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重报的民间信仰
江南之俗“信鬼神,好淫祀”,苏州地区以神灵崇拜为主的民间信仰同样十分兴盛。除了崇拜宗教神外,对民间俗神和祖师神的崇拜,也是苏州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对民间俗神的崇拜,真可谓林林总总,举不胜举。在诸多民间俗神中,较为典型的,有为人们驱蝗消灾的猛将神,有治理太湖水患、恩泽万代的大禹神,有春秋吴国的大功臣胥王神等。而祖师神中,知名的有木作业的鲁班、机织业的黄帝和伯余、蚕桑业的嫘祖和马头娘、刺绣业的顾儒和顾世、医药业的三皇等。
民间的信仰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自然力量下的无助,希望通过敬神、媚神而得到神灵的庇佑,并以此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这同时,也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六业兴旺、四季平安、生活美满的向往,反映了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朴素愿望。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礼仪和道德准则,我们通过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不难看出,大众崇敬的民间神灵,往往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某些英雄的化身,或者是道德的楷模,他们大多在历史上作出过贡献,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膜拜,故民间信仰往往有着浓烈鲜明的人民性。当然,在人们日常的烧香拜佛和形形色色的祭祀活动中,又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浓厚的迷信色彩和功利倾向。
一、民间俗神崇拜
苏州地区的民间俗神崇拜历来十分兴盛,诸如财神、猛将、大禹、胥王、吕祖、门神、灶神、五通等等。其中,猛将、胥王是苏州民众知恩重报的典范。
(一)猛将
风行整个太湖流域的猛将神,是人们心目中驱蝗保稻的大英雄、大恩人,在江南水稻生产的民间信仰中,是一位十分重要的神灵,其崇信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超过了稻作生产中其他任何一位驱虫神灵。在苏州地区也不例外,怀念猛将,祭祀猛将,历来是重要的民间信仰,猛将神更是被民众亲切地称为“猛将是吾伲的主神”。
关于猛将神的原型,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南宋高宗时的名将刘錡,一说是刘錡之弟刘锐,一说是理宗时的刘锐,一说是光宗时的刘宰,一说是钦宗时的刘仲偃,也有说是元末的刘承宗。顾禄《清嘉录》卷一则认为“以刘武穆錡或其弟锐为近是”。
据田野调查,太湖流域的民间俗神崇拜十分庞杂,在猛将、禹王、关帝、观音、五通、城隍等诸多神灵信仰中,头一个就是敬猛将,旧时的八百里太湖周围都是猛将庙(仅东山一地,大小猛将庙最多时有百余座)。猛将神在苏州地区民间信仰的诸多神灵中,是一位最具平民性,与广大民众最亲近的民间俗神,正因如此,在每年的猛将神祭祀中,人们可以“以倾跌为乐”,因为神“不为慢亵”,故除了“待猛将”外,人们还可以“赶猛将”“抢猛将”,甚而是“嬉猛将”。
长期以来,对于这位传说中能驱蝗保稻,有大功于民的民间俗神,人们非但遇蝗灾的年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即使是无灾无害的年岁,也都有固定的祭祀活动。如每年正月举行的隆重热烈的猛将祭祀仪式,就历来是苏州地区重要的民俗节令活动之一。一般要从大年初一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尤以正月十三为高潮,因俗传此日是猛将神的诞日。每逢此日,苏州地方官府也要举行官祭仪式,以为猛将神祝寿。四邻八乡的民众纷纷云集于宋仙洲巷吉祥庵内,苏州人俗称吉祥庵为大猛将堂。那天,庵中要点燃巨型铜烛两对,燃半月始灭,民间谓之大蜡烛,正月十三去大猛将堂看大蜡烛,几乎成了苏州城内新春一景。除了城内的官祭外,苏州各乡的村民们也都要举行热闹隆重的猛将出巡活动,以庆祝猛将诞辰,称为“待猛将”“猛将会”。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记道:“正月十三日,郡僚致祭刘猛将神于宋仙洲巷吉祥庵。燃铜烛二,粗如柱。相传神能驱蝗,天旱祷雨有应,专主田事,盖古之腊神也。各乡村农于是日刑牲酹醴,抬像游行,结彩设棚,坐神于内,邀他祠之神共饮,人皆沾醉,谓之待猛将。舁舆急奔,阅阡度陌,倾跌为乐,不嫌亵慢,谓之赶猛将。蠢蠢丁壮,举国若狂,逞酒意,任血气,铜角一声,两队并合前驱,赤棒纷争交击,杯盘对掷,巾帻飞坠,儿童骇窜,邻翁喊哑,彼自以为乐,实恶习也。俗以神为宋名将刘武穆,名錡,郡志谓武穆弟刘锐,然亦迄难考定。”
(二)胥王崇拜
春秋吴国名相伍子胥,是苏州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曾辅佐吴王阖闾、夫差,西破强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本是吴国扬威立霸的大功臣,却遭到了吴王夫差的猜忌,含冤而死。但是在人民的心目中,一身浩然正气、刚烈威猛的忠臣伍子胥,即使死后也必与常人不同,常人为鬼,他必为神。因伍子胥死后曾被抛尸胥江,千百年来,民间一直将其尊为潮神、湖神、涛神。由于中国历代封建帝王都善于利用民间的英雄崇拜,以宣扬忠君报国的思想,为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服务。伍子胥死后同样被追封有加,北宋时,朝廷就曾追封伍子胥为英烈王,于是民间即尊称为胥王,而在苏州地区世代捕鱼为生的太湖渔民们,更是亲切地称呼伍子胥为伍相公。
