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文化
竞节好游的岁时节令
   2012-01-29 22:29:53  发布者:姑苏人    复制   复制到我的资料库

    苏州民风自古竞节好游,早在南宋时,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就说:“吴中自昔号繁盛,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人无贵贱,往往皆有常产,以故俗多奢少俭,竞节物,好游遨。”苏州自隋唐以来,商贸日趋繁荣,至明清,苏州更成为全国大米、丝绸、布帛和工艺品的集散地,俨然成为锦绣江南的商贸重镇。而商贸的发达,必然会带来人口的集聚,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众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浓郁的时尚、娱乐和社交元素,使市民文化日趋发达,也促使苏州岁时节令中的世俗色彩愈趋鲜明,最终使传统的岁时节庆与游观娱乐更加紧密地结合。于是,在重节候成为苏州民俗的一个重要表现的同时,使好遨游又成为苏州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苏州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林林总总,且无论城乡,往往融祭祀、祈福、社交、娱乐、饮食等多种文化功能于一炉,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风民俗,由于篇幅有限,仅就苏州地区较为独特的节令习俗,作扼要介绍。
     一、早春二月赏春景
    由于苏州民俗的竞节好游特征,每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苏州市民都有利用各种传统节气去郊外赏春游春的习俗。如农历早春二月的惊蛰节气,正值春雷惊动万物的季节,惊蛰前后也正是春梅吐蕊之时,此时苏州人历来有至城西光福的玄墓山看梅花的节令活动。因旧时该处正是苏州城外梅花最盛之处,也是早春郊外赏梅的最佳之地。顾禄《清嘉录》卷二记道:“暖风入林,玄墓梅花吐蕊,迤逦至香雪海,红英绿萼,相间万重。郡人舣舟虎山桥畔,襆被遨游,夜以继日。”故每逢惊蛰,市民即纷纷出城赏梅游春。沈朝初《忆江南》咏道:“苏州好,鼓棹去探梅。公子清歌山顶度,佳人油壁树间来。玄墓正花开。”袁景澜《探梅》诗也有“游船历遍十三桥,邓尉梅探二月朝。有客推敲驴背句,满山香雪入诗瓢”之句。

