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室 北京市 1区F座205室
    龙狮会
    详细信息
    更多近期缤纷狮舞
     
    缤纷狮舞
上海狮舞
   2011-12-07 17:26:00  发布者:李师傅    复制   复制到我的资料库

    狮舞是具有上海特色的传统岁时年节(春节、元宵灯节,花朝、端午等)民俗舞蹈,如上海县的“手狮舞”、崇明县的“凋狮子”、川沙县的“双狮舞”和普陀区的“狗头狮子”等。这部分民间舞蹈虽与吴、越地区的同类舞蹈相关联,但特殊的地域、经济、文化等不同背景,已成为真正的上海本土舞蹈。上海县的手狮,因旧时街道狭窄、房屋低矮,手狮在行街时逐形成“矮子步”特点以适应前行的巡街需要。崇明岛位于长江人海口,古时江海泛滥,当地村民将两个竹畚箕一合,就形成扁长的“狮嘴”,即可调狮子。

(1)马桥手狮舞

    “手狮舞”,当地俗称“调狮子”“狮子灯”,主要流传于上海马桥乡、松江县、奉贤县、闵行区一带,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1911年前后,当地民众为庆贺辛亥革命,会聚在上海县北桥地区集灯示庆,而北桥譬署竟下令禁止聚会,引发了众怒。愤怒中,舞狮者将狮灯道具扔进警署,引起了一场大火,这“火烧警署”之举,从此成为手狮舞传人的佳话。

   新春元宵灯会,“手狮舞”都会与其他“龙灯”“蚌灯”“马灯”“荡湖船”“高跷”“竹丝班”等民间舞队走街出巡,沿街起舞,围观者前呼后拥,好不热闹。凡遇燃放烟花爆竹的地方,舞队则需停留下来摆开场于献艺。这样的新春舞狮活动将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后才会出“白灯”。“谢灯”后,把狮子烧毁而告终。
    民间流传:晚上出灯为“红灯”,“有家家户户观红灯”之谓。而白天出灯为“白灯”,以示庆谢,表示本期灯会已经结束。
    “手狮舞”以行街即兴发挥为主,它既吸取“龙舞”的翻腾、缠绕、跌扑等基本动作,也继承了传统狮舞的威猛粗犷、温柔诙谐、细腻传神之表演风格,更以夸张的写意手法表现人舞狮、狮拟人的情趣,把人的欢乐情绪融人到狮子舞中。
    旧时乡镇街道窄小,两旁屋檐低矮,手狮行街活动时很容易发生碰撞,所以“手狮舞”还形成了以“矮子步”为基础的横移、直进、三进三退等步伐和贴身绕狮的特点。表演时,舞狮者踩着锣、鼓、钹等明快热烈的打击乐伴奏,即兴发挥。
    “手狮舞”有“文狮”“武狮”和“看狮”三种表演风格。“文狮”适合游街出巡;“武狮”适合广场表演;“看狮”则常常与云牌相伴,表演“云牌太狮舞”。“手狮舞”的技巧性很强,舞狮者需要从师接受严格的手把手传授。“手狮舞”道具制作独特:狮头用竹、蔑、麻、彩纸、绢作材料,将狮头、狮尾分别扎在两根竹竿上,头尾间以一块长彩绸连接缝合作为狮身,耳、尾、四爪均可摇摆抖动。前爪捧一个双层彩球(指狮子两条前腿捧的竹蔑制成的彩球内还挂着一个小彩球),而且,球、头、尾、身内都安装烛火或电灯。整个彩扎酷似真狮,长须飘拂,凹面凸目,蒜鼻方口,口唇能开。其重量不一,轻的三十多斤,重的七八十斤,个别的甚至超过百斤。所以,舞狮者不但要有熟练的舞技,更需要强壮的体格和臂力。
    手狮的颜色通常有蓝、绿、红、银四种。旧时的扎手狮还讲究“门当户对”,既不能降身价,也不可越规格,所谓大户扎大狮,小户扎小狮。据说当年若想扎出像模像样的手狮,需要请上几个手艺人做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行。
    上海手狮舞究竟如何而来?民间一直有两个说法——一是狮王下凡说:话说武王伐纣后姜子牙封神时,因有些阵亡的将士未被封神,就去人间散传瘟疫。玉帝知道后,令狮子下凡收瘟,而狮子收瘟后却留恋人间,不愿上天,于是被封为狮王。人们认定狮子为吉祥之物,于是每逢春节、灯会、庙会时,就用竹、纸等扎制成狮子的样子舞弄,以求驱邪,保佑吉祥。
    第二种传说是:唐朝有位皇帝,某日梦到佛殿门口有一对威猛青狮,梦醒后便下令无论如何要找到青狮,该命令逼得全国上下不宁,因为找不到青狮而连累多人被斩。鹅卵山的鹅卵仙子知道这件事后,就牵着一头青狮去拜见皇帝。皇帝久久打量着青狮,觉得它像猫似的,与梦中的青狮不同,于是便流露出不满的表情。鹅卵仙子见皇帝不高兴,便开口道:“天下青狮仅此,若不取者,再莫伤害黎庶。”说完,他即在青狮背上一拍,只见那青狮就地翻滚,展现出雄伟凶猛之情态,随后,鹅卵仙子跃上狮背腾空而去。皇帝见状后悔莫及,一病不起。后来,宰相想出一个仿狮子的办法,仿照鹅卵仙子的青狮形象,用竹架、麻绳等扎制了一只假狮子,并用竹竿串起,模仿起青狮的雄姿而舞动,皇帝看了后,病果真就好了。

