基础上完成个体鉴定分析。

  “三调”数据是否将被刷新、大熊猫生存发展趋势究竟如何,2013年的调查结果,将给出清晰的答案。

  相关链接

  一至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

  (注:不含大熊猫幼体数量)

  “一调”

  1974年-1977年全国大熊猫数量2459只

  “二调”

  1985年-1988年全国大熊猫数量1114只

  “三调”

  1999年-2003年全国大熊猫数量1596只

  “四调”

  2011年-2013年

  调查范围涉及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16个地(市、州)53个县(市、区),野外调查面积超过320万公顷。四川省调查范围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的39个大熊猫分布县(市、区),覆盖总面积超过250万公顷。

  华西都市报记者侯婷婷摄影报道

  调查员处理大熊猫粪便

 

 
相关文章
 评 论(0) 阅 读(1237)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国宝熊猫
本站地址:b.ttwang.net/xiongmaowang     公司名称:珍爱熊猫网     邮箱:kehufuwu@wandusoft.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