以前在太湖之滨胥口地区的胥山下和东山杨湾等地,都曾建有胥王庙,在苏州胥门城内也曾建有伍子胥庙。对于这位人们时刻怀念的胥王,苏州老百姓是年年香火不断,岁岁虔诚祭奠。因为在苏州的民间信仰习俗中,历代为官清正、为民造福、为国捐躯的忠臣良将,理所当然地要受到人们的缅怀和敬仰,且往往在感恩之余,将其神灵化,成为大众的保护神。
根据田野调查,在太湖渔民的信仰中,胥王崇拜更是有着特别深的烙印,因为他是湖神,就当仁不让地成了太湖渔民的保护神。旧时太湖渔民在自家的渔船上,都设有供奉祖先神灵的家堂,而在苏州地区的太湖渔民们,一般都要在自家船上的家堂内增设伍相公的神马(有的还同时设置伍夫人的神马),以前每当渔船进出太湖胥口港时,渔民们都在船头遥拜祭奠伍相公,并世代流传至今。
二、祖师神崇拜
苏州的商贸活动,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故旧时商界的各种行业组织,如同业公所、同业会馆等,就不可避免地在社会商贸活动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日趋活跃。
苏州在明清两代开设的会馆、公所,数量之多在全国是少见的,其中约一半位于阊门一带,如药材业的人参会馆、铜锡业的宁吴会馆、绸庄业的钱塘会馆、蜡烛业的东越会馆、琢玉业的宝珠公所、刺绣业的锦文公所、纸业的两宜公所、茶叶业的秀兰公所等等,可谓举不胜举。在这些众多的会馆、公所中,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有崇敬行业神的习俗,其中祖师神,是行业神崇拜中的重要神灵。
神是人造的,中国人历来有造神的传统。行业神是同业人士集体供奉的利益保护神,属于中华民间信仰之一,祖师神是行业神中的一个类型。自明清以来,各业一般都有自行供奉的祖师神,所谓“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如建筑业供奉鲁班,刻书业供奉文昌帝君,茶商茶馆业供奉陆羽,丝织业供奉嫘祖,蚕农供奉马头娘,纸业供奉蔡伦等。对祖师的崇拜,是中国传统祖先崇拜的一种衍生。崇拜历史上对民众有过恩泽、有过功绩的祖先,扩展到行业信仰上,即成为对祖师的崇拜。对祖师的崇拜,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崇德报恩观念的一种反映。
在苏州地区的行业神崇拜中,崇敬祖师、重视恩报的民风习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从业者们对本行业祖师的崇拜,本身就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反映。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建苏城机神庙碑记》起首就说:“国家有崇德报功之典,士庶有返本穷源之志。所以古圣先贤,凡有功于天下而惠及黎民者,皆得庙食,崇祀春秋,而士庶亦藉以伸瞻仰之诚,望其护佑者也。”
清代的苏州医药业同业公所,合祀三皇(即太皞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民间尊称为药皇,相传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医药祖师,城里的三皇庙也有好几处。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民间俗传为药王生日,医药业同仁就要举行药王会,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四记道:“四月廿八日为药王生日,医士骈集进香于洙泗巷之三皇庙,即医学也。庙祀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卢家巷亦有药王庙,是二处。当平时,药者,勿药者,药效,罔效者,月朔望,士女焚香楮祈报集焉。诞日,药市中人,牲醴陈献,醵金演剧,以祝神嘏,名药王会。”
又如吴江盛泽,为丝绸重镇,清道光年间,为祭祀蚕茧行业的祖师神,建造了先蚕祠,并以先蚕祠作为盛泽丝业会所的所在地。先蚕祠由盛泽镇的丝业同仁募捐公建,当地又俗称“蚕花殿”,祠庙建得气宇轩昂,高敞挺秀,并建有双层古典戏台,殿侧则建有曲桥水池,假山亭榭等。以前在江南水乡的蚕桑产区,都普遍建有此类祭祀蚕神的神庙,但以吴江盛泽先蚕祠最为闻名,香火也最为兴旺。今盛泽先蚕祠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农历小满,相传为蚕神诞日,盛泽丝业界同仁都要酬神演戏,按惯例连演三天,第一天演昆剧,第二、第三天均出演京剧,当地人称之为“小满戏”。为表示对祖先神的崇敬之意,这天特别要延请名班名伶登台献艺,所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且一定要演出蕴涵祥瑞寓意之戏文。旧时每逢蚕神生日这一天,非但是盛泽一镇的丝业界同仁共赴盛会,在先蚕祠敬祀祖师神灵,即江浙一带的蚕农们也会蜂拥而至,人头涌动,人声鼎沸,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上世纪末,盛泽镇人民政府曾向镇上丝业界业主募集善款,筹集修缮资金五百余万,全面重修先蚕祠。修缮后的先蚕祠在正殿中重新悬挂了“人文始祖”匾额,以缅怀中华先祖,并在旁篆刻楹联一副,联曰:“先蚕遗教抽丝剥茧扬盛湖风范,后叶沐恩绣锦织云擅吴越声名。”联中蕴涵着丝绸之乡盛泽的后辈们,不忘祖先遗教,不忘祖师恩德,立志丝业的拳拳之心。
上述对行业祖师神的缅怀和祭奠,也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苏州民间饮水思源、崇德报恩的风尚习俗。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