(2)崇明调狮子

    “调狮子”是狮子舞的一种,主要流传于上海崇明县陈家镇、大新、向化、汲浜、王效、港东、港西、竖河、螯山等地,是出会和喜庆节日的舞蹈。“狮子吞吃小孩儿”是它的主要情节。
    《崇明县志》记载,古时崇明有“周博打貊貔”的民间故事,说:“宋时,有猛兽名貊貔,掠食小儿,四方患之。村农周某耍于田间,持锄格斗,呼邻人共杀之,周亦力尽,里中立庙祀焉。”传说中的貊貔,每年都会趁江海暴涨的时候随潮水侵入内陆,它不但吞吃牲畜,还特别喜欢吃小孩。地方乡绅为祈求平安,曾有把小孩子丢人大海供奉貊貔的迷信习俗。后来当地便在春节期间表演貊貔吞吃小孩的节目(即“调狮子”),貊貔从此不再随潮上岸行凶。而“调狮子”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
    调狮子前,需先举行一个祭祀仪式,俗称“接狮子”。即在开始表演的前一个晚上(正月十五),调狮班全体人员扛着“狮子”,吹打着十番乐器,庄重地前往城隍庙。队伍到了庙里,由领头人点上两支红蜡烛,烧上一炷香,放在菩萨前,然后披上狮皮,面对菩萨叩拜十二下,拜过之后,即在庙前拉开场子进行表演。之后,他们才可以应邀前往各处表演。每年元宵节到农历二月初二,是“调狮子”最忙的时候。忙过这段时间,队员们还要去庙里还愿、烧香、叩头,为这段时间调狮子平安无事向菩萨表示感谢,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太平。这种仪式曰“送狮子”。
    调狮子的造型与众不同,它的狮嘴又扁又长(一百厘米之长,八十八厘米之宽),看似个大鸭嘴般,面颊非常朝里凹陷,几乎没有颧骨,两只眼球向外突着,全身披有长长的毛。这个形象的确与古代传说中的怪兽“貊貔”有几分相似。《后汉书》李贤注引《南中八郡志》:“貊大如驴,状颇似雄,多力,食铁,所触无不拉。”
    调狮子的表演过程如同慢镜头般,狮子出场没有半点龙腾虎跃之气氛,而是摇摇摆摆、慢慢吞吞、笃笃悠悠的,不同于一般狮子勇猛顽强、粗犷豪放的性格。随着引狮人的逗引,狮子先  “吞吃”小孩的四肢,最后才将小孩的整个身体“吞”人腹中。
 

 评 论(0) 阅 读(1458)
  • 我要评论
  •  更多表情  
  • 好
  • 已阅
    您已经输入个字,还可以输入个字
谁来看过:
访客
李师傅
本站地址:北京市1区F座205室     公司名称:龙狮会     邮箱:123abc@126.com     电话:010-58859862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