虎丘庙会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天,是吴俗的百花生日,也是苏州人的“花节”,又称为“花朝”。这时,苏州人又有至城乡各地游春赏花之俗。是日,爱美的姑娘们还要纷纷剪下五色彩绸,系于各式花树上,为花神庆贺生日,民间俗称为“赏红”。而在虎丘、山塘一带,更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花神庙会,为花神祝寿。当日晚上,花农们照例要抬着花神像,手提各式彩灯,在虎丘、山塘一带巡游,名曰花神灯会。
    另外,逢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生日,苏州人又有去城西的支硎山烧观音香、赴观音庙会的习俗。届时吴中士女们除骈集庙中焚香顶礼外,还要饶有兴致地逛一逛庙会,俗称观音山香市。每当其时,观音山麓人潮涌动,妇女儿童们无不肩负花枝,随风弱步;而男士们则是三五成群,结队闲行。山路两旁是各式临时搭建的茶棚、酒肆和货郎地摊,摊上泥孩竹马、地铃丝鹞、童孺戏具等一应俱全,争相购买的人群则声如鼎沸,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庙会游春图。
     二、四月十四“轧神仙”
    农历四月十四是苏州的神仙生日,苏州人照例要“轧神仙”,这是苏州地区独特的节令民俗。因民间俗传“八仙”之一的吕纯阳,每于四月十四其诞辰之际,会化身平民,下凡至人间济世渡人。故逢此盛日,每个人都可能是神仙的化身,若谁能有幸碰到神仙的化身,当然就会沾到一点仙气。
     旧时每逢四月十四神仙生日,苏州地区四邻八乡的民众(甚而还有从无锡、常州、上海、浙江等地远道而来者)都会聚集至原苏州阊门内中市下塘供奉吕纯阳的福济观(苏州人俗称神仙庙),焚烛烧香为神仙祝寿,并由此形成了盛况空前的民俗庙会。每年此时,姑苏神仙庙附近可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在万头攒动中走街串巷,在如潮的人堆中挤来挤去,我挤你,你轧我,当然都是想碰一碰运气,若能侥幸轧到神仙,便能沾一沾仙气。是日众多的小商小贩们都纷至沓来,紧紧抓住这一年一度的商机,在神仙庙附近设置摊点,以兜售各色花鸟虫鱼,或者是杂货玩具。有趣的是,当天售卖的商品百货都与神仙挂起钩来,譬如买卖的花草,称为“神仙花”“神仙草”,买卖的金鱼和乌龟则称为“神仙鱼”“神仙龟”,就连当日在庙会上理一理发,也被戏称为“剃神仙头”。每逢此日,苏城内各糕团店,还要精制五色松糕,糕上插着象征喜庆的红色小旗,拿到庙会上出售,当然照例是美其名曰“神仙糕”。那天,苏州城乡凡为人父母的,往往会忙里偷闲,拖儿携女地去庙会上“轧神仙”,碰一碰运气,并在庙会上给小孩购买一些与神仙有关的东西,尝一尝与神仙有关的糕点等,以为儿女们祈福避祸,祝愿孩子健康成长。
    三、五月端午祭胥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称为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要包粽子、吃粽子、避五毒、赛龙舟等。在苏州地区,逢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在家悬挂菖蒲、艾草和蒜头等物品,孩子们则要用中药雄黄和以黄酒涂额(一般在额头书写一“王”字),还要头戴虎形帽,脚穿虎头鞋,胸佩盛有雄黄或蒜头的香袋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五月这一“毒月”期间,驱邪避毒,保佑人们平安度暑,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上述端午习俗,苏州地区大多与各地类似。不同的是,在吴越地区的端午裹粽、竞渡之俗,传说是为了纪念吴国大臣伍子胥。因其曾因直言进谏而惨遭吴王夫差赐死,尸体被投于胥江之中。后人为纪念这位吴国历史上的忠臣良将,将他尊为水神、胥王、水仙,于每年端午在苏城西门外的胥江中进行赛龙舟活动。千百年来,祭胥王、迎水仙的活动,已成为苏州端午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苏州地区,赛龙舟也称之为划龙船。在龙舟竞渡时,要将船头、船尾装饰成龙头、龙尾的形状,再辅以彩旗作装饰。船上除数十名划手外,船头照例要立一撑篙者,称之为“挡头篙”,船尾则有身着戏装的小儿进行戏文表演,谓之“吊梢”。竞渡时,飞桨击水,金鼓齐鸣,两岸则结彩为棚,观者如云。
    四、八月十八游石湖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团圆节。每逢明月高挂的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洒遍大地,千家万户都会围坐在一起赏月亮、吃月饼,享受合家团圆的亲情。而在苏州地区,则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
    如中秋游石湖,就是苏州地区一个十分有趣的传统习俗。即每于中秋后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苏州人要去位于城郊长方山麓的石湖,看一看“石湖串月”的胜景。
    石湖是太湖的支流,位于苏城的西南,湖周围群峰映带,山水相衬,风景秀美。在石湖畔著名的行春桥下,就是古往今来苏城看“九洞串月”的奇景之处。以前逢八月十八前后,位于湖畔的长方山麓就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一向竞节好游的苏城民众,在去长方山烧香祈神的同时,照例要游一游石湖,看一看“串月”。因为在绵延千年的民间传说中,谓每年的农历十七、十八的子夜时分,当清澈的月光,透过行春桥九个环洞,直照桥北的水面时,湖面上会呈现一长串月影在波心荡漾,其光闪烁,然霎时即过,号称“石湖串月”。每当此时,湖畔皓月当空,澄澈万里,湖中各式灯船、游船则往来如梭,丝竹弦歌彻夜不绝,人山人海,欢声笑语,呈现出一派民俗佳节的胜景。

八月十八游石湖

     对于传说中的“串月”奇观,虽有古人以“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倚醉望湖亭”咏之,然也有诗人以“秋风十里绿蒲生,串月看来虚有名。十八桥环半遮没,渔村一点水边明”讽之。但不管“串月”奇观是否真有其实,还是要数十年才难得一见,对于重节候、好遨游的苏州民众来讲,以前从农历八月十七黄昏起,就会纷纷聚集到古城各城门的桥洞下,搭乘各式游船或农船,从水路去石湖看“串月”,无不争先恐后,以一睹为快,年年岁岁,乐此不疲。
    时至今日,每逢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苏城内外去石湖看“串月”的游人仍会蜂拥而至,行春桥畔仍然是游人如织,只是原来的乘船从水路游石湖,已被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所取代,从陆路赶往石湖游览。其实昔日的水路游石湖、看“串月”,这一独具苏州特色和旅游魅力的传统民俗旅游活动,倒是亟待恢复,以便为当今苏州环太湖大旅游,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分析苏州这一自古竞节好游的民风特色,可以看出,除了具有鲜明时令季节性特点的稻作生产一直是地区的基本生产活动,而由此表现为人们强烈的岁时观念外,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向有“天堂”之称的苏州,因为地区生产力发达,民众生活较为富裕,社会环境也相对稳定,才有了重节候、好遨游的闲情逸致。同时,也是身处鱼米之乡的人们相互祈福,欢庆美好生活的一种反映。

 评 论(0) 阅 读(1102)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姑苏人
本站地址:b.ttwang.net/gusumingcheng     公司名称:姑苏名城     邮箱:kehufuwu@wandusoft.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